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唐宋時期海外貿易發展的延續與變革(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特點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0:24:25 编辑: 来源:

高的。

唐宋之間的變化之所以引起許多的關注和紛議,就是因為變化的幅度大、層面深,但放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大框架下,這些變化和差別都不是質的變化,而只是量的差別。嚴格地說,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階段性“轉折”。如果非要套用“封建”這一歷史概述,正如漆俠和鄧廣銘所述,這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兩個馬鞍型中的最高峰”、“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最高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推至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巨大“轉折”,亦可如是說。

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特點是什么?

1、唐朝

封建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許多方面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如趙州橋、雕版印刷術、測量子午線、唐本草等等。不僅影響到亞洲的文化發展,而且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中華文化圈”。

文治和武工配合最為出色的一個朝代,聲譽最大的朝代,文治遜于宋朝,武治遜于秦。商品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對外開放程度高,民族融合、政治穩定、中外交流頻繁,文化傳播程度高,科舉制得到完善,殿試選拔國家政治人才,唐詩成為主流文化。

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為五刑。唐朝律法將謀反、謀叛等反對朝廷的行為定作不得赦免或贖免的“十惡”大罪,對朝廷的延續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關土地私有權的條例,維護了經濟基礎。

2、宋朝

文治第一個朝代,四大發明出其三,就是南宋的時候其科技水平,是其他朝代所不及,現代考古有關于宋代的糧食生產情況的研究。宋重文輕武,巨大的國力發揮不到軍力,國家戰略一直處在被動防御,經歷契丹。

"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創新思想、經世理念、理性態度、民族意識、平等觀念等時代特點,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不僅在當時中國境內諸政權以及東亞儒學文化圈各國發揮了主導文化的作用,還對世界文明以及宋代以后中國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 代。宋代文化既有對其前文化的繼承與吸收,也 有其時代自身的推陳與出新,對其后的中國文化 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至今為止,宋代文化 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見,本文則試圖從總體上探討 宋代文化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地位。

3、元朝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三大發明開始運用,科技文化繼續領先世界。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本人覺得元朝生存的要領始終是少數民族的本性,進攻不斷的進攻,和多少少數民族一樣只有兩種結果,被漢文化吞并或者丟失少數民族的本性后被消滅.元朝的結局兩者兼有.

4、明朝

取消相權,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封閉,扼殺文化的活力,一切的人成為皇帝的奴隸。明朝的滅亡是人禍,說白了是腐敗,一個腐敗且沒有活力的時代,消亡是遲早的事。文化的毀滅,文人的墮落,導致中國文明在蒙古統治時期大規模倒退。

明朝趕走蒙古人后,雖然明太祖洪武黃帝有計劃有步驟的企圖恢復中國文明。但也沒有完全成功。明朝只能稱為部分的恢復了中華文明。和宋朝比,明朝文明要落后很多。明朝知識分子也的素質也比宋朝差很多。

5、清朝

清朝專制主義皇權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又急轉直下而消失,給后人留下清除帝王崇拜文化心態的使命。清朝滿洲族統治對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有巨大貢獻,她在民族地區的多種體制政策頗有成效。鴉片戰爭之前社會經濟文化具有前近代因素,可以與近代社會相銜接。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社會已經開始向近代社會轉型。在反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形勢下,漢人和清朝之間,出現“外憂”與“內患”“反帝”與“反清”先后論,難得有圓滿的解決方案。自清朝開始的反帝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與傳統的中華中心論糾纏在一起,有著正負兩方面作用。 

傳統科技繼續發展,出現了總結性的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誕生了。.看似很有包容其實也很封閉,繼承了明朝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同時閉關鎖國,使國家處于封閉狀態,最后亡國。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1.春秋初稅畝:從春秋末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魯國開始實行“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征稅。這是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合法,這就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標志著井田制的瓦解。是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

2.秦漢賦稅:編戶制度。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是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

編戶齊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負擔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

3.北魏的租調徭役制。孝文帝改革實行與均田制配套的租調制,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戶稅)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

如何理解“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國”?

一、扼殺晚明思想啟蒙運動,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強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專制制度。

明代中葉以后長江中下游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標志著儒家文明內部,工商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江南一帶到處是資本主義萌芽。各國歷史上封建國家都有權對工商業攫取過多的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稅比率。沒有出現漢武帝時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產以佐官府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業者已經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對于這種加稅也不能忍受。出現大規模反對礦監,稅使的民變運動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幾十次,一般規模的幾百次。(《儒家文明》)“民變”不同于農民起義,有這類斗爭,“平等”、“自由”、“實業興國”、“保護貿易”等思想就會傳播,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就可能發生。

有人說明代沒有類似西歐的實現資本主義條件,那么我們要問了,各國都有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確沒有英國等最先實現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特點,難道就不能自己探索一條現代化道路嗎?比如農奴制的俄羅斯,比如封建色彩濃厚的德國、日本。再比如現代中國是沒有經過發達資本主義階段而直接走向了社會主義。同是深受儒學影響的華人就曾在南洋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前后存在了100多年。

關鍵是思想解放,對外交流,有交流就能進步。

英國有議會,而當時的中國民間紛紛結社,民間議政的風氣很盛。特別是有先進的思想政治組織“復社”。 而在滿清,閉關鎖國,嚴禁結社。

大清律規定:“凡三十人聚會,一律處斬”。好了,一切非政府組織全部取締了。

明末封建專制制度正在走向解體和衰亡,特別是宋明理學暴露出扼殺人性的弊端和生機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沖突。有識之士在各方面都發現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正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涌現,西方的先進優秀的文化科技正在引進,正如同西方社會經歷的文藝復興前夜。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啟蒙的時代,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弊病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危害,在他們的著作中人本主義,民主主義的光芒在閃耀。黃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專制,打響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對整個封建意識形態從哲學到倫理,從治國到治學都開始反思和批判。戲曲小說都以市民喜好為標準,反映了市民意識的覺醒,這是對封建禮教壓抑人性的反叛。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廣為傳播,特別受到明末先進士大夫的歡迎,他們試圖將西方傳來的宗教和儒學結合,洋教中國化。東林黨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結合,涌現出大批杰出人物。比如徐光啟、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孫元化、李天經、張燾、瞿式耜、陳于階等形成一個“西學集團”。

南明天主教也在宮中傳播,后妃們普遍信仰天主教,這必將影響到最高統治集團。西方宗教宣傳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義,民主思想的傳播,也有利于科技引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但是滿清入關使得思想界斷送了儒學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結合產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機會。

有人說明朝已經腐朽了,從整體看是的,但是從局部看就未必,統治階級和封建官僚是腐朽的,而民間則是生氣勃勃。富庶的江南地區正是新興力量萌芽,成長,壯大的地區。正如同抗戰時期,國民黨是腐朽的,領導全民抗戰是不利的,但是共g產g黨就是新生革命的力量,能夠領導中國人民抗戰。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具有獨立領導全民抗戰的能力。正如同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封建王朝腐敗嗎?社會矛盾激烈嗎?這正是國家民族最虛弱渙散的時候,是希望再來一次蠻族入侵,還是來一次資產階級大革命呢?在19世紀日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維新”運動,就一躍成為世界列強,我們有什么理由懷疑早200年的明末思想啟蒙和解放運動不能帶來更好的局面。

但是滿清用鐵血摧殘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幅度倒退。物質文化大規模毀滅,之后大興文字獄,理學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強化了這種腐朽沒落的封建意識和制度,如同西方蠻族入侵后的歐洲中世紀一樣把中國帶入了黑暗。

二、生產力相對停滯,軍事裝備、科學技術大幅度倒退。

現在某些人極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實大多是對明末的恢復性增長。滿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基本是不變的,地丁 3000萬,耗羨460萬,以及其他共計4800萬兩白銀,根據《清朝文獻通考》田賦所載,順治十六年(1659)中國耕地總數是五百四十九萬頃,康熙二十四年增長到六百八十三萬,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萬。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萬,而明末崇禎時就有田七百八十三萬(翦伯贊),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可見康雍乾生產恢復是緩慢的,過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清朝最高的是嘉慶十七年為七百九十一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七、八萬頃,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萬。封建經濟在停滯中(范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767頁)。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說這里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十章)。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業極為發達,而明朝則有進一步發展,鐵產量為北宋的兩倍半,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到了17世紀當時歐洲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才2400噸。但是到了清,政府嚴禁采礦,冶金業從此衰落。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無論是鐵,造船,建筑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于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對外貿易量是驚人的,美國的弗蘭克,他在《白銀資本》一書里,憑籍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估計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到一萬噸左右,約占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一萬噸白銀,相當于當時中國的三億二千萬兩白銀。不是歐洲而是中國占據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而清朝由于閉關鎖國在鴉片戰爭前的對外貿易遠遠低于明代。

明朝的知識分子心胸是開放的,海上軍事力量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