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外貿乘數理論是誰提出的(誰可是給我廣州大學城的詳細介紹)

时间:2024-05-29 15:47:50 编辑: 来源:

發展,前年金融風暴之后,各級政府出手(出錢、出力),美其名曰推動中國內需、挽救出口企業,僅筆者手上的資料,若干政府撥款以千萬計,有的達到五千萬,組織一些展覽會、參展與觀眾都不要錢,連住宿都包攬。政府出手自然富麗堂皇,但苦了在會展市場中掙扎多年的企業。請有關部門調查一下,有多少這類企業在當前環境下被沖擊也經營不下去。美國當代經濟學家克魯明,片面推銷凱恩斯理論,認為政府投入會有乘數效應,促使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后,投入八千多億美元,但結果不彰,引起社會的不滿,反而另一個受岐視的經濟學家費雪提出的擠出效應,廣受認同,他的理論很簡單,認為政府花錢會把甲項資產轉到(或擠出)乙項資產,并不會創造新財富。這些世界級經濟理論的比拼,也許對我們思考問題有所幫助。筆者并不反對政府在特定環境下采取一些措施推動經濟活動,但是也不主張用政府的錢(請注意這是納稅人的錢)破壞正常的市場運作。市場的環境一旦被一時之快而破壞,想恢復正常秩序,要付出加倍的代價。不知某些朋友是不是意識到這個問題。這里,我想問一個,如果會展市場受到某些政府不當行為(我說的是不當行為)的干預,協會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以上寫了半天,無非是闡明一個觀點:當前成立全國性協會時機不成熟。

如果行內朋友急于成立這個協會,我倒建議在網絡上廣泛征集意見。就協會定位、協會功能、協會組成、協會管理、協會章程…等等一系列問題作一個詳細的、全面的意見收集,然后再研究協會成立的可行性。也許這樣會更加可靠一些。

本文的觀點可能不符主流、不受歡迎,但筆者絕非惡意。事情與我無關,只是善意提醒而已,希望全國性協會的成立需要慎重又慎重。以能真正能起到推動我國會展業向健康方向發展,以此為標準作出衡量與決策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政策效應及貨幣政策取向變化后對經濟金融產生的影響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演變對蘭州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25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調節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應有發揮,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以經濟"短缺"為基本特征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轉變,增長方式也由粗放經營開始向集約經營轉變,人民生活已告別短缺,跨越溫飽,步入小康。與此同時,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也能動地作用于經濟運行,有效地確保了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蘭州經濟25年來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跌蕩起伏的周期增長發展過程,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國的宏觀調控與市場化過程相伴隨,先后經歷了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對賣方市場的情形,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1997年以后,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形成了買方市場的情形,政府實施了更具有市場經濟意義的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具體說來,根據經濟運行態勢和體制環境不同,我國的宏觀調控主要經歷了六個階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著重從后四個階段談談國家宏觀調控對蘭州經濟的影響。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頓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于"六五"中后期全國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趨積聚的諸多問題顯露出來,信貸投資和消費失控,通貨膨脹加劇,經濟秩序混亂。為此, 從1988年10月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 把穩定通貨、物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力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給,整頓商品流通秩序。在貨幣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實行保值貼補,穩定存款;適當收縮信貸規模、控制貨幣發行、控制職工貨幣收入的增長。在財政政策方面,開征特別消費稅、征收預算外調節資金、延期歸還企事業單位的國庫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對漲價過猛的商品(如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專營,對部分商品實行控購(如控制社會集團的商品購買)、清理公司、憑證供應;凍結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并相應增加國家的物價補貼。通過治理整頓,使居高不下長達20個月的零售物價指數從1989年4月起開始回落,治理整頓初見成效。這個時期宏觀調整和緊縮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國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價補貼,以直接調控為主。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治理整頓背景"高增長、高通脹"略有不同,蘭州市呈現"低增長,高通脹"局面,即所謂的"滯脹"。自1979年開始的三年調整整頓期和黨的十二大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后,全市經濟在1982年逐漸步入正軌,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運行,1984年達到高峰,除1985年與全國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別高出全國0.5個和1.8個百分點。進入"七五"時期,受"六五"中后期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影響,"七五"初期,蘭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已開始急劇膨脹,增長率突破26%,高于全國4-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受1987年一產下滑12.4個百分點,1988年三產又滑落10.2個百分點影響,呈逐年下滑之勢,GDP增長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價上漲指數從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國家緊縮政策實施后,對蘭州市經濟產生了以下影響: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蘭州市總需求的膨脹,投資、消費全面下降,市場極度疲軟。198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急劇下滑,僅為8.13%,比1987年下跌18.14個百分點,1989年呈現負增長,比全國下降7.2%的降幅還低4.23個百分點;消費活動由非理性的搶購迅速降溫,消費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現負增長,下降13.15%。

2、供需總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緩解,出現部分商品的買方市場,物價上漲得到遏制,通貨膨脹勢頭得到緩解。物價上漲指數從1989年開始由1988年的上漲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價指數為116.3%,到1990年出現負增長。

3、本已低速運行的經濟急劇滑入低谷。由于采取"急剎車"力度過大,經濟增長率在"七五"后三年都在低于5%的水平上運行,1991年經濟增長跌至2.2%。整個"七五"時期經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波動,年均增速僅為6.41%,分別低于同期全國、全省1.46和3. 15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后幾個五年計劃期的最低點。

二、1993-1996年適度從緊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經過三年治理整頓,1991年我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我國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八五"時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國經濟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伴隨經濟的高增長,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房地產業嚴重膨脹,開發區盲目擴張,信貸投資猛增。面對再次過熱的國民經濟,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加強了宏觀調控。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采取適度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和改進調控方式等經濟政策,出臺了宏觀調控16條措施,加強和穩定農業基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政策方面,強化交通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重點是煤炭、電力、鋼鐵、建筑材料和石化工業的發展;大幅度地增加農業優質品種的產量;按照規模經濟、合理布局和突出重點的原則,積極發展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財政政策方面,通過稅制改革、清理預算外資金、增收節支等手段,將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規模之內。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運用多種手段改進金融調控方式,注重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整,改變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和貨幣結構不合理的局面,采取"對沖"措施,收回央行再貸款減少基礎貨幣投放,通過兩次利率下調,調整了貨幣結構,通過控制固定資產和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將現金發行控制在預定的調控目標之內,為抑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軟著陸"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堅持以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為主,再輔之以產業政策、外貿政策以及利率、匯率、價格、關稅等經濟杠桿,國民經濟調控方式實現了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的轉變。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本輪調控中蘭州與國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現了"高增長,高投資,高膨脹",但受地處西部內陸邊遠地區限制,蘭州市經濟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等因素影響明顯滯后,存在著一個政策時滯期。全國經濟1991年就已開始回升,GDP增長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達到高峰期,為14.2%;蘭州經濟則從1992年開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達到高峰期,增幅為12.6%。投資增速全國1990年開始回升,1993年達到高峰;蘭州則從1992年開始回升,1994年達到高峰。1993年全國經濟就已開始回落,蘭州則從1995年開始回落。

經過三年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蘭州經濟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

1、以重工業、基礎原材料產品為主的工業格局相應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空間,生產開始得到有效調整,扭轉了1992年以前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業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運行,占GDP的構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資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邁出重要一步。1994年國務院五部委確定建設蘭州商貿中心后,為了改善投資硬環境,政府加大了對舊城區的改造,進行了幾條主干線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1993-1995年基建投資中用于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均超過了50%,改變了過去投資主要以二產,尤其是工業為主的格局。在國家1994年投資逐步回落時,蘭州市則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993-1995年投資年均增速達37.31%,高于全國1.97個百分點,使整個"八五"時期投資年均增速達26.56%,成為蘭州市各個五年計劃中重點建設搞得最好、增長最快的時期。投資結構方向的調整,同時也加快了蘭州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八五"時期全市三產年均增速達8.81%,比"七五"提高了4.25個百分點。

3、物價指數逐漸回落,總體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在控制物價指數方面,市上通過加大實施各項宏觀調控和平抑物價的力度,加強對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糧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價、差率控制,同時大力組織供給,物價上漲指數在1996年由1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