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雙澄貿易有限公司(海瀾之家雙澄專賣店是正品嗎)

时间:2024-05-15 09:34:56 编辑: 来源:

《北京條約》把北京的門戶、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天津開為商埠,使之實際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大肆掠奪華北經濟的侵略據點,而且有利于西方列強在軍事上、政治上控制北京;各國公使常駐北京,直接干預中國政治,更便利了列強對清政府的控制和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始投靠外國侵略者,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活動。他們在共同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關系日益密切起來。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在中國建立起半殖民地的統治秩序,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加速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的進程。為了適應半殖民地化形勢的要求,清政府增設了新的統治機構:一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是總稅務司,這兩個機構的建立,正是清朝統治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大大加深。

19世紀70年代以后,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西方列強加緊爭奪市場、原料產地和殖民地,地處遠東的中國及其鄰邦,則成了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它們從中國的鄰國到本土,實行逐漸的蠶食和鯨吞,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侵略西藏,1876年9月,藉口"馬嘉理事件",強迫清朝簽訂《煙臺條約》,英國勢力逐漸侵入西藏。19世紀后期,英俄兩國在新疆進行激烈的爭奪。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由于清政府妥協投降,中國雖然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仍然以"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而結束。1885年6月,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法國侵略勢力伸進我國云南和廣西,大大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機。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以掠奪朝鮮和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大陸政策"。19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支持和唆使日本侵略臺灣,日本在侵略臺灣的同時,也侵略朝鮮。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朝鮮政府進行鎮壓屢遭失敗,請求清政府派兵。日本政府決定利用這一事件侵略朝鮮進攻中國。6月,日本以保護日僑和使館為名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戰爭一觸即發。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開戰后,李鴻章堅持避戰靜守的方針,置清軍于被動挨打的境地。9月初,日軍兵分四路進逼平壤,清軍守將葉志超臨陣逃脫,平壤陷落。17日,日軍在黃海海面襲擊清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雙方激戰5個小時,互有損失,清海軍管帶鄧世昌等戰死,北洋艦隊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沉沒,失船較多,傷亡很重,李鴻章旋下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基地。日軍占領朝鮮全境并掌握了黃海、渤海制海權,遂由海陸兩線直逼中國國門。1895年1月,日本組成山東作戰軍,海陸兩路夾擊威海衛。丁汝昌等將士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仍堅持戰斗,丁汝昌最后自殺殉國。2月12日日軍入踞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由于李鴻章和慈禧太后始終抱定乞求帝國主義"調停"和對日妥協的賣國方針,中國軍民雖然英勇奮戰,仍然損失慘重,甲午中日戰爭最后以中國失敗告終。

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在俄、法、德的干涉下,1895年11月,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在中國付清"贖遼費"后,日軍撤出遼東半島);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日本人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設立工廠,其產品免征各項雜稅,只按進口貨納稅,并可在內地設棧寄放;條約還規定日本軍隊暫時占領威海衛,俟賠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條約批準互換后,日本才撤退軍隊。

《馬關條約》使日本割去中國臺灣等大片領土,這就進一步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沙俄之后,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極嚴重的大掠奪,它直接助長了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群起效尤,爭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從此,列強以條約為"依據",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使用廉價的勞動力,而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遭到沉重的打擊,直接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的發展;鉅額的賠款,加劇了清政府財政經濟的危機,更加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二億兩賠款和三千萬兩"贖遼費"相當于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靠借外債應付,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馬關條約》還為列強勒索大宗賠款開了惡劣的先例;中國割地賠款,加速了日本向軍國主義轉化,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這筆鉅額賠款,投資于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增強了它向外擴張侵略的軍事實力,日本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最主要國家之一。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賣國條約,它的簽訂使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使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大大加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化。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爭先恐后地以中國為宰割對象,在中國掀起了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俄、英、德、法、日紛紛攫取在中國的各種特權。

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開設工廠,搶奪礦山,成為向中國輸出資本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同時,列強對華的商品輸出仍在繼續增長。外國資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帝國主義列強通過設廠投資、侵奪鐵路、礦山等資本輸出的方式,逐漸控制和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命脈,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加重了民族危機,也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他們強烈地要求設廠自救,主張自辦鐵路廠礦以"抵制洋商洋廠"。

帝國主義大量向中國輸出資本,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但在客觀上也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甲午戰爭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從一種社會思潮變成為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要求變法維新、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根據資產階級維新派首領康有為所提出的變法建議,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變法共103天,9月21日,新法被慈禧太后廢除,變法運動宣告徹底失敗。

當資產階級改良派在社會上掀起維新運動的時候,以農民為主體的勞動人民和部分士紳,在社會的最底層廣泛地掀起了反侵略、反瓜分和反洋教斗爭。戊戌變法失敗后,這些廣泛而分散的愛國救亡運動,迅速地形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反帝愛國運動如急風暴雨般地迅速席卷京、津,波及全國。義和團高舉"扶清滅洋"的旗幟,嚴重地威脅了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利益。4月間,英、美、德、法四國照會總理衙門,限令清政府兩個月內"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出水陸各軍代為"剿平"。

1900年6月10日,英、美、法、俄、日、德、意、奧(奧匈帝國)等國組成八國聯軍,共二千一百多人,在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的率領下,由天津進犯北京,正式挑起八國聯軍大舉入侵中國的戰爭。6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臺,天津近郊的義和團紛紛進城協同清軍作戰,打響了悲壯的天津保衛戰。6月21日,清政府對八國聯軍發出宣戰詔書,決心同洋人"一決雌雄"。慈禧在宣戰詔書中表面上慷慨激昂,實際上只想"茍且圖存"。宣戰后幾天,清政府電令駐外使臣,請求體諒,并保證"設法相機自行懲辦"義和團。為了達到乞降的目的,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用出賣義和團來換取帝國主義的諒解,來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當義和團在圍攻北京西什庫教堂和天津保衛戰中同侵略軍殊死戰斗時,新任幫辦北洋大臣宋慶,竟下令清軍在背后攻殺義和團。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使戰局日趨惡化。8月4日,八國聯軍在攻下天津后,集結2萬兵力自天津沿運河兩岸分兵進犯北京。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分兵四出攻掠,燒殺搶劫,使京津之間不少地方變成了瓦礫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部分愛國清軍和義和團同聯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北京保衛戰中,共斃傷侵略軍四百余人,清軍也有**十多人戰死。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美、俄、法、日、英 、德、意、奧、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十一個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朝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四厘,本息共九億八千多萬兩,另有各省地方賠款二千多萬兩,并規定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各國可以在使館區內駐兵,中國人民不許在界內居住;拆除大沽炮臺和北京至大沽沿途的各炮臺,在天津周圍二十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允許外國軍隊在北京和京榆鐵路沿線的山海關、秦皇島、昌黎、灤州、唐山、蘆臺、塘沽、軍糧城、天津、楊村、廊坊、黃村等十二個戰略要地駐扎,帝國主義還禁止把軍火和制造軍火的原料運入中國,以兩年為限,如列強認為有必要時,還可延長禁運年限;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否則該官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禍首諸臣將",將端王載漪革職充軍新疆,莊親王載勛、左都御史英年、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均賜令自盡,共處死大小官員百余人;在侵略者"被虐"、"被殺"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辦理對外事宜;清政府分派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謝罪",并在德國公使克林德、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被殺之處建立碑坊,為被毀的外國人的墳塋建立碑碣,"以昭滌垢雪侮之意"。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又一副極為沉重的枷鎖,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帝國主義通過這個條約,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中國進行嚴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國的主權喪失殆盡。

首先,在經濟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加速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帝國主義窮兇極惡地敲詐勒索,鉅額賠款,按當時中國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攤一兩銀子,相當于清政府12年的財政總收入,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賠款,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空前大規模的勒索。這次賠款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使中國的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全部被帝國主義控制,清政府除了田賦以外,幾乎別無財政來源,于是加重搜刮人民,使廣大勞動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社會經濟陷于崩潰的邊緣,外債永無還清之日。中國在經濟上完全失去了獨立自主,成為西方經濟的附庸。

其次,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