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建筑年代介紹(上海外灘的簡介是什么?)

时间:2024-05-09 07:26:57 编辑: 来源:

nbsp;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坐落于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與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隔江相望。塔高468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和左右兩側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象征。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設計者富于幻想地將十一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從蔚藍的空中串聯到如茵的綠色草地上,兩個巨大球體宛如兩顆紅寶石,晶瑩奪目,與塔下世界一流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1999財富論壇上海年會主會場)的兩個地球球體,構成了充滿“大珠小珠落玉盤”詩情畫意的壯美景觀。

高聳入云的太空艙建在350米處,內有觀光層、會議廳和咖啡座,典雅豪華、得天獨厚。空中旅館設在五個小球中,有20套客房,環境舒適、別有情趣。東方明珠萬邦百貨有限公司商場面積18000平方米,經營服裝、工藝美術品、金銀飾品、皮具、食品等,使游客在觀之余可享受到購物與美食的樂趣。

 

14、 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展覽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主建筑建成于1955年3月,是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會展場所。四十多年來,在這里舉行過許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動,接待過黨的三代領導人以及數十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組織和舉辦了數百個國內外展覽會。現已成為全市主要的會議中心和著名的展覽場館,是對外交流的窗口之一。

 2001年,上海展覽中心主建筑進行全面的大修改造。改造之后,建筑風貌更迷人、環境更優美、展廳面積更大、功能更完善、設備設施更安全可靠。

 上海展覽中心南部以序館、中央大廳、東一館、西一館和西二館組成展覽區,北部以友誼會堂和改建后的東二館組成會議區,兩個區域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南展北會、能分能合的功能格局。

 

 15、上海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是一所大型的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也是全國第一家省市級圖書情報聯合體。1995年10月,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合并,1996年12月上海圖書館上海情報研究所新館建成并部分對外開放。新館坐落于淮海中路1555號,建筑面積83000平方米,擁有綠化面積11000平方米。整個建筑象征著歷史文化積淀的堅實基礎和人類知識高峰的不斷攀登。

16、上海國際展覽中心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坐落于上海最早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 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從她 1992年誕生之日起,就為上海的展覽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上海眾多品牌展覽會的發軔之地,促進了上海展覽業的發展。 

17、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上海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由此開始了她的發展之路。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舊中匯大樓,在此期間,上海市政府作出了決策,撥出市中心人民廣場這一黃金地塊,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館館舍。

 

 18、上海國際會議中心

 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坐落在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旁,于1999年8月建成。從外灘隔江相望國際會議中心,只見乳白色的外墻輕輕地托起兩只巨大的球體。大球直徑50米,高51米;小球直徑也是50米,但高只有38米,一大一小,相映成趣。球體上的透明玻璃拼裝出世界地圖圖形,意寓“上海走向世界”。上>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外墻總面積達25860平方米,采用了微晶銀幕墻、花崗石幕墻、金屬鋁板幕墻、破璃幕墻等外墻材料,顯得凝重高雅。外墻上安裝的25只、每只約8噸重的石柱帽更突出建筑物的雄偉壯觀。

19、上海大劇院

上海大劇院位于市中心人民廣場,南臨人民大道,西沿黃陂北路,東臨市政大廈, 占地面積約為2.1公頃,建筑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它成為上海又一個標志性建筑,使人民廣場成為上海名副其實的政治文化中心。

 上海大劇院由法國夏邦杰建筑設計公司設計,總建筑面積為62803平方米,總高度為 40米,分地下2層,地面6層,頂部2層,共計10層。其建筑風格新穎別致, 融匯了東西方的文化韻味。白色弧形拱頂和具有光感的玻璃幕墻有機結合,在燈光的烘托下,宛如一個水晶般的宮殿。 

  

 20、上海新錦江大酒店

上海新錦江大酒店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鄰繁華商業街――淮海路。其建筑雄偉,設施完善,服務優良,一座現代化的五星級商務型酒店。酒店曾被美國優質服務科學協會授予“五星鉆石獎”,并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酒店擁有包括中、西式總統套房,豪華行政套房在內的各類客房共648間(套)。客房設施齊全,并配備寬帶和無線上網設施,實現客房內即可享受精彩資訊世界。酒店內設有各類中西式餐廳、酒吧和多功能廳。其中位于四十一樓的藍天旋轉餐廳是目前遠東地區最大的旋轉餐廳,提供中、西、日式自助餐。賓客登高遠眺,飽覽申城美景。

 酒店自開業來已接待包括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法國總統、德國總統、英國首相等在內的三百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承辦了多項重大外事接待任務,是上海地區外事活動、商務旅游的重要場所。

 位于酒店41樓的藍天旋轉餐廳是遠東最大、華夏最高的旋轉餐廳。300多位國家元首曾光顧這里。餐廳提供中、西、日式自助餐,您能用最短的時間從最佳的角度俯瞰申城,品嘗特色佳肴。

21、上海體育場(上海八萬人體育場)

位于上海西南部要脈--地鐵1號線和內環線交匯下的上海體育場,是市重大工程之一,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在數十個有關單位的鼎力配合下,幾千名建設者經過三年的艱苦拼搏,耗資十億余元,終于在1997年9月竣工。

 上海體育場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7萬平方米,配套綠化面積7.7 萬平方米,整個建筑呈直徑300米圓型,總標高70余米,巨型的馬鞍型建筑氣貫長 虹,是集體育比賽,文體表演,健身娛樂,住宿,商務辦公和購物展覽為一體的 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22、浦東國際機場

浦東國際機場位于上海浦東長江入海口南岸的濱海地帶,占地40多平方公里,距上海市中心約30公里,距虹橋機場約40公里。

上海外灘建筑的特點

一,1840年到1850年代——南亞殖民地外廊式。

開埠之初,8家洋行構建了沿外灘最早的一批建筑。到1949年,新建的洋房已在沿江連接成片,加上上海道設立的江北海關和英領事館,最初的外灘界面形成了。

這一時期的建筑大多沒有專業建筑師設計,圖樣由外國僑商自行繪制,又為了適合中國的環境而經由中國營造商加以修改,房屋結構,圖樣都極為單純,使早期的外灘建筑顯得單調樸素,流露著一絲鄉村氣息。只是遺憾這批建筑現已當然無存。

從圖片和文字上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外灘建筑的基本特點:簡單的方形平面,單層或二層建筑;多數是商務、政務辦公與居住綜合體建筑;有著寬敞的一面、兩面、或三面外廊,連續的柱式或券柱式或券式外廊是立面的主要的構成要素;簡單平緩的西式四坡屋頂;建筑占地面積大,建筑居中,周圍是空地,保留著樸素的田園風光。 

二,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新古典主義。

上海開埠四十年后,洋行資本有了重大的發展,亟需拓展經營場所。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建筑開始出現了。鑒于外灘地價飛漲,遂將二層建筑翻建為三層以上的建筑,而且大多數是磚木結構或磚石鋼骨混合結構、清水磚墻,但裝修比較精美。前期的外廊式建筑逐漸豐富,外廊逐漸弱化,實際已經脫離了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式樣,呈現出維多利亞晚期的建筑式樣,和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江海北關也因房屋破舊等原因,由中國南方廟宇式改成略似教堂的西洋式。這一時期的建筑,實物所剩無多,彌足珍貴,以后大都被20世紀20年代至40 年代的建筑所替代。

中山東一路19號的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1906年拆舊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師施高塔設計。立面底層石砌,二層以上用白色清水磚砌成,窗套,水平腰線,裝飾構件均用清水紅磚裝飾。這種有趣的立面構成邏輯,即承重部分用白色面磚,裝飾部分用清水紅磚的構造方式是很有特色的,可以說是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在上海的典型代表。

6層磚木混合結構,總高30米。外觀呈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筑風格。門窗有圓弧拱,也有平拱。臨外灘的正中有一券形入口,稍微突出墻面。屋面是平緩的四坡頂,站在離建筑較勁的地方職能看到檐口。這些處理手法都可以在文藝復興以來的府邸建筑中找到原形。屋頂建有花園,花園的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巴洛克式涼亭,夏秋季節可以坐在東側的涼亭內觀望黃浦江潮水。

現在的外灘九號樓也這一時期的典型建筑。外灘9號,旗昌洋行大樓,又名港監大樓,現在使用單位:招商局(集團)上海分公司。1887年,清政府的洋務派眼見外商輪船公司賺了大錢,決定由李鴻章籌建中國第一家新式輪船運輸公司即輪船招商局。這時,正好美商旗昌洋行出現虧空,擬將部分火輪及其他產業出賣。于是,招商局以220萬兩銀子從旗昌洋行手中購入外灘9號地塊,次年,遷入旗昌洋行舊址辦公。1901年將舊房拆除,重新建造了此大樓。解放后,大樓為上海港務監督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監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所使用。輪船招商局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磚木結構,每層有明顯的腰線。東向外灘為主立面,以正大門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對稱。大門兩側各有2扇羅馬拱券型的落地長窗,2、3層有內陽臺,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撐。除3層為平框窗外,各層都為拱形木框窗。頂層共有一大四小共5個尖拱屋頂。樓內房間都高達5米,內部樓梯曲折,木扶手雕花,欄桿十分精致。

外灘33號英國領事館。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毀于大火。現在的建筑為1873年建造。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主樓高兩層,整個建筑平面為正方形,層頂用中國蝴蝶瓦,為了讓底層有良好的通風,臺基較高,立面上門窗較多,且多采用圓拱和平拱。

外灘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今為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筑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為假4層磚木結構,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筑風格。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鉤勒墻面。后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墻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為坡式屋頂,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為平臺,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7號電報大樓(現為泰國盤古銀行)。外灘中山東一路的7號大樓,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后,即歸屬下的電報總局使用,故稱“電報大樓”。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假5層磚石結構。以變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裝飾從2樓到4樓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變化和充滿立體感。同時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