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農業國際貿易名詞解釋(國際貿易地理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8:41:40 编辑: 来源:

行或代理行;

4付款人,買賣合同的當事人。

20、試述合同有效成立的條件1當事人必須在自愿和真實的基礎上達成協議。一方自愿發價,另一方明確表示愿意承諾,雙方自愿表示達成協議的誠意,承諾履行合同責任與義務,如果一方采取強制、威脅、蠛、許騙手段,迫使對方就范,則訂立的合同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2賣賣雙方當事人應具有法律行為的資格和能力,自然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法人擁有獨立同產,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法律實體。

3合同必須以雙方互惠,有償為原則。合同一方所享有的權利,是以另一方所負有的義務為基礎,雙方互有權利與義務,任何一方不按合同履行責任與義務,都負有向對方賠償的責任。

4合同的標的和內容必須僉。

5合同的形式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

21、簡述管理貿易實現的機制和途徑1通過國際會議對貿易實行贛性的管理2地區貿易集團通過條約、協定和建立超國家機構對地區貿易進行管理;

3通過多邊政府協定和組織對參加方的貿易關系進行管理4通過具體的商品協定和生產國組織對具體商品的產、銷、價格進行管理5通過標準化對國際貿易行為、商品規格、質量進行管理6通過雙邊政府貿易協定或協議直轄市和管理雙邊貿易關系。

7各國政府加強對貿易活動的宏觀干預。

22、簡述非關稅壁壘與關稅壁壘相比有哪些不同1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2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能直接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

3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具有隱蔽性和歧視性。

23、簡述仲裁協議的作用1約束雙方當事人只能以仲裁方式解決爭議,不得向法院起訴;

2排除法院對有關案件的管轄權3使仲裁機構和仲裁員取得對有關爭議案的管理權。

24、簡述寄售的特點1寄售人先將貨物運至目的地市場(寄售地),然后經代銷人在寄售地向當地賣主銷售;

2寄售人與代銷人之間是委托代售關系,而非買賣關系3寄售物在售出之前,包括運輸途中和到達寄售地后的一切費用和風險,均由寄售人承擔4寄售貨物裝運出口后,在到寄售地前也可采用出售路貨的方法,先行銷售,即當貨物尚在運輸途中,由代銷人尋找買方出售。

25、試述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的理論依據及其評價凱恩期在批判傳統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基礎,以邊際消費傾向、邊際醬效率、錄活偏好三個基本規律為核心,以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為政策基點,把對外貿易和國內就業結合起來,創立了保護就業理論,其追隨者又充實和發展了凱恩斯的觀點,從宏觀角度誰了對外貿易差額。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主張國家干預,實行獎出限入的政策,最終形成了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

1投資乘數原理。認為一國投資量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客觀存在一種依存關系,由投資而引發的國民收入變動往往幾倍于投資量的變動,其倍數的大小則取決于該國的邊際消費傾向;

2對外貿易乘數原理:一國出口或進口的波動會對國民收入的變動產生倍數影響,國民收入的變動量將幾倍于出口或進口的變動量,公式如下國是淡理論評價1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是用以說明發達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實現國內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領先地位。

2對外貿易乘數提示了貿易量與一國宏觀經濟以及各主要變量,如投資、儲蓄等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指出了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某些內在的規律性。

3從理論上,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沒有多少新意,與其他理論相比更側重于政策方面,即理論的實用性,因而成為發達國家推選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

4沒有考慮國家之間貿易政策的連鎖反應,一國的獎出限入熱必會引起其他貿易伙伴國的報復,從長期看,會對一國經濟與貿易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效果5對外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發展積極作用的發揮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才能執行否則依靠降低出口價格來維護出口擴張的做法無法長期對國民經濟增長奏效。

國際貿易地理是什么

國際貿易地理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

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內容包括兩個方面:①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主要工農業部門的生產和分布特點的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商品流通的區域結構和區域間差異;②以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產品的產銷聯系為對象,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技術、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

由于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干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

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農業經濟學名詞解釋

總體來說,在目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農業經濟就是商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市場經濟層面來說兩者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從生產形式和產品屬性方面來說兩者的區別還比較大的。

相同點:

都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農業不再是解放以前那種封閉的、以農業為重要基礎的農業經濟形式了,從生產到銷售中間的各個環節,各類農業物資和產品都已經充分的融入到了市場經濟環境中,從這方面說,與其它各類形式的行業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不同。

不同點:

1,商品屬性不同;

農業與其他行業相比還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這里不能不提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基礎農業,其是任何一個人類構成的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行業,基礎農業也是保證一個國家正常的經濟和生產秩序的根本行業,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基礎農業不但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要素,也是關系到社會生產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戰略物資。

2,生產形式的不同;

在這些糧食產品外的其他絕大部分的農業產品雖然也都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并不是人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比如各種蔬菜、肉類、水果等,其市場化程度更高,受到國家戰略層面的影響也更少,所以與其他類型的商品經濟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主要表現在生產形式上。

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其最大的特點都是生產周期長,產品種類調整缺乏靈活性,保存周期普遍較短,對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抵抗能力較差,價格對市場供求的變化更敏感等方面。舉個例子,我們經常使用的手機,每個手機廠商一年可能根據技術的變化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推出好幾款覆蓋中高低檔的新產品,并且可以隨時根據市場的變化淘汰落后的或者滯銷的產品,也可以根據對市場需求的預估進行訂單式生產,市場需求多少就生產多少,這些快速靈活的生產和調整模式,都是農業經濟做不到的,上述這些區別也讓農業經濟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相較其他商品經濟來說所面臨風險還是比較大

名詞解釋農業

農業:農業是人們培育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取得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它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名詞解釋:農業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于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農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它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種植生產的部門是種植業,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間進行水產養殖的是水產業,又叫漁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門,是林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發展畜牧的是畜牧業。對這些產品進行小規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業,它們都是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這些景觀或者所在地域資源進行開發并展示的是觀光農業,又稱休閑農業,這是新時期隨著人們的業余時間富余而產生的新型農業形式。

廣義農業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

農業分布范圍十分遼闊。地球表面除兩極和沙漠外,幾乎都可用于農業生產。在近1.31億平方公里的實際陸地面積中,約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場,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內陸水域則是水產業生產的場所。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經濟發達國家為0.56公頃,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僅為0.22公頃,其中亞洲僅0.16公頃(1984年)。森林以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積較大;草原面積則非洲居首位,亞洲其次;其中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也有很大差異。當代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征是高度的商業化、資本化、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工廠化、知識化、社會化、國際化交織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分類

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農作物類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從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區域間差異十分顯著。按地理、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為熱帶農業、亞熱帶農業、溫帶農業和寒溫帶農業;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隨著自然條件和資源類型的變化,又可分為農區農業、半農半牧區農業和牧區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制約。

現代農業:

精準農業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其基本涵義是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性狀,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塊內部的土壤性狀與生產力空間變異,另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進行定位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調動土壤生產力,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它分別由十個系統組成,即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采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