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際農業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时间:2024-05-15 23:53:50 编辑: 来源:

的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 點。

改革之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微觀經濟主

體含義的企業和組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產單位和事業單 位,各單位之間相互封閉,不論規模大小,都自成系統。各經濟單位由于不 可能從社會方面得到服務提供,因此只好眼睛向內,自辦服務體系,形成“大 而全”或“小而全”的經濟單位格局,任何一項國家計劃的投資項目,都必 須把配套的服務設施投資考慮在內,使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于各經濟單位得不到高質量的生產和社會服務而 影響了產品的進步,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或事業單位自身背著一個“小社會” 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增加了企業的開支和管理上的負擔,難以全力 發展生產,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消費的實物化傾向和福利化傾向。

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大量的職工生活消費和服務,不是采取市場經濟的購買 形式,而是采取產品經濟的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在生活消費方面,最突出 的例子是住宅,它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職工所享受的一種福利待遇。因此, 一方面住宅投資被打入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實際上成了職工的工資收 入,抑制了房地產業的生長,此外,城市改革起步以來,企業濫發實物的現 象也十分普遍,由于政府機構職工收入偏低所導致的折價供應經濟也在某種 程度上助長了實物消費的勢頭,抑制了正常的市場渠道的發展。

還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中的隱蔽性補貼,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 都由國家包下來,在交通、郵電、保育、娛樂等方面,國家又給予廣泛的補 貼,這就大大壓縮了職工在非商品消費上面的開支。同時,大量醫療、養老 保險和部分教育服務在企業內部進行,實際上也夸大了第二產業的產值,縮 小了服務業的產值,使得服務價格低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錯誤 地認為勞務活動不是商品,不創造價值。在價格管理中一直把勞務價格稱作 “非商品收費”。我國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價格、郵電資費、醫療收費以及飲

食、服務、修理等長期統一定價、統一管理,收費標準幾十年不變,價格脫 離生產成本,也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改革以來雖然作了一定的調整,但主 要還是補償性的,許多重要的服務行業仍然無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發展。 除以上這些體制原因之外,我國傳統的農業化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新中國 成立后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相分離的二元化經濟發展策略,也是造成我國服 務業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農村勞動力不能向城市流動,只能滿足于自給自 足的生活環境,像我國這樣一個 75%的人口在農村的經濟體系中,服務業的

平均發展水平低下是十分自然的。

3.我國加快發展服務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服務產業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 展從國內轉向國際、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彌補服務產業 過去發展的不足,改善國內的產業結構,推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加速 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總體水平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

(2)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差,農業市場化率低,流通不暢,財政收支困難,

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 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適應第一和第二 產業發展的需要。服務業投入少。見效快、社會效益好,加快發展服務業, 既可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又是緩解經濟生活中 深層次矛盾和促進經濟更快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3)我國每年都將有大批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

的勞動力需要安置。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深厚的潛力:行業多、 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行業并存,能夠吸收大量的和不 同層次的各類人員,特別是可以容納大量的科技、專業人才。加快發展服務 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

(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在衣、食、住、行、

(5)服務業的全球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而且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除了服 務與商品之間的傳統區別外,服務業之間的區別也越分越細,尤其在發達國 家和地區更是如此。計算機、信息、電報電傳和電子郵遞等業務同傳統電信 服務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服務業的這種向高新技術水平發展的趨勢,既給 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形成了機遇。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是我 國既定的經濟國際化目標,在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原則下同他國實現平等 互利的服務貿易往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愿意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同 時也應享受協定所賦予的經貿權利。這顯然意味著對于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戰

略的設想,應該放在國際產業競爭的總體環境下,進行思考。

4.我國服務業應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利 用多邊貿易體制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世界各國經濟 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步入經濟現代化的重要 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由于服務貿易 成為國際經貿關系中最有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服務業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發 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積極參與世界服務貿易對于促進我國經濟 的國際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服務性產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1)市場需求有廣泛的世界 性,產業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 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往往是合而為一的,像旅游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 買粉絲服務業等服務產業的市場屬性本身就是國際化的;(2)服務性產業的國 際競爭比較優勢主要是技術、知識和管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成本, 這就是說,服務性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種知識密集型的產 業在目前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的制約少,可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同時接受。正是由于服務性產業的這兩個特殊的經濟屬性,世界上經濟發展 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把第一、第二產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卻大力 提升自己的服務性產業的經濟比重和質量水平,以期在國際產業競爭中保持 競爭優勢。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我國經濟理論界和實際經濟部門普遍

對服務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不能認識到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同經濟國 際化之間的關系,僅僅滿足于抓第一、第二產業的外向型經濟,而不能夠從 世界經濟結構和貿易結構演變的高度,透視我國服務業高質量、高水平的加 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對于提高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 戰略意義。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服務業比較落后,但某些部門在國際上也占有一定

的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和勞務輸出等部門就有相當的 優勢和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經貿實踐證明,有條件地開放我國的 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吸收國外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的機會。服務業 的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必將對我國經濟和人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具 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同時,要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和 保障,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部分有 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自參加“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 協定》的談判以來,我國根據現行的政策法規,就航運、專業服務、銀行業、 廣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 6 個服務部門的逐步開放作出了承諾,目的是 引進外部競爭的壓力,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以便最終確 定我國的服務業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地位和份額。

中國西部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

論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

【內容提要】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一方面可以享受WTO締約方應有的權利,同時又要承擔締約方普遍承擔的義務。正確認識WTO體制框架下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以及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缺陷,關系到今后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方向。本文擬就我國入世后農產品貿易的機遇、挑戰和沖擊,提出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 WTO;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國內支持;貿易政策;

論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

農產品貿易與各國的利益息息相關,一直是各國保護的對象,也帶來了大量的國際貿易爭端。1994年達成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農產品協議》(Agreement On Agriculture)標志著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農產品貿易協議》旨在建立一個“公正、公平、以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貿易體制,從而實現“消除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扭曲現象和實現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主要目標。作為世界主要農業生產和貿易國的中國在加入WTO后就面臨著如何重新確定其農產品對外貿易政策問題,這個抉擇不僅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未來農產品貿易和消費的格局,而且也會影響到整個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供需情況,因此,擺在我國政府面前的問題是繼續實行農產品貿易的保護政策還是開放農產品貿易?因為農業和農產品問題涉及到安全問題、農民收入問題、農村社會穩定問題、文化問題、環保問題等等,非常重要。

一、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的外部環境條件

貿易政策是調整國家或地區間經濟關系所采取的基本的方針政策和具體的措施,它對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產生重要影響。加入WTO后,世界以及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狀況及發展趨勢是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而世界各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是我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借鑒因素,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狀況及入世后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 影響是進行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直接依據。

(一)世界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總趨勢是農產品出口量的增長率始終低于世界商品出口量的增長率。這從表1可以明顯看出。同時,農產品貿易發展速度不僅低于工業制成品貿易發展速度,而且其發展速度也有下降趨勢,這導致了世界農產品貿易在世界商品貿易中所占比重逐步減少。1980年農產品貿易額占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的15%,1985年下降到13.7%,1995年下降到11.8%。

農產品的貿易結構包括貿易商品結構及貿易國家和地區的分布。世界農產品的商品結構如同工業制成品貿易一樣存在水平貿易和垂直貿易兩個層次。水平貿易層次是指農業部門內各類不同產品的貿易;垂直層次的貿易是指同類農產品因加工程度和加工方式不同而產生的貿易。在世界范圍內,農產品貿易商品結構總的現狀是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中加工產品的比重高于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商品結構在各國間差別也很大。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出口農產品中加工商品所占比重在20世紀由60年代10%提高到90年代的33%,工業化更高一些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馬來西亞出口農產品中加工品的比重超過70%。世界農產品出口國家格局的變化特點是:第一,世界農產品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占世界人口75%以上的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量只占30%左右;第二,世界農產品出口國家的集中度較高。目前農產品的輸出主要是北美、西歐和太平洋沿岸國家。據統計,1998年美國農產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13.4%,法國占7.7%,加拿大占7.1%,荷蘭占7%,歐盟占37%。農產品進口也主要是發達國家。

由此可見,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農產品貿易增長速度低于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并且在世界商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二,世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