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案例(案例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

时间:2024-06-11 04:08:29 编辑: 来源:

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不利于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我相信,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在促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朝著趨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國家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方面,應該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演講》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征。新世紀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區性強國或國家集團,將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牽制,競爭共處。由于世界民主與和平力量的壯大,未來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不同于歷史上列強爭霸的政治局面。這種多極化是與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它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于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蕩,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誰能幫忙舉幾個關于國際貿易壁壘的例子

第一,由專利權和標識性權利構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由于各國經濟及技術發展水平的差距,發達國家利用強大的技術優勢制定了一系列技術標準,筑起了一道道技術壁壘。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制定技術標準時沒有成熟的公知技術可供使用,高新技術的發明者都有著極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成果幾乎都被專利技術覆蓋。一些標準化組織為了制定法定標準,要和知識產權人談判,簽訂合同,在使權利人得到利益的同時,對權利做出一定的限制,如專利權人應對使用者提供不可撤銷的權利許可等。此外,還有大量的高技術發明者,有足夠的壟斷能力,不希望成為法定標準,而憑自己的技術優勢形成事實標準。而且,與專利技術相結合的技術標準比傳統的技術標準更具有殺傷力。發展中國家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往往要不可避免地向權利人支付高額的使用費,這極大地限制了高技術產品的自由流通。

由標識性權利形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和一些工商業團體經常把一些標識注冊成證明商標。一些國家或地區往往把是否帶有證明商標作為商品進口的必備條件。事實上.一些企業在許可他人使用專利技術的同時,也往往把商標一同許可,所以被許可企業商品是否帶有許可商標也成為是否侵犯他人專利權的一個衡量標準,這有利于海關在進出口過程中查扣侵權商品。有時,某些專利技術雖已過了有效期,成為公知技術,但商品上的商標權可以不斷延續。要使用這些技術代表的標識,也必須得到許可,否則也會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因此,證明商標也成為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第二,知識產權的濫用。一是知識產權保護邊境措施及臨時措施的濫用。臨時措施和進口邊境措施是TRIPs協議必須要求的,但是如果權利人惡意申請臨時措施或海關扣押或海關手續過于繁雜,都會使進口人付出高額的成本,甚至遭受重大損失。出口邊境措施是TRIPs協議規定可以實行而并非必須實行。設立出口控制,會給出口商帶來額外負擔,通關審查時要履行繁雜的手續,提交各種授權文書、商業票證。這不僅拖延時間,而且為出口增加了交易成本和意外風險。二是技術貿易中的“不公平”做法。包括技術貿易合同中的不公平條款和歧視性價格。三是網絡著作權的濫用。按各國傳統的著作權法,公眾可因科研、教學、個人研究需要而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客體。但是,在互聯網上,許多應為大眾知悉的信息被網絡商及版權人封鎖起來,如一些應當公開為公眾服務的商業信息、報刊、已發表文章、法律法規、國內外法院判決的案例被匯編成數據庫而受到特殊保護。此種信息壟斷會妨礙著作權客體的交流及商務活動的展開。

第三,貿易的“內部化”和選擇性投資。所謂貿易的“內部化”,是指一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保持其在高技術領域的壟斷優勢,其知識產權或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貿易具有強烈的內部化傾向。這種傾向具體表現為跨國公司的高技術或含有技術專利的商品、專有技術的商品且主要流向其擁有多數或全部股權的國外子公司,即使在技術創新成果與企業現有經營不相吻合的情況下,企業也往往不是輕易地單方出讓該項技術成果,而是將它作為交叉許可的籌碼以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企業的技術成果。“非使用”或“休眠專利”現象表明,跨國公司一方面壟斷專利技術產品進口權.以便確保權利人產品對外輸出的市場銷路;另一方面,奪取了授權國獲得專利技術的一切國內外機會和渠道。所謂“選擇性投資”,是指跨國公司在可能情況下,不將具有戰略意義的專利與專有技術列入技術許可證貿易的范圍,而是盡可能地利用這些技術.結成更高層次的戰略聯盟和合資合作關系或自己進行跨國投資以保持其在技術和產品上的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將貿易對象限定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就目前關鍵性技術而言,要么等價交換,要么開出令被許可者望而卻步的高價,從而造成了事實上的不許可,嚴重阻礙了在高新技術領域中新競爭對手的加入。

第四,對平行進口的嚴格限制。國際化的自由貿易衍生出的平行進口行為必然要與地域性獨立管理的知識產權產生矛盾,即使是嘗試統一規范國際貿易領域中知識產權問題的TRIPs也在此問題上保持中立:依本協議進行的爭端解決中不得借本協議中的任何條款涉及知識產權窮竭問題。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的法律條文在規定平行進口時,無論認為侵權還是合法多附有靈活條件。所以,平行進口很容易為發達國家的利益、個人的意志所左右,不可避免地產生濫用知識產權的問題。

國際技術貿易的案例

案例討論:據商務部統計,自1999年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我國累計引進技術近5萬項,合同總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技術費達623億美元,占合同金額的57.6%。2005年,我國為技術引進所支出的技術費達118.3億美元,占技術引進合同總金額的62.3%,比1999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這表明,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企業“重設備輕技術”的技術引進觀念已得到轉變,軟技術在我技術引進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引進技術的質量明顯改善。請問,我國在進行技術貿易的過程中,在穩步提高數量的同時,應如何逐步提高引進技術的質量. 答案要點:

(1)當代經濟競爭,已從資本實力轉向技術實力,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這也是我國引進外資的核心。

(2)我國要注重技術引進的同時,還要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創新。

(3)日本走過的“技術引進 —— 消化仿造 —— 技術創新 —— 技術出口”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的借鑒。

(4)要著重于提高引進技術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應大力引進深加工工業和技術密集型項目,如電子、機械、儀器儀表、工業設備、醫藥、建材等。努力實現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項目轉移,改變一般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案例討論:中國在環境保護領域開展的國際合作研究和培訓日益增多,這些合作研究與培訓涉及的問題領域包括:全球環境問題、區域環境問題、針對某一行業的環境保護技術和針對某種污染源控制的專項治理技術,對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膜-生物反應器是一類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1996年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與日本三菱公司確定開展對膜-生物反應器的合作研究。該研究指在運用膜技術開發一種適合中國廢水水質特點和經濟條件的新型廢水處理設備。合作研究由日本三菱公司提供膜組件,由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施研究。研究經費由雙方共同籌措,研究成果由合作雙方共有。經過四年多的時間,對膜-生物反應器的原理、反應器的結構、膜-生物反應器的運行過程中膜面堵塞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雙方科學家在研究中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召開了膜-生物反應器的國際研討會。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中試研究,取得了設計生產裝置的基本參數。已設計出生產規模的膜-生物反應器,并在醫院污水處理中應用,為膜-生物反應器在中國的推廣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案例評析:

成功經驗表明,開展國際合作將有力地促進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提高環境意識和技術水平,更加有利于國際技術交流的發展和國際合作關系的建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近幾年發生的國際貿易糾紛的案例以及對我們的啟示

中埃貿易糾紛典型案例

--------------------------------------------------------------------------------

中國國際招標網 發布時間:2009.03.16 來源:駐埃及經商參處子站

近年來,駐埃及使館商務處積極貫徹落實部黨組指示,全力促進中埃經貿關系的發展,促進我對埃出口的增加,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雙邊經貿額連續6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8年達到62.4億美元。與此同時,兩國企業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貿易糾紛數量也有所上升。特別是今年以來,我企業在出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多,風險加大。現將我處整理的近期典型案例列出,供我有關商務主管部門、商協會和企業參考,請企業對埃出口過程中加強風險意識,確保交易安全,有效保護自身利益。駐埃使館商務處將繼續積極推動我企業對埃出口,并努力協助企業解決遇到的各種貿易糾紛。

案例一:與新客戶的首次交易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

2008年底,國內A公司通過網站結識埃及X公司,并約定向該公司出售一批石材,付款方式為見提單附件付貨款的70%,尾款以D/P方式支付。A公司隨后將貨裝船運往埃及亞歷山大港。貨物發出后,X公司以各種理由強調經濟困難,要求減價,并更改付款方式為風險度很高的銀行匯票。X公司的行為導致我出口方進退兩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