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外貿下滑40%(加入WTO后我國對外貿易新政策是什么)

时间:2024-05-07 04:04:04 编辑: 来源:

原材料漲幅在20%-60%,相比2019年,銅、鋼等原材料漲幅超過100%,玻璃的漲幅超過150%。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預計,2021年下半年家電出口或將恢復至疫情前常態水平。

· 勞動密集型產品 ·

在去年疫情中受到嚴重影響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今年的出口也在迅速回暖。1-2月,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整體同比增長了49.2%。

其中,服裝1569.2億元,增長40%;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1444.4億元,增長50.2%;塑料制品911.5億元,增長70.5%。

2020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962.3億美元,僅次于2014年出口2984.9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同比增長9.1%。當然,這其中的主要拉動力量是口罩。

口罩出口的巨量增長帶動紡織品全年出口實現28.9%的高速增長,紡織品在紡織服裝整體出口中所占比重迅速擴大至52.3%,首次超過服裝(47.7%)。

服裝企業則是歷經了買家取消、縮減訂單或要求延遲發貨等等艱難。2020年1-4月,我國服裝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35.2%,成為我出口下滑最嚴重的市場之一;對歐盟出口下降16.8%;此外,出口下滑較嚴重的市場還包括俄羅斯、中國香港和拉丁美洲,分別下降36.8%、40.2%和29.6%。

他們終于在第三季度熬到復蘇。

訂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國出色的疫情控制,使得供應鏈較之其他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家更為穩定,所以對于服裝紡織行業來說,2020年上演了“失去的訂單回來了”。

進入2021年,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接單接到手軟,不少工廠的訂單排到4、5月份,甚至24小時連軸轉。但是值得注意的事,1-2月的出口數據中,紡織紗線等防疫相關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作用已經在持續減弱。另一方面,紡織原材料的大幅漲價也使得企業們的利潤被蠶食,含淚做訂單,甚至有單不敢接。

此外,疫情屬于突發、偶發事件,在短期內會對全球貿易走向形成應激效應,迅速將訂單集中到少量具備完整產業鏈并在第一時間恢復產能的國家和地區。但疫情終歸會過去,此時回流的訂單是否又會流失,值得紡織企業早做準備。

春天來了?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1-2月,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依次是美國(出口占比為17.2%)、歐盟(15.7%)、東盟(14.4%)。

1-2月,我國對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全面回升:對東盟出口增長43.2%;對歐盟出口增長51.9%;對美國的出口增長更是高達75.1%;對日本的出口也增長了38.2%。

在疫情好轉的情況下,去年12月,德國、法國、日本、英國工業生產加速修復,德國工業生產同比已超疫情爆發前。2021年1月和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分別為53.6、53.9,其中2月PMI數據屬于疫情以來的新高。

港口數據則反映了同樣的趨勢,2月份,我國八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7%,較2019年2月增長9.9%,其中外貿箱同比增長37.9%。

2021年的春天,乍暖還寒,但或許它已經悄悄來了。

原創整理不易,如果覺得有幫助,幫忙留個贊~

(本文由焦點視界focusvision綜合編譯)

加入WTO后我國對外貿易新政策是什么

(一)擴大內需,緩解出口企業困難,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部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適當擴大中央外貿發展基金規模;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不屬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及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從禁止類目錄中剔除,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含量較高、環保節能的產品從限制類目錄中剔除;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在部分重點承接地增加保稅物流功能;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引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型服務業入區發展;改善進出口金融服務,適當擴大政策性銀行出口買方信貸,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業務,擴大保單融資規模,緩解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困難;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國內有需求的產品進口,重點增加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產品進口;促進投資和貿易互動,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將蘇州工業園區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有關稅收試點政策擴大到國家認定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園區;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實行24小時預約通關,繼續減免出口農產品的出入境檢驗檢疫費,降低出口紡織、服裝產品檢驗費用;加強和改善多雙邊經貿關系,積極化解國際貿易摩擦,妥善處理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支持企業開拓新興市場。

(二)穩定外需,促進外貿發展

擴大內需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而穩定外需對增加就業、促進企業發展、進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也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因此,國務院提出: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調整出口結構,重點促進優勢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努力保持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并確定了進一步穩定外需的六項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840億美元;完善出口稅收政策,繼續支持優勢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力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問題,安排資金支持擔保機構擴大中小企業貿易融資擔保;進一步減輕外貿企業負擔;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便利產品內銷;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走出去”,2009年安排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規模100億美元。

(三)采取積極措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擴大對外開放

首先,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加入WTO后,我國市場更加開放,貿易自由度大幅上升。目前,我國關稅總水平只有9.8%,工業品平均關稅只有8.9%,在發展中國家中最低,進口農產品關稅只有15.2%,這不僅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遠低于許多發達國家。我國已開放106個服務貿易部門,開放度達到62%,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采取措施穩步改進市場經濟體系和法律體系,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勞動保障等方面已取得顯著進步。

其次,實施積極的“走出去”戰略。應全面調整對外投資政策體系,加強政策的協調性,增強政策靈活性,提高政策競爭性,簡化前置性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讓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促進其在全球經濟衰退中抓住機遇、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為企業走出去搭建政策上的“綠色通道”。

再次,加強出口退稅工作。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嚴重沖擊,我國出臺了包括上調出口退稅率在內的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自去年8月1日首次上調出口退稅率到今年6月1日,已六次上調出口退稅率,主要涉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調整的切入點是進一步支持中國企業的結構調整,進一步增加國內就業,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這些政策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出口退稅率上調幅度較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出口明顯回升。

最后,應組織赴外采購團。鑒于各國經濟下滑、失業增加、需求減少,各國紛紛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外貿形勢,我國確定了擴大內需、穩定外需的政策方向,采取積極的進口政策,以實際行動帶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先后派出了赴美采購團、赴歐采購團、赴法采購團等到境外進行大單采購,采購金額達數百億美元,受到主要貿易伙伴的熱烈歡迎,我國已成為以實際行動帶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國家。

外貿困局初顯 產能過剩之虞?-紡服業:生死時速中急尋升級路

經歷了棉價大起大落的“過山車”之后,受到人力成本上漲、外貿訂單萎縮,國內需求疲軟、融資困難等諸多因素制約,國內紡織企業正遭遇嚴峻考驗。調查發現,自春節以來,我國紡織企業外貿困局初顯,5月份以來形勢進一步惡化。

成本上漲、訂單下降

“受到歐美經濟的影響,產品銷量下滑成必然趨勢,一些企業訂單減少幅度預計在30%~40%。”蘇派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云介紹。

由于我國紡織業對出口依賴較大,一些企業外貿訂單占到了訂單總量的30%~40%,外貿訂單的減少對這些企業影響頗大。

多家紡織業老總表示訂單下降給企業帶來經營壓力。“國外經濟局勢不是很好,我們已經將50%的外貿訂單轉向了國內。”保定集宏興服飾有限公司制服廠廠長肖國新介紹。集宏興服飾是河北省最大的制衣企業,其產品銷往俄羅斯、歐美等多個國家。為了減少損失,保定集宏興的做法是將一些中低端的外貿訂單轉為內銷,而保留具有較大利潤空間的高端訂單。

另一方面成本上漲同樣煎熬著紡織企業。

首當其沖是原材料上漲。以制作成衣的棉布為例,“去年7月,棉布的價格是1.2元/米,11月達到了最高點1.9元/米,現在回落到1.7元/米,盡管穩中有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上漲了很多。”肖國新告訴本報記者。

此外,化纖原料的成本也在不斷攀升。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5月底,PTA、乙二醇等化纖原料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較快,漲幅分別為35%、50%。

人工費用增加亦是成本上漲的主要因素之一。吳江市紡織商會秘書長蔡艷華告訴記者,紡織企業人力成本上漲均在20%,目前,在吳江地區紡織工人的月薪3500元~5800元之間。肖國新告訴記者,在春節前后他為工廠的工人調過兩次薪水,人工費用漲幅高達40%。

在費用高漲、銷量下降的雙重制約下,紡織企業利潤進一步壓縮。“紡織行業平均凈利潤在6個點左右,根據目前的情況,利潤可能還會下降30%。”

下游企業的不景氣將影響到上游產業。肖國新表示,由于訂單減少,他將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適當減少原料采購的數量。保定集宏興服飾有限公司有分布在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的十多家原料供應商,調整結構以后將砍掉三分之一的供應商。

產能過剩之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盡管紡織企業面臨倒閉的呼聲在五六月份開始高漲,但在行業人士看來,早在今年春節期間就已現端倪。

今年2月份,肖國新與國外客戶簽訂新一年訂單時發現情況不妙。“由于各種費用的上漲,我們今年的報價比去年7月份增加了10%~20%。即便是這樣,產品的加價依然趕不上成本上漲。最后,我們的外貿客戶由于接受不了漲價而將近流失了三分之一。”肖國新告訴記者,“我們也沒法讓步,由于一個訂單要3~5個月才能完成,隨著各項費用的上漲,到時候什么情況我們也無法估計。”

一位江蘇省紡織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全國服飾行業訂貨會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今年的訂貨會在3月份舉行,比去年提前了20天,我發現盡管參加訂貨會的加盟商很多,但是真正下訂單的很少,這就說明他們有庫存積壓。”該人士告訴記者。

關于目前紡織企業面臨的困局,除了經濟形勢不好,消費低迷之外,另一種說法是產能過剩導致供求失衡。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下,紡織企業出現了井噴式增長。

“2009年~2010年紡織企業瘋狂地增加設備投入,特別是去年棉花價格漲到兩三萬一噸的時候,還有人在排隊購買棉紡機器。當時一度到了交訂金等半年后才能拿到機器的程度。”江蘇恒力化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浩告訴記者。

“從江浙兩地化纖行業來說,2011年新增產能達到60%,浙江蕭山在原有450萬噸的基礎上新增產能280萬噸,產能大幅增長了,而我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