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唐代廣州對外貿易的影響(唐朝時外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最好有圖片加分))

时间:2024-06-05 14:35:33 编辑: 来源:

之見聞大增。 3.促進佛教在華的傳播:玄奘攜回六百多部經書歸國,及后大量翻譯經書,又創立了「法相宗」,中國遂成為佛教的傳播中心。 4.促使佛教傳播中亞:玄奘回國后從事譯經工作,引起外國高僧注意,大量來華學習佛法,使中國成為佛教經典中心,再由中國將佛教傳至朝鮮、日本,中國儼然成了佛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

你好像答多了. 人地都冇問西方對唐的影響...

are you sure this is 「helpful」 if somebody gives you the wer?

唐朝時外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最好有圖片加分)

1。印度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筑藝術,制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同時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總之,中印古代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與兩國問頻繁的貿易往來分不開.

2。日本

唐朝建立后200年間,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共13次,同來的還有不少留學生,留學生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赴日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阿倍仲麻呂長期居留中國,他與當時詩人王維、李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中日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鑒真為締結中日人民的友誼、交流文化,不畏艱險,出生入死,六次東渡,對日本的建筑、醫學、藝術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從兩國錢幣在對方國大量出土發現就可以證明:唐朝的文化對日本的城市建筑、文學藝術、生活習尚、節日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波斯

行于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的宗教是襖教,據傳為瑣羅亞斯德所創,其教義保存于《波斯古經》中。認為世界有兩種對立的本原在斗爭:一種本原是善,化身為光明神;另一種本原是惡,化身為黑暗神,而火則是善和光明的代表,故以禮拜“圣火”為主要儀式。公元前6世紀末大流士一世統治期間,曾被定為波斯帝國的國教。南北朝時傳人中國,唐代曾建寺于長安(7世紀上半葉),稱之為襖教、火教、拜火教或波斯封。在中國新疆、敦煌等地發現有襖教的文物碑刻及宗教書籍,在許多地區出土波斯銀幣。由此可知,波斯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很快。隋唐時,長安東市、西市都有大食人和波斯人的“胡店”及波斯邸,又稱“胡邸”,銷售著西亞及非洲的象牙、犀角、香料和珠寶(波斯人以善辨識珠寶著名)。同時,中國的絲帛、瓷器、茶葉也擺滿了巴格達的集市。中國東南沿海更是一派繁忙的國際貿易景象,廣州、揚州、福州等是對外貿易港埠,各國商人接踵而至,賓客如石,而尤以大食人、波斯人為最多、最富。

4。朝鮮韓國

高句麗,作為一個歷史上早已湮滅的國家,其疆域絕大多數位于今日中國領土之上。為中國唐朝所滅。唐代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及其發達,當時很多外國使節和移民想方設法滯留中國,而不愿回國。高句麗臣民在亡國后無所依附,自然要奔向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就像今天中國朝鮮族,想方設法要去韓國,卻沒人愿意去亦為同胞的北朝鮮。加之唐政府強行遷徙和同化政策,其遺民最終多數歸附于中國。還有大量高句麗移民遷徙到了朝鮮半島。高句麗歷史其實應當由中韓兩國共同繼承

古代對外開放的事跡及影響

一、古代的對外交往

1.條件

中國古代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發展對外關系的重要社會基礎,發達的交通、工具的進步是其客觀條件,而政府開放、開明的政策則是其有力的推動。

2.概況

①兩漢:實行積極的對外交往。東與朝鮮、日本,南與越南有較為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西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歐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來。這一時期,中國輸入的主要是各國的特產,輸出的主要是絲綢、鐵器等,中華文明第一次大范圍地向外輻射,形成中華文化圈。

②隋唐:對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國與朝鮮、日本關系密切友好,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與東南亞國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歐洲的東羅馬互派使節,中國的絲綢、瓷器經波斯、大食大量運往歐洲和非洲;唐朝與歐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來。這一時期,中國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傳播,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是革命式的影響。

③宋元:中國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不斷傳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動了世界的發展進程。海外貿易出現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來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領導進行反侵略斗爭,取得了勝利;另一方面,實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閉關鎖國。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中國古代的光環已經慢慢失去,中國逐漸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經濟往來

(1)秦漢:與朝鮮貿易往來頻繁,朝鮮特產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以及鐵制生產工具等輸出到朝鮮。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輸入中國。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歐洲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鐵器等不斷西運,西亞和歐洲的特產也陸續輸入中國。安息是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中轉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做官、和中國人通婚。唐朝與朝鮮、日本貿易往來頻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的銀幣。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大量的絲綢、瓷器經波斯、大食運往歐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發明經阿拉伯人傳向世界。

(4)明清: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和藥材。后來由于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受到嚴格限制,出現萎縮。在官方為主的貿易中,主要是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皇室貴族享用的珠寶、香料、藥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學西傳

①科學技術:唐朝時,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入印度,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歐洲。宋元時期,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指南針、火藥和火藥武器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后傳入歐洲。明清之際,中國總結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國外。

②生產技術:兩漢時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法、井渠法、造紙術先后傳往西亞和歐洲。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和制瓷、制銅技藝傳入新羅。中國的棉紡織技術在元朝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發展日本的印刷業。明朝時,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兩漢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其影響突破了東亞范圍,遠及歐洲和非洲。唐朝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佛教大量傳入日本、朝鮮,老子的《道德經》被介紹到印度,中華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傳教士東來,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家學說介紹給西方。

(2)西學東漸

①科學和生產技術:唐朝時,印度的天文、醫學、歷法知識和熬糖法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傳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紹給中國,歐洲的水利技術傳入中國。

②物種傳播:唐朝時,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樹傳入中國。北宋時,越南的占城稻傳入中國南方。明朝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傳入中國。

③思想文藝: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唐朝時高麗樂,中亞的舞蹈,印度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傳教士把西方的音樂、繪畫等介紹到中國。

3.對外貿易

(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代雖然開辟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制約,中外貿易以陸路為主。隨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朝時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都很發達。兩宋時期,由于國內民族政權并立,通過陸上與西方貿易受到阻礙,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直至元明時期。

(2)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以官方貿易為主。官方貿易大都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在官方的對外交往中,帶去的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相贈的,返回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跟隨回訪。

(3)對外貿易伴隨著文化交流。對外貿易的過程中,中外文化不斷相互交流,西亞的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的宗教,中國文化也不斷外傳,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4)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來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對外交通的發展

1.陸上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并出兵大敗匈奴,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歐洲有了直接往來。

(2)隋唐時期,打敗西突厥,先后設安西和北庭都護府,保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唐朝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通過絲綢之路,唐朝與非洲有了直接往來。

(3)明清時期,由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縮。

2.海上絲綢之路

(1)西漢武帝后開辟了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2)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發展,從廣州出發,繞過印度半島南端,最遠可到達波斯灣。

(3)明朝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最遠可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明末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受到限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