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唐宋對外貿易反映出的時代特征(宋朝的時代特征)

时间:2024-06-02 08:12:52 编辑: 来源:

州“舟舶繼路,商使交屬”、“外接南夷,寶貨所出,山海珍怪,莫與為比”

廣州也“常有高涼生口及海舶,每歲數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也”,可見貿易之繁盛

>二是出現了新的航線

《漢書·地理志》所載航線還是自海南島以西循岸而行,航線曲折遙遠,往還時間也很漫長

至遲在東晉時期已經出現從東南亞經過海南島以東直達廣州的航線

東晉法顯《佛國記》記載:法顯自蘇門答臘乘商船回國,目的地是廣州,“商人議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廣州爾”,故出發時每人“赍五十日糧”

從時間而言,已不是如漢代那樣循岸而行,而是從深海直達廣州

商人對航程的描述和所作準備說明這已是一條成熟的航線

常駿出使赤土出發時大約也是走這一航線,從廣州出發,通過林邑以東的深海,大約五十余日達到赤土國國都

法顯是四月從東南亞北上,常駿是十月自廣州南下,都是利用季風航行

>三是通過海路來華的外國商人和使節更多了

《南史》卷78記載的國家有林邑國、扶南國、訶羅國、天竺國、師子國等十余國,皆與中國有使節或商貿往來

這些國家推動了中國與海外的聯系

如當時稱雄東南亞的扶南國就很重視貿易

孫吳政權曾派遣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其所經過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寫有《扶南記》等諸國見聞

扶南是當時東南亞的強國,“東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諸國,往還交市”,“珍物寶貨,無所不有”,“其市,東西交會,日有萬余人”

強盛的扶南國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及以西地區貿易的橋梁

法顯《佛國記》載,他所搭乘來中國貿易的船只共有商人約二百人,大致反映當時的貿易規模

宋朝的時代特征

1、文化繁榮

宋代學校教育異常發達,京師設有國子學,太學等等,另外有專業性很強的武學、律學、算學、畫學、書學、醫學。宋仁宗以后,鼓勵各州縣興辦學校,至宋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人數達到十五、六萬人,這種情況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官辦學校而外,私人講學授徒亦蔚然成風,其中以書院的興盛最為引人注目,聞名全國的有所謂四大書院,即石鼓、岳麓、白鹿洞、應天書院,據史書記載,至南宋時期,很多州都建有書院。

如紹興、徽州、蘇州、桂州、合州, 等等。教育的普及既是宋代文化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明末中國對外貿易較唐宋發生了怎樣變化

您好

唐宋以來,商品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經濟上的變化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一、商品經濟對思想的影響

1、明清之際思想批判主要背景

商品經濟的沖擊和程朱理學喪失活力,是明清之際思想領域發生巨大變革的根源。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2、經濟思想主張

(1)李贄的義利觀念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逐利拜金風氣盛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尊奉禮教的士大夫們鼓吹“存天理,滅人欲”,從思想上扼殺這些叛逆理學的“異端”意識。

李贄極為痛恨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維護傳統禮教的衛道士,指斥他們借道學這塊敲門磚,為自己謀取高官厚祿。

他認為人皆有私,“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追求物質享受乃是“秉賦之自然”。每個人都可以順其“自然之性”,“各從所好,各騁所長”,使個性得到自由發展,而不應該被強迫順從統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倡導“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工商業地位日漸突出。“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受到了尖銳的挑戰。明末進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工商皆本”主張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階層發展經濟的要求,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帶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進步作用。這是一種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正確思想,但在當時并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3)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二、商品經濟對書法的影響

1、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文風很盛,又因當時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文藝審美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強調表現心境和意趣。

2、明代——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蘇杭等地不僅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還成為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文人書法在此時受到重視,他們大都有較深的文化素養,在繼承優秀書法傳統的基礎上,更追求個性化的改造,力求書法能夠抒發個人情懷。

三、商品經濟對繪畫的影響

1、民間風情畫

宋代以來,一方面社會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繁榮,傳統政治城市的經濟職能和娛樂服務色彩空前加強,并形成了大量純粹的經濟市鎮;另一方面,由于科舉制度的日益發展完善,以及印刷術的發明,導致了書籍的普及和民間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戲曲的形成和興盛,民間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榮。

2、明清時期

文人畫全面占領畫壇,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蕩”實際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明清變革帶來的沖擊,以及異族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專制。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風格獨特、不拘成法的畫家和畫派。

四、商品經濟對宋詞(詩歌)的影響

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趨繁榮吸引了大批士子。他們于山水田園之外,更加迷戀都市歌舞宴飲的生活。

五、商品經濟對小說的影響

1、宋代話本——把中國小說推向新階段

產生背景主要包括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和說書在宋代的流行。

2、明清小說——空前繁榮,成為當時文學的主流

(1)繁盛的原因

①大批工商業市鎮興起,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崛起。

②印刷業的發展

③明清時期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

(2)特色

①通俗文學蓬勃發展,達到成熟階段

②浸染著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③帶有批判現實的色彩

六、商品經濟對戲曲的影響

1、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

宋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發展促進中國古代城市格局發生變化。原先城市中封閉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廢弛。出現許多集市,還出現了大型綜合娛樂場所——瓦舍(北宋都城汴梁最大的瓦舍可容納數千人,而南宋都城臨安城內有瓦舍20多處)。各種通俗文化,尤其是戲曲便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很大發展。南戲就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了。

2、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代雜劇

戲曲是綜合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物質基礎。元代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局部繁榮是導致元雜劇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元代,蒙古族統治者,征服中原,連年的戰爭使中原經濟遭受嚴重摧殘,但蒙古族貴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將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離失所的人口也不斷涌進城市謀求生計,這也導致某些城市出現畸形繁榮。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業活動頻繁,人口極度膨脹。城市的繁華以及市民階層的壯大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大批演員、觀眾與活動場所,促成元雜劇興盛。

3、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京劇

京劇這一劇種孕育、形成于北京,與北京其時在全國所處的特殊位置有關。明清兩朝,北京作為帝國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不僅聚集著人數眾多的皇族貴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著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

各地商人來京后紛紛設立商業會館、商號,各大會館除了設有祭神的設施外,一般都有戲臺。逢年節喜慶之日,會館即集資邀請戲班來會館演出。

在這種情形下,四方藝人紛紛云集北京,以滿足京城皇室貴族、官員、商人以及廣大居民的文化娛樂需要,北京自然成為休閑文化的一大中心。

如何理解明清之際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同時顯露出近代前夜的遲滯與危機?

明清之際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顯露出一些新舊沖突的征兆。這種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的新經濟因素,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抑制、阻礙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未能形成掃蕩舊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飛躍相比,在處于農耕經濟頂峰的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的易位便已大體定局。

正當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清之間戰火紛飛之際,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的轉變。工業革命使西方資產階級不到100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些西方國家瘋狂地越洋搶灘,掠奪金錢,販賣奴隸,開辟市場,建立殖民統治。

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毫無認識。他們對外緊閉國門,對內壓制打擊工商業,厲行文化專制,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力量的對比迅速發生逆轉。到19世紀初英國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后,中國社會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

唐朝到宋朝中外貿易路線有何變化,為什么?

唐朝對外貿易主要從陸路進行,銀漢在開辟的絲綢之路,沿途做生意買賣,唐朝也有海外貿易,只是剛起步,還不太發達。原因:唐朝國力強盛,威服四夷,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加之唐朝航海技術還不是很發達,所以更注重從陸路對外交往。

宋朝的海外貿易除陸路外還開辟了水上或海上絲綢之路。原因:宋代國力積貧積弱,周圍少數民族政權更是虎視眈眈,陸路交通不暢,指南針的運用,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使其更注重海上交往。

擴展資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