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國際貿易經歷了幾個發展的趨勢(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时间:2024-06-01 09:39:38 编辑: 来源:

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家電、服裝、電子等商品,已開始與發達國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傳統產業的發展,采取了不少的管理貿易措施;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經濟集團為了保護區內市場,在逐步拆除妨礙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的同時,對外實行排斥,使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集團之間的非公平壟斷競爭和矛盾加劇,非成員國也感到自己的貿易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擴大出口,保護市場,需要加強對貿易的單邊管理和與集團之間的貿易協調管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既需要采取自由貿易,消除對外經濟擴張的一切限制,同時也需要借助國家干預外貿來提高競爭力,以保護某些產業免遭外國壟斷組織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貿易將得到迅速發展。 鑒于In買粉絲terms不時修訂,所以,如果合同當事方意圖在銷售合同中訂入In買粉絲terms時,清楚地指明所引用的In買粉絲terms版本是很重要的。人們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例如當在標準合同或訂貨單中引用了早期版本時,未能引用最新版本,可能會對當事方的意圖是在合同中引用新版本還是早期版本引起糾紛。希望使用In買粉絲terms 2000的商人,應在合同中明確規定該合同受In買粉絲terms 2000的約束。

新航路開辟以來,經濟全球化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新航路開辟后;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

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并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啊?

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跨國公司通過內部分工和核算體系,在內部貿易中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益,但卻把各國賬面上貿易差額的此消彼長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甩給了各國政府。作為承接跨國公司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的亞洲地區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長,使其對美國、歐盟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美國和歐盟跨國公司在亞洲地區投資企業的出口已經成為美國和歐盟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發達國家處理貿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針對這些大跨國公司,而是拿出口國開刀,以解決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爭端為借口,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于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低于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同時,由于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于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于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于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 *** 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余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于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 *** 及相關平臺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占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后通過各種 *** 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并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后,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并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于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2014年12月,美國CPI環比下跌0.4%,創2008年底以來最大跌幅。歐元區2014年12月CPI五年來首次轉負,技術性通縮來臨。

全球已有多家國際機構就此發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此視為全球經濟復蘇最大威脅,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于結束引發價格危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國際油價下跌勢頭2015年將延續;二是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出現缺口。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中國成為全球需求主要支撐者,而隨著近幾年中國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增量需求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競爭焦點直接導致全球價格總水平下降;三是強勢美元回歸引發全球“輸入型通縮”壓力,另一方面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處于勞動人口周期變化拐點。從長期因素看,2008~2014年疊加了美系國家和中國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人口周期拐點。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于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并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市場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角力點

全球貿易投資結構正處于調整時期。新一代國際貿易規則演進趨勢將是以區域貿易規則創建為基礎,輔以規范某一領域的諸邊貿易規則的發展,通過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規則的融合后逐漸形成新的多邊貿易規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會更加激烈和隱蔽,從自由貿易轉向規則貿易。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一是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趨于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

二是貿易與投資日趨融合發展。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

三是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當前,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為主。如美國希望未來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金融服務自由化及電信自由化,包括電子商務,促進軟件、影音光盤等數字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趨勢七:全球跨境投資總體趨緩,中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將成全球主要資本輸出國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進一步上升至1.6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但鑒于主要經濟體增長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及其他一些大國貨幣政策分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影響全球FDI流向。

總體而言,全球FDI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特例。未來幾年中國正面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通過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帶動資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據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未來十年總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內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達70%。

趨勢八:再工業化與新技術革命步入孕育期,將導致全球產業格局重組和重構

未來十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再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準等價值鏈高端抬升)。一方面,寬帶、智能網絡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絡制造、網絡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另一方面,集成電路將逐步進入“后摩爾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興起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的一場變革。受此影響,“工業4.0”和產業物聯網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重構。

此外,全球制造業出現“制造業服務化”新趨向: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國際制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制造服務化轉型,這意味著制造業服務化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九:全球資源能源面臨新供給沖擊,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需求將趨下降

全球資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