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橋叫提籃橋嗎(上海有幾個區這些區都叫什么名字)

时间:2024-06-02 11:37:28 编辑: 来源:

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是一座著名監獄,因其規模宏大,歷史悠久,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提籃橋監獄南面的正門位于虹口區長陽路(原名華德路)147號,北面的圍墻緊鄰昆明路,西側是舟山路,東面靠近保定路。四周多數是中下層市民聚居的民國初年建造的密集的石庫門房屋。

提籃橋監獄在1943年交還租界以前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華德路監獄,長期由英國管理,俗稱“外國監獄”、“西牢”。1903年5月18日,第一幢監樓竣工啟用。以后陸續增建,至1935年形成占地60畝、樓房10余幢的規模,四周有5米高的圍墻。

提籃橋監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關押過許多著名人物。1945年-1948年間,這里是關押、審判和處決日本戰犯的場所,曾有上百名日本戰犯關押于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戰犯處決于獄內。參見提籃橋監獄關押過的名人列表。

提籃橋監獄將其中一幢樓房改建成上海監獄陳列館。其中還特別展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室內絞刑架設施,下方有活動地板,尸體可以直接落入一樓的停尸房。

提籃橋監獄作為一處精美的近代建筑群,1994年被上海市 *** 列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目前部分建筑為上海市監獄管理局所在地。

1949年5月上海市解放,中國人民 ***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這座監獄并改稱“上海市人民法院監獄”。1951年8月更名為“上海市監獄”。1995年5月改為現名。

提籃橋監獄收押對象是被上海市各級人民法院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18周歲以上的罪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的規定,提籃橋監獄對罪犯進行思想教育改造,文化、技術教育和多種職業培訓,并進行刑釋以后的就業和回歸社會指導。監獄組織罪犯參加每天8小時的勞動生產;保障罪犯申訴、控告、檢舉、人身不受體罰虐待、醫療、通信、會見家屬、節假日休息等基本權利,保障未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享有選舉權;監獄根據罪犯的服刑表現,依法給予不同的處遇和提請人民法院依法減刑、假釋以及依法加刑。通過教育改造,大多數罪犯能逐步認罪服法,改正惡習,刑滿釋放回歸社會后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

5.應該是“提籃橋”還是“提藍橋”

提籃橋上海提籃橋的來歷說起上海的提籃橋,那是大大的有名。

上海人都知道,那是個關人的地方——監獄是也。上海人罵人中有一句話,送儂到提籃橋去,就是把你關進監獄去。

提籃橋成了監獄的的代名詞。歷史上確實有一座叫提籃橋的橋,就在那座監獄不遠處。

原來監獄的附近有一座廟叫下海廟,歷史比監獄還要悠久。說起下海廟是因為這座廟所在地稱為下海,而不是上海,當然現在全叫上海了。

下海廟前的一條路叫昆明路。以前昆明路是一條小河。

廟的門前有一座小橋,進廟一定要從該小橋上走過。那時到廟里進香的人很多是提著籃子,所以這座小橋也就叫做提籃橋了。

沒想到在廟的旁邊造了一座監獄,人們把這座監獄叫做提籃橋監獄。后來小河被填,當然小橋也沒有了,而提籃橋監獄從此也就簡稱為提籃橋了。

現在下海廟還在,并擴建了,香火越發旺盛。不過要告訴大家的是,如果您是居士,別指望進廟可以得到免費的待遇,照樣要化上五元香錢。

6.上海12個歷史文化中心城區是哪12個

這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分別為:

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虹口區,以外灘歷史建筑群、建筑輪廓線以及街道空間為風貌特色。

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區,以近代商業文化娛樂建筑、南京路-人民廣場城市空間和里弄建筑為風貌特色。

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黃浦區,以傳統寺廟、居住、商業、街巷格局為風貌特色。

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徐匯、盧灣、靜安、長寧區,以花園住宅、里弄、公寓為主要風貌特色。

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長寧區,以鄉村別墅為風貌特色。

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虹口區,以革命史跡、花園、里弄住宅為風貌特色。

江灣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楊浦區,以原市政中心歷史建筑群和環形放射狀的路網格局為風貌特色。

龍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徐匯區,以烈士陵園和寺廟為風貌特色。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虹口區,以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場所為風貌特色。

南京西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靜安區,以各類住宅和公共建筑為風貌特色。

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長寧、靜安區、以花園、里弄住宅和教育建筑為特色。

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長寧區,以花園住宅為風貌特色。

7.上海的歷史有多少悠久

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的封邑在現上海一帶,故上海別稱申。

4~5世紀時,松江(現代蘇州河)下游一帶稱扈瀆,此為上海簡稱滬的由來。唐時屬華亭縣。

宋始設上海鎮,南宋咸淳年間,上海已是貿易港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從華亭縣劃出東北五鄉建立上海縣 ,縣治設于上海鎮上。

1553年,為了抗倭,上海筑起城墻,成了方圓4.5千米的城區,城市發展步伐加快,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手工業中心。清代辟為商埠,成為貿易大港。

自1843年上海開埠,上海租界成了各國殖民主義勢力在中國滲透擴張的政治據點及其經濟侵略與經濟掠奪的大本營。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臺宮慕久公布《地皮章程》,規定英國居留地的范圍與租地辦法;1849年4月6日法國取得上海居留地;1857年7月11日成立工部局,并在租地人大會上擅自修改《地皮章程》,英法美還開始雇傭武裝巡捕。

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英、美公共租界擴充地界,并改名為國際公共租界。1927年北伐軍占領上海,7月南京國民 *** 宣布成立上海特別市市 *** ;1930年,上海特別市 *** 改組為上海市 *** ;1933年,把數百年治于上海舊縣城里的上海縣,遷治于北橋鎮;1942年英美 *** 決定放棄租界(當時租界仍被日軍占領),翌年1月簽字。

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 *** 成立,為直轄市,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榆林、楊浦20市區,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楊思、洋涇、高橋、真如10郊區,共轄30區。1952年分洋涇區為東昌、洋涇2區;江灣、新市2區合并為江灣區;1956年,廢老閘區入黃浦區,北四川路區入虹口區,北站區入閘北區,常熟區入徐匯區,靜安區的東部入新成區,西部入長寧區,嵩山區北部入邑廟區,南部入盧灣區,郊區中高橋、洋涇、楊思3區合并為東郊區,吳淞、江灣、大場3區合并為北郊區,真如、新涇、龍華3區合并為西郊區,廢水上區。

1958年1月,以江蘇松江專區的上海、寶山、嘉定3縣改屬上海市,11月,蘇州專區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與南通專區的崇明縣歸入上海市;1961年浙江舟山縣(現舟山市)嵊泗人民公社劃入上海市,1962年復歸浙江省。1988年撤消寶山縣與吳淞區,設立寶山區。

1992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撤消川沙縣設浦東新區;撤消嘉定縣設嘉定區。

上海提籃橋到外灘最近的地鐵站

公交線路:地鐵12號線 → 929路,全程約4.3公里

1、從提籃橋乘坐地鐵12號線,經過2站, 到達天潼路站

2、步行約70米,到達河南北路天潼路(七浦聯富)站

3、乘坐929路,經過1站, 到達河南中路南京東路站

4、步行約660米,到達外灘

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的大連路-保定路-長陽路-霍山路屬于什么地塊?

該地址屬于101街坊,規劃為交通設施用地、商業辦公用地、居住用地。

提籃橋街道所屬的大連路、保定路、長陽路、霍山路這里,也是屬于北外灘的,歷史建筑就是提籃橋監獄、猶太難民紀念館、下海廟。

提籃橋區片位于虹口區的東南部。東起大連路,折向楊樹浦路到秦皇島路,西至吳淞路,南臨黃浦江,北沿周家嘴路、高陽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積2.36平方公里。2001年底有居民33727戶,近9.4萬人,有29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在新建路100號。

隱秘而偉大提籃橋監獄是真實存在的嗎?

隱秘而偉大的提籃橋監獄是真實存在的,他就在上海。

上海為什么叫上海

有下海,才有上海。

文 | 河西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視察,在黃浦江上游覽時,突然問了陪同人員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舉座啞然,沒人能答得上毛主席的問題。

最后,還是他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斬釘截鐵地說:“有!”

是啊,既然有上海,那么下海在哪里?

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因為有下海才有上海,有下才有上,天經地義。名字之中,沒有一個字是憑空出現沒有來歷的。

現在上海市虹口區昆明路73號有一座下海廟,當時夏海義王廟地處下海浦,長江船只入海處。那時候,從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全是漁村。漁民出海打漁,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這座小廟應運而生。所以當時這里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和天妃娘娘,而現在則變成了觀音。現正對廟門的馬路就叫海門路,海門路,顧名思義,大海之門,就叫海門路。當時居民船民進廟燒香,常常提著籃子過橋,所以叫提籃橋,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吳淞江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叫下海浦,一條叫上海浦,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人工小河。從這個字的意思你就可以看出,黃浦江這個名字,其實是個悖論,江是大河的意思,而浦是小河,何以兩者會混為一談?

黃浦江的原名是黃歇浦,黃浦江是黃歇浦與春申江名字混雜的叫法,而黃歇指的是戰國時的春申君黃歇。

黃軒飾演春申君黃歇

宋代為解決吳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就會開鑿一條進入吳淞江的大支流,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

北宋郟亶著《水利書》:“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

吳淞江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南宋時設上海鎮,元代建上海縣,即取上海浦之名取名為上海鎮。而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卻與“上海”這個名字失之交臂,而逐漸淹沒在 歷史 的塵埃中。

上海浦與下海浦,這是江南河流命名的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下海浦于清同治年間被填沒,成為了現在的海門路,即今北外灘的濱江綠地一帶,依舊在煥發著新的活力,只是世人多只知北外灘,卻不太了解曾經的下海了,只有提籃橋附近的那座下海廟還在見證下海的 歷史 。

下海廟俗稱“義王廟”。始創于清代乾隆年間,一開始只有房屋九間,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

嘉慶年間下海廟荒塌,由心意師太重修,此后作為一所臨濟宗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