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海關大樓的建筑風格(上海外灘上的建筑都有哪些建筑風格,其中哪一個價值最高)

时间:2024-06-06 23:39:28 编辑: 来源:

>九、中國銀行(中行大樓)

原址為德國總會,民國25年拆除,建中國銀行大樓。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共17層(地下2層),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設計師陸謙受共同設計,立面是早期現代派風格,以垂直線條勾勒建筑輪廓,又溶入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外墻用國產花崗石砌成,屋頂采用平緩的四方鉆尖形蓋綠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裝飾,欄桿花紋及窗格也采用傳統裝飾,每層兩側有鏤空“壽形圖案。大門上方飾有孔子周游列國石雕(現已毀),門外有9級石階,配以2扇紫銅圖案雕飾大門。廳內天花板兩側有八仙過海雕飾(現已毀)。大樓設備精良,地下建有先進的保險庫。大樓內裝有電梯14部,還有一套子母鐘,確保計時準確一致。

十、怡和洋行(今外貿大樓)

該行自開埠初設此,現大樓是民國9年第三次建造。建筑仿照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形式,用科林斯柱式。立面上將1~2層為一組,3~5層為另一組,形成水平狀建筑標線,1~2層的門窗全部采用半圓拱式,配以粗獷大塊面花崗石作建筑貼面,具有濃厚羅馬大建筑風采。3樓有石欄桿陽臺,3~5樓圓柱外側各有石雕窗框。大樓裝飾精致,窗口四周有多種雕飾,正門兩旁有一對大壁燈,2樓中央有一個羊頭雕飾。整個建筑給人以典雅、簡樸、明朗的感覺。1983年加建2層。

十一、東方匯理銀行(今東方大樓)

大樓建于宣統三年。建筑物以正門為主軸線,形成兩邊對稱,外墻用石塊貼面勾勒平整的線條。2根愛奧尼亞巨柱貫通2層,明顯地表現了橫三段式劃分,底層的基座層和上面的標準層比例和諧,使整幢建筑平衡、勻稱,顯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特征;同時大樓又采用許多巴洛克手法:2樓的廊式陽臺,窗架上密布的裝飾,頂部出檐有精致雕刻,入口處拱門上方有曲線狀折斷山花雕飾等。和諧、勻稱、美麗、端莊是該建筑的突出優點。

十二、英國領事館

原英領署辦公樓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毀,現樓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為目前外灘建筑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樓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的建筑。文藝復興式建筑強調水平劃分,在建筑輪廓上講究整齊,統一和條理性。形成和諧、勻稱、明朗、簡樸的風格。英國領事館的橫線條就給人以突出的印象,水平向的厚檐,水平向的腰圍,使整幢建筑顯得平衡、勻稱、端莊、厚實。

上海外灘海關大樓的歷史

上海海關大樓位于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由英公和洋行設計

1864年清政府于現址設江海北關,關署是一座中國衙門式的木構房屋

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被毀,1857年修復,大體原樣

此后,中國海關實際上被英美法三國領事館參與的稅務委員會所控制

1891年拆除舊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國建筑師設計、浦東川沙匠人楊斯盛主持建造的3層磚木結構的英國哥特式樓房

1925年又拆除舊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即現大樓,與雍容典雅的匯豐銀行大齊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稱為匯豐銀行的“姐妹樓”

上海海關大樓面臨外灘的一端高8層,上冠三層高的四面鐘樓,西部5層,均為鋼架結構

東部墻面用花崗石砌筑,西部1、2層石砌,3、4層鑲褐色面磚

正面1、2層處理似底座,粗石墻面,入口處為典型的希臘多立安柱門廊

7層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入口大廳藻井以彩色馬賽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圖案為飾,甚為精美

建筑上部具有裝飾藝術派建筑特色

鐘樓旗桿位置在地理坐標東經121°29′0

02″,北緯31°14′20

38″,為上海地理位置的標志點,同時也外灘建筑中上最氣派最大者

鐘樓則為歌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鐘制造,在美國造好后運到上海組裝

據說花了白銀2千多兩,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海關大樓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濱,它那鏗鏘、激昂的鐘聲象征著莊嚴,象征著使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