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大明洪武皇子統一海外小說(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时间:2024-05-16 06:06:59 编辑: 来源:

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于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圣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于下定了決心。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后慘遭殺害,然后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后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后,由于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

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后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于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么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后,改元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他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洪熙皇帝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洪熙皇帝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臟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于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爭,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為一代仁主的稱號。

--------------------------------------------------------------------------------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后,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并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后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后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后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后自立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后,馬上日夜兼程趕到了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后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后,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分封樂安之后,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后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宣宗也網開一面,沒有殺皇叔朱高煦,而是將他軟禁在了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后,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并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內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現在看來,宣宗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起碼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征安南不僅空耗國庫,而且使得中國許多的家庭遭受喪子,喪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經濟的恢復,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因此放棄安南是明智之舉。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么一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宣宗朝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污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于宣宗來講都并不夸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癥,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于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

機會終于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后懷有了身孕,于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后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并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終于思宗朱由檢,共16帝。

明朝是元朝滅亡后,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后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轄西藏、南方建立了交郡,其間又有鄭和遠航揚威于海外,號稱 “四海咸賓”,實遠逾于唐,而不遜于清。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促進了中華多民族的統一和發展。

由于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于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游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為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斗爭的重大勝利。后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并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后來經過幾次海戰,葡萄牙戰敗,明武宗同意葡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