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埃及對外貿易有哪些特點(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各自有什么特點?有哪些異同處-趣歷史網)

时间:2024-05-19 08:39:55 编辑: 来源:

p> 才始送春歸, 方才送春天歸去了,

又送君歸去。 又送君(鮑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趕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蘇浙江)趕上春天

千萬和春住。 千萬要把春天留住。

【注釋】

[1]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

[2]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

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

“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眉眼盈盈處”,既是喻指友人故鄉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 *** 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 妙語雙關, 熔鑄非易。

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集評】

《唐宋詞鑒賞集》:詩貴緣情。這首小詞正是用它所表現的真摯感情條打動讀者的心弦的。且不必問題目云云,它那從民間營養吸取來的健康情調、鮮明語言、民歌的藝術技巧引起讀者的美感和共鳴,使它臻于詞的上乘。

《能改齋漫錄》:王逐客送鮑浩然游浙東,作長短句云:“水是眼波橫”云云。韓子蒼在海陵送葛亞卿詩云:“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應萬里隨春去,若到桃源問歸路。”詩、詞意同。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 ,起首兩句 ,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 。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

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 ,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 。因此“ 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謂王觀的作品“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本篇即是上述評語的絕妙說明。

古埃及有哪些文明特點?

古埃及的文明特點包括:

1. 獨特的文字系統: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由表示物體和概念的符號組成,用于記錄、傳承和弘揚埃及的宗教、政治、文化和歷史。

2. 杰出的建筑和工程成就:古埃及人擅長建造宏偉的建筑和工程,如金字塔、神廟、宮殿、堤壩等,這些建筑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建造的,但埃及人通過智慧和創造力實現了。

3. 發達的水利系統:古埃及人通過建造灌溉系統和水位調節系統,使得尼羅河的洪水成為他們的生命線。洪水帶來的泥沙肥沃了土地,埃及人據此發展出了先進的農業。

4. 宗教信仰:古埃及人信仰多神教,他們崇拜眾多神祇,如太陽神、月神、死者之神等。宗教信仰在埃及人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 豐富的藝術和文學:古埃及人創作了大量的壁畫、雕塑、陶器和文學作品,如《埃德夫神廟的曼尼普塔》、《死亡之書》等,這些作品展示了埃及人的審美觀、想象力和文學才華。

6. 綿延不斷的文明傳統:古埃及文明持續了近3000年,期間雖然有過政治上的分裂和外來入侵,但文明的核心特征得以保留和傳承,這體現了埃及文明的韌性和生命力。

7. 典型的專制主義:古埃及的專制主義是建立在專制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對廣大自由農民和奴隸的階級統治基礎上,這種階級關系尖銳化的結果是法老作為專制統治者的權力的進一步集中和強化。

8. 對外開放和兼收并蓄:盡管古埃及文明有其獨特的特征,但它并不封閉,而是與周邊地區和國家保持著貿易和文化交流,吸納了各種外來文化和藝術的元素,豐富了埃及文明的內涵。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各自有什么特點?有哪些異同處-趣歷史網

還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國的讀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眾所周知,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分別為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可為何,唯獨中國文明一直走到了今天,源遠流長?要搞清楚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四大文明古國發展的共同點有哪些。

首先,在地理環境,四大文明古國產生的地理條件都是“大河+平原”的組合方式。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文明孕育在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沖擊平原之上;古印度文明誕生在印度河平原與恒河平原之上;尼羅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則哺育了古埃及的文明;古中國自然是黃河與遼闊的中原地區。

其次,從經濟上來看,四大文明古國發展,都依賴于大河灌溉而形成的灌溉農業為主,當然,手工制造業和對外貿易也有著相當的發展,像古埃及的諸如珠寶等奢侈品的制造工藝,古印度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

再次,在文化發展上,四大文明古國都形成了各自的書寫文字,美索不達米亞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寫在莎草紙上的象形文字以及尚未被世人讀懂的古印度哈拉巴文明中的印章圖形文字以及中國的漢字。

斯塔里夫斯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古典歐亞大陸文明存在的最重要的共性是“社會關系的不平等和性別關系的新的不平等”。自然,在社會關系層面,四大文明古國與最初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部落社會相比,更加具有“剝削性”,由此而產生的社會不公平不僅僅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日常,也“擴展到死者身上”。灌溉農業的發展,冶金等手工業新技術的出現,女性在經濟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在像部落社會中那般舉足輕重,男人們實現了在經濟和政治中的壟斷地位。

在時間上來看,都大致處于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之中,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

相較于古中國而言,其它三種文明各有特色,然而,我們也能從其中發現,它們之所以衰落的原因所在。

我們先來看看古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形成了多個城邦,以城市文明為主,城內生活著手工藝者、貴族等,城外是供養城內人的農田,其楔形文字的產生與這種文明類型是分不開的,正是出于對私有財產的強調,才有了發明文字的需求。

另外,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信奉的是多神教,其四位主神分別是天空、大地、空氣和水。從多神教的來源(“對每年泛濫洪水的恐懼和外族入侵的威脅”)上可以看出,美索不達米亞在對洪水的態度上是區別于古印度和古埃及的,后兩者的洪水泛濫是處于一種可控的狀態之中,將其奉為“母親”,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的則將其比作“惡毒的神”。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區別于古埃及與古羅馬的重要一點是,其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來自于兩點:內部城邦的長期戰亂:內部城邦的此消彼長,政權的更迭交換,雖在薩爾貢、漢謨拉比等時期得以統一,但是卻失去了文明得以取得更好發展的長時間的穩定期;土地的鹽堿化:有學者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居民們雖懂得卻不知道“土壤中的鹽分必須用充足的水加以過濾并完全排泄出去”,加之氣候干燥,使得土壤中的鹽分逐年加重。美國亞述學家雅各布森在《古代的鹽化地和灌溉農業》中指出灌溉農業和土地鹽化的關系是蘇美爾文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古埃及與古印度走向衰落有著同樣的遭遇:外族入侵。

古埃及區別于美索不達米亞、與古印度相似的地方在于孤立性。非洲大陸北部大片的荒漠阻止了域外民族的入侵(直到亞歷山大大帝“入主”并建立亞歷山大城),尼羅河橫穿撒哈拉沙漠,尼羅河狹長的河谷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而當時進入尼羅河河谷的“大門”只有尼羅河三角洲地帶。不同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文明,古埃及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是一種帝國文明,“王權通過以宰相為首的官僚機構而得到加強”。在這樣的集權制下,國家對經濟的控制也顯得輕而易舉,其措施包括賦稅制度、控制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分配各種生活和生產資料等,以滿足政府的日常開支以及荒年儲備等,當然也不會像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對私有財產的強調。這一政治制度還體現在金字塔的修筑上,如此浩大工事所調動的萬千勞工,與埃及中央集權制度不無關系。

而從金字塔的建立中,我們也能夠窺視到埃及的宗教信仰的某些端倪,斯塔夫斯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曾指出,埃及農民之所以對建立金字塔懷有熱情,是因為他們相信是在為神來建造宅邸,并且這個神能夠帶給他們福祉。這種神化了的世俗王權,人與神的合二為一,與古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印度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有著相當的區別,人神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的。

古印度與古埃及一樣,地理環境上的原因使其具有孤立性: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印度洋,南部德干高原將印度分為南北兩塊,這使得古印度文明能夠得到穩定而持久的發展。不同于長期戰亂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社會由于種姓制度的存在,社會長期處于穩定的狀態之中,這可以說是不公平的種姓制度所帶來的好處之一。古印度最終并沒有逃過被外族入侵占領的命運,隨著來自于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的到來,印度河文明走向衰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在上古文明和中古文明中,東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舉例說明

中東上古的文明交往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大文明中心東西輝映的時期(遠古~約公元前2000年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建立).從歷史上看,其中,最早最重要的文明中心是兩河流域和埃及,它們分別位于中東東端的西亞和西端的北非.關于兩大中心孰先孰后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但多數學者傾向于認為兩河流域更早一些,而且兩河文明對埃及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文字、宗教方面).

兩河流域形成了世界最早的城市、文字和文明.它發源于南方的蘇美爾,而蘇美爾奠定了希臘化以前兩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基本內容和特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