02 國際貿易大國小國概念(國際貿易中的大國與小國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4-05-16 08:21:27 编辑: 来源:

系的自決與自主等。這些東西構成了國家的核心價值,屬于國家利益中最重要的東西。除了這樣的利益之外,國家利益中還存在重要、次要以及不太重要的東西。實際上,凡涉及國家的需求,不論大小,都可以說是國家利益。這些東西總和起來,就構成了國家利益的體系。

在國家利益的體系中,最重要的利益可以稱為生死攸關的利益。“生死攸關”在這里的含義,是指“對某事物的生存和延續至關重要,不可缺少”。對于這種利益,任何國家都不能放棄,不能妥協,都會不顧一切地加以維護,因為這種利益失去了,國家就無法生存或繼續存在。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利益,因此國家在對外關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處理好本國與別國在生死攸關問題上的互動。經驗表明,這類利益處理好了,涉及其他利益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處理了。

國家要實現自己的利益,從戰略謀劃的角度講,還需要有具體的行動目標。這些目標包括國家已經擁有但需要加以保衛的東西,也包括國家并不擁有而需要獲取的東西。與具有宏觀性和指導性的國家利益相比,國家目標可以說既包括宏觀的東西,也包括微觀的東西,既具有指導性,又有操作性,既有總體方向,又有具體的實施指標。一般來說,國家在制定自己的戰略目標時,在比較宏觀的大目標之下,總要配以比較具體的較小目標。如果沒有具體的小目標,大目標就變成空談。

國家要把自己的戰略目標變成現實,就要靠有效的戰略手段。國家要使自己的戰略手段有效,概括地講,第一要有足夠的實力,第二要有能力巧妙和高超地運用這種實力。由于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要實現自己的利益與目標,都會涉及與其他行為體的互動,在很多時候要以自己的手段和能力改變其他行為體的態度與行為,因此實力對于國際戰略的實現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沒有實力和能力,或者不能恰當地運用已有的實力和能力,都不能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當代世界,參與國際政治較量的國家的實力與能力各不相同。按照國家實力的強弱,人們通常把國家分為超級大國、大國、中等國家、小國等類別。在這里,決定國家的實力強弱的是國家所擁有戰略資源的多少。對于戰略資源,人們通常認為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資源、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等是最基本的構成方面。除此之外,人們認為一個國家還必須要有政府合法性、民族認同、國民士氣、文化和意識形態凝聚力、教育和知識水平等條件。事實上,沒有這些條件,一個國家就會一團散沙、軟弱無力。從對外關系來講,一個國家還應該具備良好的外交能力,能夠說服、誘導相關的行為體接受自己的主張,從而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國家制定和實施對外戰略,除了要有適宜的戰略目標、充分的戰略力量和戰略資源之外,還必須要有適宜的決策程序以便進行戰略手段的選擇。從概念上來講,國際戰略決策就是評估國家目標、分析國家實力和選擇適宜手段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本質上屬于理性行為體模式,說得確切些,國家在進行戰略決策的時候,需要權衡得失,使得到的好處大于付出的代價。

從操作的層面講,國家確定戰略手段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外交談判、經濟封鎖、文化滲透、軍事威脅、局部戰爭乃至全面戰爭,都是可能的選擇。在這些政策工具中,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運用外交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不過,運用外交手段是要有一定的條件的。如果互動的一方中止談判,選擇戰爭,外交就無法進行。

對于進行戰略選擇的國家來說,選用何種手段最適宜,無疑要綜合評估各個要素。既要考慮自身所要實現的目標和所擁有的實力與資源,也要考慮國際環境的限制和對手的可能選擇;既要考慮各種手段的成本,也要考慮各種手段的功效;既要考慮眼前的措施,也要考慮后續手段。顯然,國家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同時要爭取最好的結果。在這里,國家不但要有上策,也要有中策和下策。事實上,國家只有通過科學決策,選定一整套可行的戰略手段,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概念是什么?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發達國家通過關稅補貼等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主要表現在:1)通過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削弱對方國家的國際競爭力2)通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發展中國家喪失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通過設置動植物檢疫標準、勞工標準等是發展中國家喪失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起源戰略性貿易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由布蘭德(J

A

Brander )、斯潘塞(B

J

Spencer )、克魯格曼(P

R

Krugman )等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

該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為前提,以產業組織中的市場結構理論和企業競爭理論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學說,強調了政府適度干預貿易對于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

戰略性貿易政策從本質上說并不是關于戰略性產業的貿易政策,但卻是一種有利于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府有效干預的對外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內容戰略性貿易政策有兩大內容: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

利潤轉移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體內容,指的是在寡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因產品價格高于邊際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額壟斷利潤

一國政府可以通過對出口或進口的貿易干預,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者的行為,改變國際競爭的格局,從而從國外寡頭廠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達到增加本國凈福利,并促進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目的

利潤轉移論包括戰略性出口政策、進口政策和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

戰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以出口補貼支持本國寡頭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在與國外寡頭廠商進行古諾(Cournot)雙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政府通過對國內廠商提供出口補貼,可使其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份額和利潤,同時減少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由此帶來的本國廠商的利潤增加可以超過政府的補貼支出,從而使本國的國民凈福利上升

戰略性進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用關稅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

對于不完全競爭產品來說,由于產品價格高于邊際成本,進口國等于向出口國支付了租金或壟斷利潤,而關稅可以用于向國外壟斷廠商抽取租金;當存在著本國廠商進入的潛在可能性時,這將使國外廠商的行為受到一定約束;如果本國和國外廠商都屬于寡頭廠商,對國外出口廠商征收關稅就更容易被其部分吸收,這將導致壟斷利潤的部分轉移,從而增加本國的凈福利

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則主要是指通過國內市場保護使本國廠商獲得規模優勢,進而擴大在國內外市場(主要是沒有保護的國外市場)的份額

這種理論以寡頭壟斷、市場分割和規模收益遞增為前提,從國際競爭和競爭戰略的角度來分析政府干預的理由與作用:對于規模經濟效應很強的產業來說,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可以使本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地位相對穩定,使國內廠商獲得一種相對于外國廠商的規模優勢,由此降低生產的邊際成本,同時使外國廠商在保護市場上的銷售量下降而邊際成本上升;國內外廠商邊際成本的反向變化將導致它們分別調整保護國以外市場的銷量,本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擴張,外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減少,從而再次對兩國廠商的邊際成本產生相反的影響

這種從產量到邊際成本的不斷循環和調整過程,將使進口保護成為促進出口的重要機制

外部經濟理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另一項內容

外部經濟包括技術性外部經濟和收益性外部經濟

前者是指,廠商通過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中其他廠商的技術外溢獲得技術和知識;后者是指,廠商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廠商的集聚中獲得市場規模效應(包括獲得便利而低價的原材料、中間產品、技術工人、專業化服務等),兩者都能使廠商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

技術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在RD投入強度大的產業(一般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中,技術外溢效應使廠商不可能完全獲得RD投資的收益,由此導致的私人投資不足使這些產業不能發展到社會最佳狀態,因而需要貿易政策的扶持

如果政府采取保護或補貼的政策,將能夠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并增加國民福利;而外國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支持和保護,可能使本國喪失或減少這些有益的技術外溢,因此本國必須采取對應或反擊的行動

由于這些包括高技術產業在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國家利益來說具有戰略性意義,政府的積極干預政策對于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具有戰略性作用

收益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一個國家產業規模的大小反映了廠商所獲得的市場規模效應(相當于產業集聚效應)的大小,產業規模大的國家的廠商將具有較高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因而產業規模小的國家的廠商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如果一個國家中處于發展初期而規模小的產業屬于戰略性產業,政府可以通過保護和扶持的貿易政策,支持這些產業的廠商擴張產量,提高產業的市場規模效應和廠商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從而促進這些產業較快地增強國際競爭力

戰略貿易政策的模型分析一、布朗德斯潘塞以補貼促進出口模型加拿大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James Brander&Borbara Spencer)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始作俑者

他們認為,傳統貿易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上,與之相應的自由貿易順理成章成為最優政策

然而,在當代世界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卻是最大量、最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許多產業領域,貿易由數目有限的企業所控制,這些企業相當強大,足以左右市場價格

他們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奕論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探討了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補貼政策對出口生產和貿易的影響,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以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為基礎的傳統貿易理論對政府補貼之舉從來是嗤之以鼻的

道理很簡單:一國無論實行生產補貼還是出口補貼,該國的社會福利狀況反而惡化,唯一的收益者是可以買到更便宜的進口品的外國消費者

但是,如果存在著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上述結論即告作廢

現采用圖(1)論證如下:假設Y是在規模收益不變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競爭性商品,X則是在規模收益遞增條件下生產的

其初始投入的固定成本是F,爾后以不變的邊際成本(即圖(1)中邊際成本曲線的斜率)進行生產

F是具有向原點凸出性質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一個特例,這種折彎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意味著X產業是規模收益遞增的

現假定有兩個完全相似的國家,兩國各有一個生產X產品的壟斷者,這兩個寡頭都遵守古諾(Cournot)競爭行為模式,即每一企業都這樣假設,當自己改變產量時,另一企業的產量保持不變

在賣方壟斷競爭市場上,價格必然高于邊際成本

兩國的均衡在A點達成,在那里,價格線P*的斜率大于F的斜率,這就表明價格大于邊際成本

鑒于兩國情形完全雷同,故無凈貿易發生,兩國的生產點和消費點同一,均為A點

為了謀取規模經濟效益,一國(姑且稱之為本國)實行少許生產或出口補貼,這種補貼刺激了生產,生產點移至圖(1)中的B點,從而使本國得以出口X產品

在本國為大國的假定下,X產品生產擴張必然會使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下跌,跌至圖(1)所示的P’的水平,消費為C點,這時,本國社會福利水平有所提高,明顯超過了該國無補貼時的福利水平

而在本國為小國的假定下,在新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