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特點有區域(發達國家為什么長期對農產品貿易實行保護?)

时间:2024-05-21 03:17:41 编辑: 来源:

場的競爭已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中國要沖破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必須走“被市場認可”的品牌之路。因此,專業戶特別是基地和企業要樹立和增強品牌意識,學會打造品牌,尤其要打造綠色品牌。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綠色食品的質量安全優勢和品牌整體競爭優勢日益顯現。我國企業在發展上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力開發綠色品牌農畜產品。

(六)提高企業反傾銷應訴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

發達國家為什么長期對農產品貿易實行保護?

在歐洲,這種保護政策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德國最早于1879年就對其谷物貿易實行保護,法國是從1881年開始

英國則稍晚一些,是在1932年以后

在北美洲,美國從1933年大蕭條后開始對農業進行補貼,加拿大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在亞洲,日本是最典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國,其貿易壁壘始筑于1904年

農產品貿易始終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關貿總協定的推動下,工業產品保護程度不斷下降,但農產品的保護程度卻一直高居不下

無論是關貿總協定還是WTO,農產品都被作為例外對待

不但發達國家繼續實行保護政策,許多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也都加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對農產品貿易進行保護

發達國家實行保護的結果不但使本國的農業生產和消費失衡,造成消費者和政府負擔加重,對宏觀經濟狀況造成不利影響,還導致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摩擦的升級

美國和歐洲國家經常為了農產品貿易發生爭執,貿易大戰經常一觸即發

關稅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的談判拖得如此之長,各國在農產品貿易問題的分歧是主要原因之一

農產品保護方式和保護程度的衡量工業化國家農產品貿易保護的模式基本可以分成三種

一種是日本式的,主要是限制進口

韓國、中國臺灣也屬于這一種

一種是美國式的,包括加拿大,主要是補貼出口

另一種是歐洲共同體/歐盟模式,通過價格支持政策使其從原來的農產品進口國變成出口國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保護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怎樣來判斷和衡量這種保護政策呢?經濟學家最早使用的指標是“名義保護系數”(Nominal Protection Coefficient,簡稱NPC),用公式表示為: NPC=農民銷售所得價格/該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 如果NPC<1,農民所得低于國際市場價格,表明政府通過價格干預或市場分隔對本國農民直接或變相地征稅,沒有實行保護政策

如果NPC>1,表明政府通過價格干預或市場分隔保護本國農民,使本國農民能在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下銷售自己的產品

“名義保護系數”主要反映的是政府通過價格給予農業的保護

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農業保護的方法越來越多,并不僅僅通過價格

因此,為了全面地反映農產品名義保護程度,經濟學家更廣泛地使用“生產者補貼等值”(Procer Subsidy Equivalent,簡稱PSE),或“生產者補貼等值系數”(PSE Coefficient,簡稱 PSEC)的衡量方法

與“名義保護系數”相似的"生產者補貼等值系數"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PSEC=[生產者所得到每單位農產品補貼等值(PSE)+該產品國際價格]/該農產品的國際價格 這里,生產者所得到的每單位農產品補貼等值不僅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價格補貼(如在NPC中所衡量的),還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收入補貼,以及政府通過其他方面政策給農民的支持

由于政府也對農民征收稅賦或費用,因此,一國究竟對其農產品是否采取保護政策則取決于補貼的“凈值”

在農產品的銷售中,農民通過各種渠道所得到的凈補貼總額除以總銷售量就是每單位農產品的凈補貼

如果單位農產品的凈補貼大于零,生產者等值系數就會大于1,表示該項農產品得到保護

如果單位農產品凈補貼小于零,整個比率就會小于1,說明沒有保護

用"生產者補貼等值系數"衡量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保護情況,我們不難發現,除了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美國等比較接近國際平均水平(=1)以外,大部分工業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生產者補貼等值系數"超過1,其中瑞士、挪威、芬蘭和日本等國更高一些

另外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以前對農產品貿易采用征稅擠壓的政策,但一旦經濟起飛以后,其農產品貿易政策也轉向保護

這一方面,最典型的是韓國和中國臺灣

在20世紀50年代,韓國和臺灣都出口農產品,其國內農產品價格均低于國際市場價格,臺灣的稻米價格平均低于國際市場價格30%,六十年代以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韓國和臺灣的農產品價格迅速上升,政府政策遂作了轉變,到了1982年,韓國和臺灣的稻米價格為國際市場價格的270%,農產品價格平均高于國際市場55%

韓國的農產品保護程度更為嚴重,1987年用“生產者補貼等值”衡量的保護程度達到59%,超過歐洲共同體(52%),美國(33%),加拿大(39%),僅次于日本(79%)

農產品貿易保護的原因雖然保護主義在國際貿易中并不鮮見,但農產品貿易保護仍然有其特殊性

第一,這種保護主要發生在工業發達國家,很少在發展中國家

而且,當一國經濟起飛,實現工業化之后,保護政策也隨之而來

顯然,農產品貿易保護與一國的發展水平有關

第二,農產品貿易保護在工業發達國家非常普遍

不像其他行業,有的國家保護,有的國家不保護,而對農產品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實行保護,只是方式和程度的不同

因此,農產品有與其他產品不同的特殊地位

第三,農產品貿易保護很難取消

別的行業貿易自由化問題經過國際多邊或雙邊談判或多或少都有進展,而農產品自由貿易的談判至今沒有什么結果

究竟怎樣來解釋這些特點呢?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農產品沒有保護的原因和特點進行分析,其中包括:(1)從農產品供給缺乏彈性出發,強調實行保護對穩定市場價格,保護生產者收益的作用

(2)從政治觀點出發,認為發達國家的農民在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西方國家政治選舉制度按區域劃分的做法給了農民相對大的政治權利,因此,政治家為了當選,都不得不照顧農民的利益

(3)從組織行為出發,認為工業化以后的農業變成了“少數派”

“少數派”一般容易組織起來進行卓有成效的游說活動,而受農業貿易保護政策傷害的則是“多數”的消費者

多數派雖然也想維護自己的利益,但由于每個人的利益“份額”很小,“搭便車”的思想嚴重,而且人多也不易組織,自然沒有效率

因此,農產品貿易保護被認為是“少數派”有效游說的結果

不過,既然農產品貿易保護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對其主要原因的分析,還應從經濟增長(即工業化)對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的影響以及農業本身性質著手

首先,應該認識到工業化經濟發展對農業生產貿易的影響

一般來說,工業生產多是資本密集型的,而農業生產,尤其是經濟起飛前的農業生產多是勞動密集型的

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本增長和技術發展使得工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下降,而農業變化不大,其機會成本也就相對上升,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也就隨著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逐漸喪失

而且,工業增長越快,農業的比較優勢喪失得也越快

這是一國經濟發達后開始保護農產品的基本原因

但光有這一點還不夠,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喪失比較優勢的行業很多,并非只有農業

根據貿易理論,當一個行業不再具有比較優勢,就應該讓其減少生產增加進口,將資源轉移到其他行業去

一個失去比較優勢的行業的衰落是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的

可是為什么偏偏在農業失去比較優勢后,大多數政府采取保護措施不讓其衰落呢?這里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轉移性

不像資本和勞動力,絕大多數土地除了生產農產品外別無他用,而當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時,對農產品的保護就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存問題

作為政府,無論從土地資源的利用還是對農民的生存的關心,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從政治上都不得不對農業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另外,對本國農產品進行保護還有一個條件問題

一般來說,只有實現工業化以后,農業在一國經濟中比重和農民在全國人口中的百分比下降到比較小的時候,一國才有對農產品的保護的能力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保護,雖然有其內在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但畢竟扭曲了價格,阻礙了資源的最佳利用,政府負擔也日益沉重

這種保護政策是消極的,從長期來看,也是行不通的

解決農產品保護問題,一方面需要增加對農業的投資,使農產品變成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隨著資本增長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讓農民逐漸從土地上轉移出來,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民的人均土地擁有量,和提高農民的多種經營能力讓農民的收入不再主要依靠土地的收入

與一般的國際貿易相比農產品國際貿易有哪些不同

商品形態、貿易方式等。

1、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商品形態相對簡單,大多數情況下是直接以生產的農產品進行貿易,而加工貿易則需要將原材料或半成品進行加工處理后再進行貿易。

美國對外貿易的特點

美國的對外貿易

美國是當代最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積937萬平方公里,名列原蘇聯、加拿大和中國之后。人口1991年為25252萬,名列中國、印度和原蘇聯之后。國內生產總值1994年為53440億美元,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首位。

美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投資資源和發達的科學技術。

高度發展的工業、農業和龐大的政府采購以及巨額的高消費,使美國具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廣闊的國內市場。

一、戰后美國對外貿易發展趨勢

(一)對外貿易地位起伏不定

1985年以前,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雖不斷下降,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1986年,美國的貿易降到世界第二位,在原聯邦德國之后。1989年,美國又超過原聯邦德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1990年德國又超過美國再次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從1991年起,美國又重新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1995年,美國出口貿易額為5839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1.6%,繼續保持世界最大出口國地位。

(二)出口商品競爭能力日益削弱

美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每年約占其出口總值的75%左右。1991年占其出口總額的75.9%,在60年代末,居世界首位。自1969年起,原聯邦德國的制成品出口超過了美國。日本的制成品出口增長也很快,1984年超過原聯邦德國。1985年美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額位于日本、原聯邦德國之后,名列世界第三。美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相繼退出世界市場。曾經在海外市場上居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如飛機、汽車、電訊器材、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等也面臨著日本和西歐產品的激烈競爭。從1970-1987年,美國在世界電話設備市場上所占比重,從99%縮減到25%,彩色電視機所占比重從90%下降到10%。計算機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從70年代初的90%下降到80年代末的50%左右。

自60年代以來,除農產品、軍火和技術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