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際貿易標準模型對應的市場結構是什么(什么是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的發生的條件是什么)

时间:2024-06-08 16:33:35 编辑: 来源:

>③S-S定理,即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從沒有貿易轉到自由貿易,毫無疑問會使在價格上升的行業(即出口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土地)的報酬升高,而使在價格下跌的行業(即進口競爭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勞動)的報酬降低。

④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一種生產要素數量增加了而另一種生產要素數量保持不變,其結果是密集使用前者進行生產的產品數量將會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進行生產的產品數量將絕對減少。主要取決于行業使用該要素的密集程度。

D.評價:

①貢獻:

1)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是對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2)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從多種生產要素的角度解釋了國際貿易的問題。

②局限:

1)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一系列假設條件都是靜態的,忽視了國際國內經濟因素的動態變化,使理論難免存在缺陷。

2)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主要是從供給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忽視了需求的作用。

3)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只能解釋要素稟賦不同的國家的分工與貿易行為,而對大量發生在要素稟賦相似,需要格局接近的工業國之間的貿易現象無法說明。

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根據一系列的假設,自由貿易不僅會使商品價格均等,而且會使生產要素價格均等。以至兩國所有的工人都能獲得同樣的工資率,所有的土地單位都能獲得同樣的地租報酬。

三.里昂惕夫之謎

A.提出背景:里昂惕夫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資本擁有量相對豐富,按照赫-俄理論美國應該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國,然而他運用投入產出的方法,對美國經濟統計資料進行驗證的結果卻與理論預測不同。

B.理論內容:

1)生產要素密集度交換論

同一種商品的產出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交換。比如美國進口的產品在國內可能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但在別國卻實勞動密集型產品。從美國的角度看,就會造成進口是以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的錯覺;同時,美國出口的產品在國內可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在別國卻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用美國的標準衡量也會造成出口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假象。只要貿易雙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交換這種情況,其中一國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謎。

2)要素非同質論

要素稟賦理論假定各國的每一種生產要素本身就是同一的,沒有任何差別,然而實際上每一種生產要素并不是同一的,它包含有許多小類或亞種,他們的組合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差異,還有質量上的差異,忽視了生產要素的稟賦的質的差異,就難以對貿易格局作出合理的解釋。里昂惕夫也認為美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出現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原因,在于美國工人擁有比其他國家工人更熟練的技術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3)貿易壁壘說

由于美國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團利益的需要,對雇傭大量不熟練工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采取貿易保護政策,這就會勢必會造成外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難以進口,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卻相對容易輸入,外國如果采取相反的措施,為了維護本國工業的發展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進行貿易保護,那么美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難以進入外國市場,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卻相對容易出口。

4)需求偏向論

一個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如果國內需求強烈的偏向資本密集產品,其貿易結構就有可能是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比如美國,它對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遠遠大于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這就造成了美國違背其在生產成本上的比較優勢,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狀況。

5)自然稟賦論

里昂惕夫的計算局限于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而忽視了自然資源這一生產要素的作用。

各國自然資源稟賦的不同,直接影響到產品中資本-勞動力比率。美國的進口競爭工業之所以是資動密集型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是大量礦產和木材的進口國,這些資源不僅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使用了大量的資本。在出口方面,美國出口的農產品碰巧相對來說是使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的。

一.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從以下兩個方面說明了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

①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稟賦及經濟資源的擁有狀況。

②不同的商品生產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產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

二.要素豐裕度:指兩國要素擁有量和要素價格比例的比較。

①要素豐裕的實物定義:乙國資本總量與勞動總量的比率高于甲國,則乙國資本相對豐裕,甲國勞動相對豐裕。

②要素豐裕的價格定義:若乙國利息率與工資率的比率低于甲國,則乙國資本相對豐裕,甲國勞動相對豐裕。

三.要素密集度:指生產各種商品所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

設生產兩種商品X、Y,使用兩種生產要素K和L,如果生產Y的K/L比率高于生產X的K/L的比率或生產X的L/K的比率高于生產Y的L/K的比率,則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四.要素稟賦論: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如果一國的要素稟賦(K/L)大于他國,則該國為資本(相對)豐富或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反過來,他國為勞動豐富或資本稀缺的國家。

五.國際貿易對生產要素收益的影響

①在開展貿易后的短時期內,由于只發生了商品價格的變動而沒有發生生產要素在進出口部門之間的流動,兩國出口行業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報酬都會上升,兩國進口競爭行業的所有生產要素的報酬都會降低。

②在開展貿易后的長時期內,由于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引致了生產要素在進出口部門之間的流動,引起了生產要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化,影響到要素所有者的報酬收入。

六.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從沒有貿易轉到自由貿易,毫無疑問會使在價格上升的行業即(出口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土地)的報酬升高,而使在價格下跌的行業(即進口競爭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勞動)的報酬降低。

拓展的定理:根據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如果各國都以各自的生產要素稟賦比率差距為基礎進行貿易,其結果是貿易前相對豐裕的要素價格上漲,相對稀缺的要素價格下跌。這樣的過程發展的結果,將會逐漸達到要素價格比率的國際均等化。

評價:國際貿易雖然改善了一國整體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有利的。國際貿易會對一國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

七.為什么說要素價格均等化只是一個趨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限制條件/原因)

①要素價格的均等是以商品價格的均等為先決條件的。

②要素價格均等還要求生產技術條件必須完全一樣,這也是一個比較苛刻的條件。

八.貧困化增長(“福利惡化型增長”“悲慘增長”)

A.含義:當一個國家(通常是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產品(通常是初級產品)的供應量急劇增加時,它的國際市場價格趨于下跌,甚至跌到使這個國家受到損害的地步。一般說,這種貧困化增長的情況大多發生在生產,出口初級產品的發展中大國。

B.條件:

1)增長只發生在出口部門;

2)增長國在世界市場是一個大國,即出口供給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

3)一國極端缺乏產業結構調整的能力,以至新增資源只能進入出口部門;

4)出口擴張減少進口競爭產品的生產;

5)外國對本國所增長的出國產品的需求幾乎無彈性。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上述條件很難同時滿足,故貧困化增長很難發生。

九.荷蘭病(“悲慘增長”的典型例子)

“荷蘭病”(theDutchdisease)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國家的荷蘭發現大量天然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70年代,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這種資源產業在“繁榮”時期價格膨脹是以犧牲其他行業為代價的現象,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

“荷蘭病”(DutchDisease)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于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制造業衰退的現象。經濟學家們則常常以此來警示經濟和發展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的危險性。

“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建筑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概念是什么?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發達國家通過關稅補貼等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主要表現在:1)通過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削弱對方國家的國際競爭力2)通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發展中國家喪失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通過設置動植物檢疫標準、勞工標準等是發展中國家喪失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起源戰略性貿易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由布蘭德(J

A

Brander )、斯潘塞(B

J

Spencer )、克魯格曼(P

R

Krugman )等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

該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為前提,以產業組織中的市場結構理論和企業競爭理論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學說,強調了政府適度干預貿易對于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

戰略性貿易政策從本質上說并不是關于戰略性產業的貿易政策,但卻是一種有利于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府有效干預的對外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內容戰略性貿易政策有兩大內容: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

利潤轉移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體內容,指的是在寡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因產品價格高于邊際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額壟斷利潤

一國政府可以通過對出口或進口的貿易干預,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者的行為,改變國際競爭的格局,從而從國外寡頭廠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達到增加本國凈福利,并促進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目的

利潤轉移論包括戰略性出口政策、進口政策和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

戰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以出口補貼支持本國寡頭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在與國外寡頭廠商進行古諾(Cournot)雙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政府通過對國內廠商提供出口補貼,可使其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份額和利潤,同時減少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由此帶來的本國廠商的利潤增加可以超過政府的補貼支出,從而使本國的國民凈福利上升

戰略性進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用關稅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

對于不完全競爭產品來說,由于產品價格高于邊際成本,進口國等于向出口國支付了租金或壟斷利潤,而關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