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特點概論(關于歷史建筑保護工程)

时间:2024-06-01 00:11:05 编辑: 来源:

美國城市設計學者Gerald Crane 在《城市設計的實踐》中也指出:“城市設計是研究城市組織中各主要要素互相關系的那一級設計。”

歸納:城市設計是研究城市形態,包括實體和空間形態

3、城市設計關注的項目和領域

(1、新建城市片區

(2、舊城改造

(3、大型居住街區

(4、特殊區域

(5、城市綜合體

(6、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設計的目標:宜人的環境、有特色的環境、有活力的環境

4、城市設計的教學

本科生---側重城市規劃

研究生---側重建筑設計

工程碩士---側重景觀設計

職業化繼續教育---側重城市管理

課程訓練框架

多種尺度條件下的課程訓練、多個主題的訓練組合、多元的訓練目標

課程訓練重點

建立城市環境意識、城市要素和體系概念、重視城市設計的工作過程、強調城市設計的工作方法

開放式的課程教學討論

建立教學思辨平臺、探討設計決策的平臺、新理念技術的教學互動平臺

(六)理論建筑(常青)

建筑概念ABC

1、建筑

(1、Archi-tect 建筑師

(2、Archi-tectonics 建筑術

(3、Archi-tecture 建筑藝術

2、建筑三原則:

堅固 Durability 老的說法:均衡、對稱、對自然對象的模仿和再現

適用 Convenience

美觀 Pleasure

新的說法:完形

《建筑十書》---建筑的起源

E·H·貢布里奇《The science of order》 ( 《秩序感》 )

《藝術與幻覺》 ( 《Art and illusion》 )

3、關于建筑本體及表像

(七)上海歷史建筑(伍江)

1、上海建筑概況

開埠之初,西式建筑的出現。早期由外僑自己設計,就地取材,采用中國傳統建筑技術并由中國工匠修建。

19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上海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發展成初具規模的近代都市,西方建筑建造和管理方式第一次傳入中國,形成中國最早的近代建筑業。現代意義上的西方建筑師開始出現。

到19世紀90年代末,上海初步展現出近代都市的面貌,甲午戰爭后,西方對華資本輸入加劇,辛亥革命前夕,上海以成為近代中國經濟中心,同時建筑也迅速發展,大量舊建筑拆除翻新,大量新建筑被造起來,上海建筑也進入迅速發展的新階段。

20世紀20年代后,上海作為遠東最大的現代都市的地位得以確立,大量標志性建筑建造起來,上海近代城市風貌在此時期最后形成。近代上海建筑在半個世紀的發展中經歷了從西方復古風格走向現代風格的過程,并最終以大量裝飾藝術派建筑聞名于世。

注重功利,追求時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是上海近代建筑最本質的特征。

2、租借的形成及其影響

租借政治制度的形成:治外法權與國中之國

華洋分居與華洋雜居

現代市政的引進:租借現代化的標志

租借的現代城市管理

租借早期建筑類型、技術與形式

租借的城市規劃與建設(越界筑路)

租借對周邊華界的影響

3、租借建筑與中國近代建筑

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學的傳入

中國營造商隊伍的成長

西方建筑風格:建筑現代化的標志

建筑師職業的出現于中國早期建筑師

中國近代建筑的現代化演變

西方建筑思想與技術對中國近代民居的影響

中國建筑近代化的開端

(八)歷史建筑更新(盧永毅)

羅馬:古城遺址

巴黎:300萬人口城市計劃

上海:外灘

華西村:“凱旋門”、“天安門”······

歷史建筑的利用

歷史、記憶、地域特征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沒有建筑,我們可以生活;沒有建筑,我們照樣可以崇拜;但沒有建筑,我們就會失去記憶。

建筑師的工作:連接歷史與未來

列舉國外對歷史建筑加以利用的案例

(九)住宅建筑(黃一如)

日本公寓樓對晾曬衣服需求的人性化設計---將陽臺用較高的磨砂玻璃圍合,衣服只晾曬在陽臺里面,既給居民提供方便,又讓建筑看起來整齊潔凈

上海居民住宅:千篇一律,房地產開發商以利益為重,忽視居民的真正需求

洛杉磯的住宅布局

10萬人住宅設計

中國民居:

里弄:多戶混合居住

日本臨時住宅

香港高層公寓

Pruitt-lgoe住宅區:在雅馬薩奇的設想中,這是一個左鄰右舍互相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卻在現實生活中變為滋生犯罪的場所

(十)建筑設計方法(吳長福)

1、 培育當代的、中國的原創精神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學專業教育概述

辦學理念與發展定位

國內建筑教育發展背景

同濟建筑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發展策略與課程體系

多學科整合發展的辦學模式

全方位的學科公共平臺構建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

教學特色的形成與發展

注重實踐創新

注重國際交流

2、設計方法

設計的價值取向

縝思唯實的理性學風,暢想進取的創新精神,博采眾長的全球視野,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 --- 學院精神

設計的依據

使用功能:大小/形狀/組合方式/流線/物理需求

技術經濟:高度/跨度/材料/構造/施工/造價/規范

基地環境:地貌/交通/氣候/視覺景觀

文化審美:意象/圖式/尺度/肌理/色彩

建筑觀:個體趣味/設計方法

設計的整合過程

案例:鄒平文化中心(環境/功能/結構)、都江堰文化中心(環境/景觀/功能)······

三個不同的空間形式

開放性運動空間

半開放性集散空間

內向性活動空間

(十一)集群建筑(王伯偉)

1、什么是“建筑集群”

人類是集群而居的,集群而居總會形成特別的建筑空間,也必須依賴特別的建筑空間,這特別的建筑空間就是建筑集群,是社會群體在結構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空間產物。

三個特點:

地域上臨近---集聚性

功能上相關---關聯性

布局上規則---秩序性

2、建筑設計的文化性

比薩教堂

結論:

(1、集群空間“是被各種歷史的、自然的元素澆注而成。···它真正是一種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的產物”

(2、集群空間的元素是具有物理、心理和社會維度的,將這些要素整合為某種關聯域,這就是集群建筑的規劃與設計

(3、建筑集群的文化性:通過集群空間元素的安排與布局,建立元素間的某種關聯域,能讓人感悟到時代所倡導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及理性態度

(4、在當代,建筑集群的文化性集中體現為: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和諧關系---人文性

3、設計者人文素質與建筑的文化性

一些值得關注的現狀

目前設計者人文素質的現狀并不令人樂觀,需要幾種立場的改變:

“思維缺陷”:設計的固化 設計的流變與生成

“人格缺陷”:附屬權貴與犬儒 獨立于自主的

“視覺缺陷”:純技術與審美的 社會與人文關懷的

“能力缺陷”:抽象而泛泛的思考 具體而獨特的應用

一個值得關注的關系

校園空間形態的決策者地立場決定了空間的文化屬性,而設計者的人文立場將直接體現在校園的人文屬性上

沒有設計者人文意識的追求、積累與儲備,空間的文化屬性很可能是單調、表面而貧乏的;沒有設計者獨特的表征能力與精神追求的外化能力,特定的理念永遠不可能一躍而出,溢出理論范圍而進入現實的空間實踐

注定落伍的起點:固化的空間元素關系---等級制,中心控制關系,權力關系,封閉性功能關系,張揚與鋪張的標志性,刻意的莊重感,凌駕于自然···

面向未來的校園新形象:打破固化的空間元素關系---非等級制,非中心控制關系,平等關系,流變性功能關系,多元性生成,關聯的增殖性,綠色、輕盈、開放與自然的校園···

4,、關鍵理念與外化

四川美院校區規劃設計

多元性生成、關系流變、功能流變、關聯的增殖性···

---順應地形地貌的空間布局

元素重組的生成關系

實實在在的“理念外化”

5、結論與建議

結論:決策者地人文素質是技術素質的根本基礎

決策者應具有:

闊而又深邃的人文視野

充滿理性智慧而又不是人倫情感的人文意識

清醒地了解自我責任而又能推己及人的人文胸懷

端坐于書房同時又可行走于社會的人文才能

既在廟堂之上又在江湖之遠瀟灑自如的人文風度

可參悟蒼天玄遠也可體至草木冷暖的人文美感

建議:得認認真真念“人文經”與講“人文經”---閱讀與思考,形成一套對自己的工作有參照意義的價值判斷體系

(十二)建筑空間(莫天偉)

1.空間的解釋

空間:占有,體驗

權力:空間的生產

秩序 :空間的秩序:

封建,統領

封建、規劃

聚居,生成,序列

2、“間”的解釋

(1、名詞,之間

占有、權力、空間的生產

秩序、封建、規劃、聚居、生成

(2、動詞,間隔---把握空間

無限,“空間是事物的廣延性” “上下左右回宇,古往今來回宙”

有限,空間限定

“空” 建筑意味著把握空間

使用內部空間是建造的目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