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際貿易對資本主義的作用有哪些(資本主義時期國際貿易的特點是什么?)

时间:2024-05-19 22:06:30 编辑: 来源:

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如:促進了大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社會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生產資料卻愈加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中,這很難適應生產社會化的需求,使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趨激烈,如:生產能力的增長與消費規模相對狹小的矛盾,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與社會生產的無計劃的矛盾,社會生產的巨額投資與個人資本有限性的矛盾,等等。從而要求必須調整原有的生產關系,這就迫使國家不得不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并在此基礎上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從而導致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

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指壟斷組織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它直接利用國家機器全面干預國家的經濟生活,以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壟斷統治,并進行對外擴張,從而保證攫取最大限度的壟斷利潤。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是資本社會化的最高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其自身范圍內的一次重大調整。它既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國家作為“理想的總資本家”,代表著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突破私人壟斷資本的狹隘眼界,對國內資本的運動進行調節,對資本的國際運動進行一些協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了資本的社會化,帶動了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從而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當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幾次大調整,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前提下進行的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性質。因此,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三、資本主義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各種要素。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級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也是資本主義的繼承物。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看,資本主義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確實創造了許多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各種要素。

第一,資本主義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多種形式。

其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股份制,二是合作制。股份制也好,合作制也好,它們都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揚棄”,股份制使以前的個人企業發展成為社會企業,使以前獨立的單個的私人資本,變成聯合起來的社會資本,而合作制使以前的資本家私人占有財產變成勞動者共同占有財產。所以說,股份資本和合作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新形式。它們也是通向新社會的過渡點。

雖然它們都是過渡形式,但也有區別。股份制是對私人資本“消極”的揚棄,而合作制對私人資本是“積極”的揚棄。因為在股份制企業中,資本家成為食利者,處于企業之外,企業內部從經理到工人,都是雇傭人員,企業內部的資本和勞動的對立雖然被揚棄,但從總體上看,這種對立仍然存在,而且,還有所加強。所以,這種揚棄只能算是“消極”的。而合作制企業,工人則作為聯合體占有企業的生產資料,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說,這種揚棄,是“積極”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來使自己的勞動增殖。”【4】

盡管股份制和合作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揚棄”,但它們始終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第二,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了成熟的經濟運行方式。

這種成熟的經濟運行方式就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它能夠驅使投資者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勞動者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宏觀決策者追求穩定公平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從而極大地提高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市場經濟具有較為完備的框架結構。這個結構主要由自主企業制度,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必要的宏觀調控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組成。自主企業制度實際上承認了企業這一市場主體的獨立性,保證了企業自主經營、自主決策并獨立承擔風險;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保證了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保證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必要的宏觀調控體系,彌補了市場機制本身的弱點和不足;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保證了社會和經濟穩定性。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發育成熟的市場經濟,是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找到的一種比較好經濟運行方式。這種經濟運行方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

第三,資本主義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準備了物質條件。

這種物質條件就是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

資本主義在它發展過程中,它把以往的小生產逐步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從而推動了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生產力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客觀上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準備了物質基礎。反過來,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基礎,社會主義也只是一句空話。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社會化大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使得人類社會更加接近社會主義社會,從而為進入社會主義制度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總之,資本主義與以往社會制度相比,它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各種要素的創造。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內在依據。

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資本主義在具有歷史進步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歷史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上。

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表現

所謂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指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是一種社會化的生產,而它同生產相比,內容發生了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生產資料由個人使用變為社會上大批人共同使用;二是生產過程,由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按照社會分工進行的一系列社會勞動;三是勞動產品由個人勞動的產物變為社會上許多人共同勞動的產物。所以,恩格斯講:在社會化生產條件下,“沒有人能夠說:‘這是我做的,這是我的產品’”。隨著生產力內容的變化,生產力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既然生產資料的使用、生產過程、勞動產品都已經社會化了,那么這種生產力就已經不是個人的了,而是社會的了。這種社會化的生產力客觀上要求生產關系也要隨之變化,即要求由社會占有生產資料、管理生產、分配勞動產品。但在生產不斷社會化的同時,資本和生產資料的實際占有與控制卻日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本應該由社會共同占有的社會化生產資料卻歸少數資本家占有,本應該由社會共同管理的社會化生產過程卻被少數資本家分別控制,本應該由社會共同所有的社會化的產品卻為少數資本家支配。社會化大生產不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而是用來滿足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和實現價值增值的需要。這種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既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的具體表現,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其他各種矛盾的總根源。它一方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制約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調整,從而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領域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與資本主義生產手段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和資本主義生產手段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價值的最大增值。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采用一定的手段,這個手段就是不斷增加積累,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等。因為只有生產規模擴大,勞動生產率提高,才能擴大資本剝削范圍和強度,從而實現資本的更大增值。而隨著積累的增加,生產規模的擴大,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將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這一方面可以導致利潤量的增加。但另一方面,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以及產品的社會價值降低,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引起活勞動相對量下降,從而引起剩余價值相對量的下降,最終導致利潤率的下降。而產品社會價值的降低,勢必引起資本的貶值。這是資本家所不愿看到的,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則是不可避免的。

通過擴大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手段,來實現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其結果卻與生產目的相矛盾的,即引起利潤率的下降。

防止利潤率下降的手段主要有兩種:

一是提高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使利潤率提高,從而擴大單位預付資本所提供的利潤量。

二是節約不變資本,以減少提供單位利潤所必須預付的成本額。

這兩種方法雖然可能在一定時期內會阻礙利潤率的下降,但卻不能絕對防止利潤率的下降。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有要以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為基礎,如果不擴大生產規模,就很難提高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如果不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很難節約不變資本。而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進一步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也必然引起利潤率的下降,產生新的矛盾。

在資本主義生產所固有的這些局限性中,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社會生產的絕對形式。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資本增殖的需要。同樣,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縮小不是由生產和需要的關系決定的,而是由資本和利潤的關系決定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并不是社會最需要的東西才被生產出來,而是最能賺錢的東西才被生產出來。其結果則是,一方面現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不能滿足現有的勞動人口就業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資本,即作為獲取利潤剝削工人的手段,都周期性地變得過剩和過多。可見,資本為增值價值而擴大生產,生產的擴大反過來又受資本增殖的限制,恰恰證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本身”。【5】這就突出暴露出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局限性和歷史相對性。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6】

(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生產與消費、流通之間關系上的主要表現為剩余價值生產條件和剩余價值實現條件的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生產。然而資本家要想獲得剩余價值必須要經過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和剩余價值實現過程。所謂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也稱直接生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生產資料與雇傭勞動的結合,產生剩余價值。所謂剩余價值實現過程也稱交換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把生產出來的商品賣掉,使商品資本轉化成貨幣資本,從而實現剩余價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沒有直接生產過程,剩余價值就不可能被生產出來;沒有交換過程,剩余價值即使生產出來了,也不可能得到實現。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全過程是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和交換過程的統一,是剩余價值生產和剩余價值實現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

其主要是因為剩余價值生產和剩余價值實現條件不一樣。

對于剩余價值的實現來說。它主要受社會不同的生產部門的比例和現有社會消費力等因素的影響。如果社會各部門之間的比例不平衡,就會引起商品供過于求,或供不應求。如果供大于求就會導致生產出來的商品有部分賣不出去,導致部分商品的剩余價值難以實現。對于消費力來說,它主要是指社會的消費能力。而這一能力主要是取決于有貨幣支付能力的購買力。這種購買力在工人那里受到資本家的剝削程度的制約,剝削程度越高,工人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越是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這種購買力在資本家那里受到積累規律的制約,資本家出于無限追逐和占有剩余價值的動機,不可能將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全部用于消費,必然要按照一定的積累率,將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