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是誰開發的(上海外灘為什么叫外灘,這個稱呼有什么緣由?)

时间:2024-05-10 06:11:36 编辑: 来源:

和平飯店南樓)

飯店由英商香港上海旅館股份有限公司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投資興建。該樓總體上為仿文藝復興式建筑,嚴格對稱,用白磚砌清水外墻,每層以紅磚勾勒腰線,建筑裝飾較多地采用巴洛克樣式,如門窗的設計變化多端,既有圓弧拱,又有平拱,屋頂原有花園,東西兩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風格的涼亭,民國3年大火將屋頂裝飾燒毀遂改為平臺。當時,匯中飯店是上海最高的建筑,電梯設施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該飯店有客房120套,底層有可容300人同時就餐的大廳,必要時撤去餐桌可供千余人集會。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各界人士就是假座這里,歡迎孫中山先生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的。

八、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北樓)

該樓于民國18年建成。鋼框架結構,10層(部分13層),大樓壯麗雄偉屬早期現代派風格。建筑外觀以垂直線條處理,簡潔明朗。外墻除第九層及頂層采用泰山石面磚外,其余均采用花崗石砌筑,是外灘較早用花崗石砌筑的大樓,腰線及檐部處飾有花紋雕刻。大廈東立面用擬金字塔的19米高的方錐形紫銅屋頂,既增加建筑高度,又增強美觀效果。

該樓裝飾精致,豪華客房分別以中、英、法、意、德、美、印、日、西班牙等國風格裝飾。

九、中國銀行(中行大樓)

原址為德國總會,民國25年拆除,建中國銀行大樓。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共17層(地下2層),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設計師陸謙受共同設計,立面是早期現代派風格,以垂直線條勾勒建筑輪廓,又溶入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外墻用國產花崗石砌成,屋頂采用平緩的四方鉆尖形蓋綠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裝飾,欄桿花紋及窗格也采用傳統裝飾,每層兩側有鏤空“壽形圖案。大門上方飾有孔子周游列國石雕(現已毀),門外有9級石階,配以2扇紫銅圖案雕飾大門。廳內天花板兩側有八仙過海雕飾(現已毀)。大樓設備精良,地下建有先進的保險庫。大樓內裝有電梯14部,還有一套子母鐘,確保計時準確一致。

十、怡和洋行(今外貿大樓)

該行自開埠初設此,現大樓是民國9年第三次建造。建筑仿照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形式,用科林斯柱式。立面上將1~2層為一組,3~5層為另一組,形成水平狀建筑標線,1~2層的門窗全部采用半圓拱式,配以粗獷大塊面花崗石作建筑貼面,具有濃厚羅馬大建筑風采。3樓有石欄桿陽臺,3~5樓圓柱外側各有石雕窗框。大樓裝飾精致,窗口四周有多種雕飾,正門兩旁有一對大壁燈,2樓中央有一個羊頭雕飾。整個建筑給人以典雅、簡樸、明朗的感覺。1983年加建2層。

十一、東方匯理銀行(今東方大樓)

大樓建于宣統三年。建筑物以正門為主軸線,形成兩邊對稱,外墻用石塊貼面勾勒平整的線條。2根愛奧尼亞巨柱貫通2層,明顯地表現了橫三段式劃分,底層的基座層和上面的標準層比例和諧,使整幢建筑平衡、勻稱,顯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特征;同時大樓又采用許多巴洛克手法:2樓的廊式陽臺,窗架上密布的裝飾,頂部出檐有精致雕刻,入口處拱門上方有曲線狀折斷山花雕飾等。和諧、勻稱、美麗、端莊是該建筑的突出優點。

十二、英國領事館

原英領署辦公樓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毀,現樓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為目前外灘建筑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樓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的建筑。文藝復興式建筑強調水平劃分,在建筑輪廓上講究整齊,統一和條理性。形成和諧、勻稱、明朗、簡樸的風格。英國領事館的橫線條就給人以突出的印象,水平向的厚檐,水平向的腰圍,使整幢建筑顯得平衡、勻稱、端莊、厚實。

上海的外灘為什么叫外灘呢?

上海的外灘為什么叫外灘有兩種說法:

1:史料記載,“上海”之稱最早見于北宋《水利志》,因當時吳淞江(現在蘇州河的前身)南面有18條大支流,內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因此得名。而上海人又以形成彎的陸家浜為界,將浦江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叫“外灘”,“外灘”名稱由此而來。距今720余年前,在我們生活的浦江兩岸土地上,正式出現了“上海縣”的行政建制。上海的歷史,開始書寫。

2:外灘之“外”外灘的“外”應是“外國”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叫黃浦灘。到1860年,咸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黃浦灘”。外灘之“灘”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外灘的“灘”就是這個意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