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唐宋時期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請分析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概況和影響。)

时间:2024-05-16 15:25:02 编辑: 来源:

p>本題以教材“契丹的興起和建立政權”一節以及遼宋并立的背景為依托,列舉教材并未涉及的遼推行南北兩面官制“因俗而治”、仿行漢法以及燕薊之民漸忘“南顧之心”的三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理解史料的基礎上,將從中汲取的有效信息放置在教材提供的特定歷史背景中,靈活運用平時掌握的理論、知識、技能去歸納、概括,分析遼推行南北雙軌政治制度的原因,并進而上升到理論層面,闡釋其歷史作用和遼宋漸趨融合的原因。

由于題中運用設置梯度和明確指向加以引導,考生在理解材料文義上應該很少存在障礙,難點在于如何針對設問有效地整合、概括相關信息,從而激活知識結構,獨立思考,在理論層面上予以闡釋。據抽樣統計,本題難度0.54,區分度0.326。

4、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得到很大發展,試從經濟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答案要點]經濟方面:江南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北方,泉州等海外貿易港口繁榮;制瓷業、絲織業發達,茶葉種植面積擴大,提供了豐富的海外貿易產品;國內商業活躍。(6分)

科技方面: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廣泛使用。(4分)

我國宋元時期對外交流為什么有陸上逐漸轉變為海上

我國宋元時期對外交流由陸上逐漸轉變為海上的原因:

一是北方為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占據,陸路不通;

二是宋代航海技術進步,指南針應用于航海,造船技術進步;

三是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增加收入,鼓勵海外貿易;

四是宋代制瓷業發達,對外貿易輸出物品多以瓷器、絲綢等物品為主,走海路,顛簸較小,瓷器不易損壞。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海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形成主因是中國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地方諸侯也需海外資源交易以維持統治,東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風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國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項交流。

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時,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并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便是泉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后為遼、金所占,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

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宋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1)陸上絲綢之路不暢;宋朝造船業發達,指南針的運用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技術條件;唐宋抑商政策松動促進或重視海上貿易;海上運輸能力比陸路大。(4分,答出其中兩個角度,即給4分)

(2)聯系:新航路開辟(2分)使得歐洲商業中心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分),地中海地位下降(1分)。

原因:西葡英法荷等大西洋沿岸的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代議制民主,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從而實力強大,能先后確立海上霸權。(4分,任答兩點即可得4分)

(3)中:海防只是為了消極防御,保持和局,維護封建統治,沒有向外擴張野心(2分);

日本:則是為了對外擴張,打敗對手,稱霸海上(2分)。

中:結果甲午戰爭失敗,列強對中國資本輸出,民族危機加深(3分);日本:結果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成為亞洲強國,刺激侵略野心(3分)。

(4)二戰后,環太平洋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最有活力實力令世界矚目:美國經濟保持首位;亞洲日本經濟的恢復和飛速發展,亞洲經濟崛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的提升;環太平洋地區區域集團化發展迅速、影響力巨大: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亞太經合組織;(4分,任答兩點給4分)

【解析】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唐宋時期的對外貿易;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及中日兩國海防觀的比較。

比較宋元兩時期海外貿易的發展及成效。(|用相同點和不同點來回答,并說明原因。)

宋代海外貿易的繁榮, 有兩個因素起著主導作用: 第一, 經濟重心的南移, 導致了出口品主要產地和進口品主要銷售市場的轉移。換言之, 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出口商品的主要產地轉移到東南沿海地區。在另一方面,當時的進口品主要是被稱為“ 香藥犀象” 的外國特產, 大多屬于奢侈品。這些進口品的消費地區, 主要也是商品經濟較發達、消費能力較強的地區。宋代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東南沿海( 以及四川) , 而最重要的消費中心是京城。在宋代, 京城從唐代的長安和洛陽, 首先轉移到相對比較接近東南的開封, 爾后完全轉移到位于東南的杭州。這一轉移, 也意味著進口品的主要消費市場也轉移到南方。

第二, 在政府的貿易政策方面, 宋代與過去相比有頗大的變化。宋代政府貿易政策的基本特點是既鼓勵又控制, 有較強的功利色彩, 其出發點是希望在鼓勵擴大海外貿易規模的基礎上, 政府能夠最大限度地占有海外貿易帶來的利益。作者強調這種海外貿易政策與宋朝的外交政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脫節。

宋代的海外貿易為何如此興盛?對外貿易的通道為何轉向了東南的海路?主要原因有:⑴從國內情況看,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著成為宋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的基礎。⑵從國際環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斷向東部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于我國的沿海口岸。著就從客觀上為兩宋的對外經濟交流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商業環境。⑶從兩宋政府的政策來看,都積極支持商人開展對外貿易。⑷從技術條件看,當時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對風向的認識和利用等,這些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重要原因。⑸從地理條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亂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相繼興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帶,唐宋王朝因此與西亞、歐洲各國的陸上聯系受到阻礙而中斷,東南亞的海路成為宋王朝對外交往的必然選擇。

元代,隨著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我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系,比起前代來,都有很大的發展。

國際貿易是各國人民之間經濟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元代的國際貿易,包括海道貿易和陸路貿易兩個方面,而以海道貿易占主要地位。本文準備對元代海外貿易的情況作一些初步的考察,目的在于從一個側面來闡明當時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元朝政府在消滅南宋政權、統一全國的同時,立即著手組織海外貿易。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當元軍取得浙、閩等地后,元朝政府就沿襲南宋制度,在泉州、慶元(浙江寧波)、上海、澉浦四地,設立市舶司,招降并重用原南宋主管泉州市舶的官員蒲壽庚。至元十五年八月,忽必烈命福建行省向外國商船宣布:“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由于政府的積極提倡,海外貿易在改朝換代之際,不但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有所發展。

有元一代,經由中央政府先后指定開放的對外貿易港口,最多時有泉州、慶元、廣州、上海、澉浦、溫州、杭州等七處,但興廢不常。到元末,僅有泉州、廣州、慶元三處。在這些港口,元朝政府設置市舶提舉司(簡稱市舶司),管理市舶即海外貿易事宜。最初,市舶司由中央政府指定有關行省的高級官員負責。后來,一度與鹽運司合并,成立都轉運司。不久,又將二者分開,以市舶司隸泉府司(院)和致用院。最后,改隸行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