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時鐘標志性建筑(求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筑,并附其歷史故事)

时间:2024-06-02 16:27:35 编辑: 来源:

herjzi)于1938年參觀了漢堡德國海洋氣象臺、倫敦英國空軍部、華盛頓美國氣象局、巴黎法國氣象局、意大利水道部、香港和馬尼拉氣象臺,回到上海后說:“與各國同類信號臺相比,上海外灘信號臺毫不遜色,甚至有些方面超過它們”。正由于此,外灘信號臺和徐家匯觀象臺受到西方各國的支持和稱贊。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從1897年起承擔外灘信號臺經費開支的一半。日本明治天皇于1903年11月24日授于勞積勛臺長“瑞寶勛章”。法國海軍部于1919年10月提供一臺精密的天文鐘,以改善信號臺的授時服務。由法國海軍部長萊涅(Leygnes)提議,經法國議會表決通過,每年向徐家匯觀象臺提供補助金12000法朗,法國海軍上將吉萊(Gilley)率領的海軍參觀團于1923年到達上海,向外灘信號臺和徐家匯觀象臺的神父及員工表示了“感激之情”。

七、從“孤島”到黎明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于1937年11月12日淪陷,租界成為“孤島”。由于各地逃難的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流亡者來到上海租界,資金和勞動力激增,經濟出現畸形的虛假繁榮。在此期間,中國內地的氣象站都已停止發報,但太平洋地區以及福州、汕頭等地氣象站仍繼續工作,徐家匯觀象臺仍能發布臺風和日常的氣象預報,外灘信號臺堅持進行氣象服務和信號報警。同時,由于設在巴黎的國際時間局的幫助,徐家匯觀象臺自1939年7月起,與世界各國20個觀象臺建立了確定標準時間的相互聯系和合作。因而,外灘信號臺的授時服務也有了改進。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租界,“孤島”局面結束。根據法國駐滬總領事館的指示,外灘信號臺的氣象和授時服務暫停。不久,徐家匯觀象臺提出了在日軍占領下恢復業務工作的方案,每天11時、16時兩次氣象要素觀測實況和天氣預報仍在外灘信號臺公布,但不發無線電廣播。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法國維希政府和日本分別向汪偽國民政府“交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外灘信號臺由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接管。該區工務處副處長許貫三任臺長。原臺長卜爾克(M·Burgand)在報告中表示:“保證在上海市政府第八區管理之下,照常辦事于上海工商事業之中”,“與日本當局互相通氣,以冀事業日漸發展”。同年12月31日,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署長陳公博聘任卜爾克神父為外灘信號臺副臺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中央氣象局會同上海市政府接收了外灘信號臺,改組成為上海氣象臺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鄭子政任臺長。1946年6月,上海氣象臺將國際間議定的氣象信號及地方風暴信號重新公布施行。黎明前的上海,通貨膨脹,百業蕭條,經濟崩潰,但外灘信號臺仍堅持開展氣象服務。

上海解放后,軍管會于1949年5月31日發布命令,派員接管了當時設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氣象臺,外灘信號臺同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0年6月,美國挑起了朝鮮戰爭。同年12月11日,軍管會命令接管了徐家匯觀象臺。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為了保障海上和內河航運以及漁民的安全,于1952年成立外灘氣象站,自1953年1月1日起恢復氣象觀測和信號服務。根據上海中心氣象臺的通知,對外發布海洋氣象預報,遇有臺風或大風時,懸掛警報信號,并為航海部門提供氣象買粉絲服務。

1957年初,上海中心氣象臺成立了專門服務機構,與海運、航運、鐵路、機場、碼頭等交通運輸部門建立了電話服務網絡,海岸電臺加強了船舶氣象報告,人民廣播電臺不斷改進天氣預報的廣播。隨著通訊工具的逐步現代化,有線和無線通訊以及新聞媒介不斷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速度,適應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要。因此,上海中心氣象臺于1957年2月15日決定,外灘氣象站停止工作,風暴警報信號由港監部門負責懸掛。

如今,外灘信號臺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留下的這座古典式西洋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據悉,它將開辟為外灘發展史料圖片展覽室,供游人觀瞻,成為外灘歷史風貌保護區的一組新的旅游景點。

上海外灘的時鐘報時不

外灘報時的鐘,就是海關大樓上面的,現在還是正常報時。

高79米的海關鐘樓,高度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僅次于英國倫敦鐘樓和俄羅斯莫斯科鐘樓。

它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于1927年12月竣工。1928年元旦,海關大鐘在《威斯敏斯特》報時曲中,敲響了它的第一聲。1966年8月28日改播《東方紅》樂曲,“文化大革命”后期停播。1986年國慶前夕,海關大鐘恢復《威斯敏斯特》報時曲,至1997年6月30日零時停奏報時曲。2003年5月1日起,海關大鐘恢復播放《東方紅》報時曲。

求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筑,并附其歷史故事

外灘是上海的風景線,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點

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師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優美建筑,使外灘有“外國建筑博覽”之稱

本書詳細介紹了這些歷史建筑,此處選摘三節,以饗同好

匯豐銀行大樓 20世紀初,匯豐銀行成為外資在華最大的銀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它正式開始考慮重建自己的銀行建筑了

匯豐銀行新大樓由公和洋行主管威爾遜建筑師設計

大樓于1921年農歷五月初五擇時奠基,1923年6月封頂

據當時的小報記載,匯豐銀行還請了中國的風水先生擇定奠基的日期和時辰,確定第一鏟從何方位動土,還在奠基石下按中國的傳統埋下了中國的壓勝錢,以及世界各國的各種銀幣

同樣,當建筑封頂時,匯豐也定制了許多鐫有中文的“上梁錢”,分散藏在建筑的暗角上

這些故事有多少真實性,只有等若干年后,匯豐銀行大樓大修或拆除重建時才能知道了

新匯豐銀行大樓占地約15畝,分主建筑和副建筑,建筑面積23415平方米,其占地面積與建筑面積,均居當時外灘建筑的首位

匯豐銀行的主樓,一般認為是一幢仿復古主義的商業建筑

大樓高五層,中部七層,另外還有地下室一層半

建筑以正大門與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主軸線,兩側形成嚴格的對稱,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在視覺上能造成一種對稱和均衡,從而產生一種典雅而豪華的直感

大樓的外立面設計,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講的“三段式”,底層獨立形成一個立面,正大門設計成羅門拱券,外墻全部用大石塊作貼面,給人以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覺,從而使儲戶產生安全和放心感,這正是銀行建筑最希望達到的目的

二層至四層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設計了六根愛粵尼亞復合柱作支撐,其中四根為雙柱,從而使原本簡單的平面變得變化多端,增加了建筑的立體感

五層以上為“上段”,設計了一個龐大的希臘穹頂,明顯地成為建筑的標志,挑出了建筑的主軸線

比如,在外灘12號的大門口處,裝了三扇轉門,以供出入

進門后就是一個八角亭,這是大門與后面營業廳的緩沖設計,供客戶稍事休息后進入營業廳,當營業廳中客戶較多時,也可以在這里休息等候

八角亭后就是面積足有1500平方米的營業大廳,廳的墻沿及暗角,設計有暖氣設備與冷排風系統,屋頂設計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塊厚玻璃鑲拼,牢度足以頂住千磅的沖擊

從天棚透過來的日光,不僅提供了日間工作的陽光,更使客戶感到溫馨、和睦

在匯豐銀行主大樓與副樓之間是一塊空地,這是供停車用的,除了銀行職員的車輛外,運鈔車也在這里裝卸

這個空場中另外還造了一幢房子,是銀行警衛的用房

入夜后,這幢建筑就把主樓的營業用房與副樓的庫房完全隔離開來,一旦發生警事,警衛也可以及時抵達報警點,從而確保銀行的安全

在大樓興建時,銀行專誠委托英國的藝術家特別雕塑了一對銅獅子

獅子是英國人最喜歡的猛獸,也是匯豐銀行的行標

“文革”期間,這對銅獅子被上海市文管會及時轉移到當時設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劇團倉庫內,到上世紀80年代,還是筆者將其運了出來,現陳列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大廳里

這幢大樓一度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1997年上海市府遷往新址后,該樓即通過房地產置換的方式,成為浦東發展銀行產業

江海北關的變遷 上海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幅《三姑戲弈圖》,該圖系道光時畫師曹亭史臨摹前人的作品,此畫的主題是取與江海關相近的、位于上海東北城墻上的“丹鳳樓”,這是上海天后宮的主樓,天后則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航海保護女神

關于天后的俗身,民間至少有將近十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說認為天后由“一后二妃”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說,她們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稱“三姑戲弈”

從圖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關,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驗關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的那一天,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上海道宮慕久就在外灘沿江設立了盤驗所,實際上這只是江海關臨時派出的驗關機構

這個盤驗所的位置應當在今外灘13號江海關大樓對面的黃浦江邊

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簽訂后不久與英租界剛建立時,根據《章程》規定,租界將成為外國人的居住區和貿易區,許多外輪將停靠在黃浦江邊,許多貨物也將在這里上岸,于是宮慕久立即撥款,在原盤驗所的對面,征地建立“專司各國商船稅務”的新關

由于這個關在原江海大關的北面,故被稱為“江海北關”

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衙署建筑

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門向東開在外灘馬路上

轅門采用傳統的中國牌樓頂,門楣上書“江海北關”四字,據說是出于兩江總督怡良之手筆

開埠后的上海,經濟發展增長極快,二十年后,江海北關的年征稅額就超過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的總和,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貿、商業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開埠50周年紀念日,工部局計劃舉行聲勢浩大的慶典活動

新的江海北關大樓于1891年破土興建,1893年落成,趕上了上海開埠50周年大慶

新江海北關大樓沿用了舊址的基礎,平面與舊關基本相近,為凹字形,是英國15世紀最常見的市政建筑模式,正中為鐘樓

江海北關的建筑樣式由傳統的中國衙署建筑向西洋建筑的變化,從某種角度講,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攏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在滬的外資企業又計劃翻新或重建他們的公司建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大規模的建設活動開始實施了

在江海北關的周圍建造了許多體態龐大、造型美觀的新大樓,原來總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關建筑已稱不上大樓,在眾多華屋中,顯得蒼老陳舊,帶有幾分可憐相

1925年,海關決定再建新樓,大樓的設計曾出過幾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后由公和洋行老板、匯豐的設計者威爾遜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他認為,根據現實情況,江海關新樓難以與貼鄰的匯豐銀行大樓匹敵,不如在設計上盡可能使之與匯豐做到統一,使兩幢樓成為統一的整體

威爾遜的提議獲得贊許,隨后就確定由他承擔大樓的設計

新的海關大樓高十一層,層次和總高均超過匯豐一倍

從建筑外觀的總體講,該建筑仍為復古主義風格建筑,興許考慮到海關是國家對外貿易的管理機關,正大門的設計為古希臘的神廟形式,四根經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撐起龐大的建筑,使人感到這里是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