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健全嘛(中圖版地理必修三復習提綱)

时间:2024-05-19 01:54:28 编辑: 来源:

況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產業免受外國的過度沖擊,也應重視非關稅手段的補充作用。

非關稅手段種類繁多,主要有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制、外匯管制、反傾銷、反補貼、衛生(健康)標準、技術標準、原產地規定、政府采購、海關估價等。這些手段各有其特點、適應范圍和保護效應,應根據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關系、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狀況、國內外市場供求情況,靈活、及時、有效地加以選擇,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調節機制,保護本國的產業和市場。例如,可以根據一定時期產業政策的要求,對戰略產業和幼稚產業采用進口許可證進行保護,當然,這種保護的時間不應過長,許可證的范圍、類別、發放手續等應具有較高的透明度,程序也要盡可能簡便。

目前,中國在非關稅措施方面的主要問題是:非關稅限制措施過多,非關稅手段的運用不盡符合國際貿易規范,缺乏透明度;管理措施尚未法制化,缺乏平等競爭機制;人為因素多,隨意性大;政策統一性差,重復交叉嚴重。為了充分發揮非關稅手段的有效保護作用,中國應進一步減少非關稅措施,規范管理手段,建立統一、透明、科學的非關稅管理制度。具體地說,要根據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對外承諾,逐步縮小進口審批、配額、許可證等行政措施管理的商品范圍,取消政府對進口商品的微觀管理措施;改革進口配額和許可證的管理和分配方法,逐步取消進口管理中的人為審批,減少行政干預,對實行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要按照效益、公正、公開的原則實行招標、拍賣或規范化分配;建立和完善關稅配額管理制度,對部分限制進口商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辦法,使關稅配額管理措施真正取代原有進口配額管理措施;取消不規范的進口限制措施,國家取消配額或其他行政管理措施的商品不應再實行行政限制,而應實行關稅調節;公開宣布一切進口限制措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減少登記管理的機電產品種類,簡化手續,方便企業;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配額、許可證、登記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法律和法規,使非關稅管理依法進行。

3.適度貿易保護的主要對象是幼稚產業和戰略產業

從各國情況看,受貿易保護的主要是幼稚產業和戰略產業,而非所有產業。實踐證明,對所有產業不加選擇地保護既需要付出很高的社會經濟福利代價,保護效果也不好。對那些競爭力較強、經過長期發展的產業(如中國的紡織工業)不必保護,而應進一步放開搞活,通過擴大競爭來刺激它煥發生機,提高效率。對那些缺乏競爭力又不具有發展前途的產業要在市場競爭中自然淘汰,也不必進行保護。需加以保護的是本國的幼稚產業和戰略產業。對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如農業、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電子等產業)需要給予適當保護,但也不能完全排斥競爭,主要通過設置合理的關稅結構,達到既保護又引進競爭的目的。

對幼稚產業的保護是世界貿易組織章程所允許的。wto第18 條規定,發展中國家為了建立、發展新的工業或為了保護剛剛建立、尚不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產業即幼稚產業可實行進口限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已建立起龐大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但許多產業規模雖大而競爭力不強;有的產業由于起步較晚,無論在規模、技術水平,還是在產品質量和價格上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產業競爭。對幼稚產業保護的目的是推動這些產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中逐步形成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幼稚產業的選擇應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立足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從中國實際出發,近期需要加以保護的幼稚產業主要有電子、汽車、飛機制造等。國家應根據這些產業的生命周期,在不同階段確定不同的保護稅率,并確定一個具體的保護時間表,尤其是要造就幼稚產業成長的國內市場基礎,在保護期間就引入市場機制,促使其早日成熟并走向國際市場。

我國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有何差距?

我國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有何差距?

觀念上的差距。我國基本上還是傳統的農業觀念,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是現代農業觀念,強調農業產業的綜合功能

科技水平的差距。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80%左右

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的差距

推薦一篇文章(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的),你自己靈活的總結一下就差不多了;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現狀與發展思路

我國農技推廣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但也面臨若干難題,如資金不足,體系不夠完善,農民接納能力弱,國際市場競爭,技術市場和農技企業發展緩慢等。“十五”將突出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組織實施重大專案,建設示范基地,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等;并以政策法規建設、加強財政支援力度、完善推廣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和規范市場行為等措施為其支撐。

21世紀,我國農業進入發展新階段,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面對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迎接WTO來臨、沿海和城郊部分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等新的形勢和任務,有效地解決產量與品質、增產與增收矛盾,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等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和產業化程序,滿足新階段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將是我國農業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

農業科技推廣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與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創新同樣重要,尤其是面對我國農業成果轉化速度慢、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對生產貢獻不高的現狀,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就顯得更加重要。根據國家實施“科教興農”、 “可持續發展”及“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求,農業科技推廣的重點和方向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

一、 農業科技推廣發展基本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農業科技推廣無論是在傳統農業的發展階段,還是在現代農業發展階段,都是一項推動農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事業,這一點已被國內外農業及農業科技發展的歷史所證實。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保證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進行。截止1999年底,全國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化、經營管理五個系統,共有推廣機構21.5萬個,其中縣級2.2萬個,鄉級約18萬個;有40多萬個村設立了服務組織,還有10多萬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及數百萬個科技示范戶或示范場。全國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省、地、縣、鄉、村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目前,全國共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專職人員130萬人,其中,縣級推廣人員占23%,鄉級農技推廣人員71.3%。

2、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農作物、畜、禽、漁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新技術、新機具的試驗、示范和推廣,使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過渡。以豐收計劃為例,自1987年實施以來,每年安排推廣全國農、牧、漁、機等業先進、適用、成熟的科學技術100項左右。通過豐收計劃專案的實施,將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組裝配套,在全國大范圍、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了我國農牧漁業的全面增產、增收、增效。“九五”期間國家共安排豐收計劃專項資金3.9億元,安排以“農業部‘九五’重點推廣十大技術”為主體的適用農業技術近500項,由全國1500多個有關農業技術推廣、科研、教學單位牽頭組織實施。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實施豐收計劃專案實際完成糧、棉、油等農作物增產技術推廣9.96億畝,科學飼養家畜1.57億頭、家禽2.2億只,魚、蝦、蟹優質高產技術養殖0.18億畝。增產糧食380億公斤、皮棉0.59億公斤、油料24.8億公斤、糖料51.4億公斤、蔬菜34.1億公斤、薯類121.4億公斤、水果9.86億公斤、茶葉2.98億公斤,肉類16.93億公斤,水產品6.15億公斤。新增農機具260.75萬臺(套)。投入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94.8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2.23億份,投入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364.95萬人(次),培訓農民1931.75萬人(次)。僅2000年,中央專項資金投入1.08億元,地方 *** 配套資金22.97億元,農民投入資金172.54億元,新增總產值577.06億元,新增純收益181.64億元,投資收益率達91.12%。顯示了“科技興農”的巨大威力。

3、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通過廣播電視講座、現場講授示范、科技宣傳欄、技術買粉絲點、科技大集、“電波入戶”等活動,把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另外,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等,開展了對農民的系統培訓。截止1999年底,全國有1000萬農民接受了“綠色證書”培訓,其中,有458萬人獲得“綠色證書”; “九五”期間,全國農技推廣機構平均每年直接培訓的農民約1.5億人(次)。

4、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農業執法和監督管理,包括動植物檢疫、種子質量檢驗、動物防疫及其監督、農資質量監督、農業機械監理、農民負擔監督、農業承包合同管理等,有效地預防了動植物病蟲害傳播和假種子坑農害農等事件的發生,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二)主要經驗與做法

1、國家 *** 計劃支援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中起決定性的主導作用。我國目前農技推廣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國家組織、實施的科技推廣計劃,如豐收計劃、國家重點技術成果推廣計劃等;另一種是農業技術市場或科技企業,通過技術交易或新產品推銷,實現技術成果轉化或技術服務;第三種是各類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農民自主參與,引進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而從實施規模及效果、組織力度及社會影響來看,國家計劃都占主導地位。如豐收計劃不僅推廣范圍大、直接效果顯著,也同時帶動了地方各級 *** 設立了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地方豐收計劃。據不完全統計,1987~2000年中央累計安排了豐收計劃專項資金6.7億元,而地方配套和農民集資近80億元,其引導與聚合效應之大可見一斑。

2、加強推廣體系建設和發揮推廣隊伍積極性是保證農業科技推廣發展的關鍵。健全和規范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斷提高農技推廣效率,是促進我國農業技術進步極為關鍵的環節。農技推廣的目標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農業科學發展需要,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二是農民自身需要,引導農民接納新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和生產管理能力,實現生活改善和經濟發展。在我國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穩定農業推廣隊伍意義重大,尤其是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3、有重點地開展重大農業新技術成果及有突破性的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全國每年有大批農業科技成果出現,在組織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有重點地選擇一批技術成熟、實用,覆蓋面廣、轉化力強,能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的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可以從整體上較快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如我國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技術、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技術、優化配方施肥技術、熱作管理及收獲技術等的推廣應用,均取得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建設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措施。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是農業新技術成果熟化、示范、培訓的關鍵環節,在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開發及轉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引路,全面推進”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經驗。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