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嘉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一級貿易商嗎(上海有什么廣場)

时间:2024-05-18 18:18:32 编辑: 来源:

歐洲營銷之父夏代爾所言:“要么創新,要么蒸發。”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名譽董事長鄭萬河認為,背靠廣闊的消費市場,中國零售“蛋糕”足夠大,沒有哪家企業可以獨占市場。實體店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蹚出一條新路。創新的方向,是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方向;轉型的手段,是利用好“互聯網+”和大數據。

——打好體驗牌。

走進北京通州區萬達廣場,只見商店里人潮涌動、餐館門口排大隊、院線座位爆滿。萬達下足“體驗”功夫:店鋪裝修“一店一色”,環境更養眼;200余家品牌入駐,常逛常新,一站式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購物需求;配套兒童游樂園、3D電影院、特色餐廳,全方位提供吃喝玩樂各種項目。

“生意好不好,體驗說了算。”鄭萬河說,消費的新常態,就是人們很少為買而買,大多帶有多重休閑目的。去哪兒逛,不單看物品種類多不多、價格夠不夠實惠,像停車是否便利、看電影是否舒適、就餐是否可口等因素,都會對消費者決定產生很大影響。“體驗的好壞取決于服務,國內的服務性消費供給有巨大開拓空間。”

——打好融合牌。

“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取長補短。”王曉東說,線上和線下各有優勢。激烈的競爭會倒逼線上線下互相學習、深度融合、共生雙贏。

“實體店與網店并不沖突,實體店不僅不會衰亡,還會借助‘互聯網+’重獲新生。”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說,以“全零售戰略”為目標,國美建立了線上線下(O2O)通用的支撐服務平臺,經營持續向好。線上,通過全品類拓展、增強價格競爭性、挖掘應用大數據等,提升知名度和客戶黏性;線下,打造體驗式賣場,在互動中提升消費者滿意度。今年,國美還要再開160家實體店。

“互聯網是一個炙熱的火球,有人飛蛾撲火,有人浴火涅槃,永輝愿接受烈火的錘煉。我們已開通門店無線網,開發了自助購物收銀、商品追溯系統,以及支付寶、買粉絲支付等付款方式,同時試行微店和實體門店的結合。”永輝超市信息中心總監吳光旺說。“線上線下要差異化,各有側重,誰也取代不了誰。像萬達購物中心強調趣味性、便利性,就有不錯的聚客效應。”王志彬說。

看國外,一些轉型較早的實體店把握了主動權。美國零售電商10強中,有8家是搞了O2O的傳統企業。著名的梅西百貨建立網上銷售系統,把店鋪轉化為配送中心,依靠其在全美800多家門店,與電商巨鱷亞馬遜的物流網絡抗衡。黃海說:“融合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商業’,而應是‘商業+互聯網’,商業這個‘核’不該變也不會變。”

——打好模式牌。

“傳統百貨業是和品牌商聯營,通過扣點方式盈利,其實相當于經營鋪位,而非經營商品,利潤率低、話語權弱。”鄭萬河指出,在互聯網和行業內部的雙重競爭下,百貨業應加快調整模式,“不當二房東,做真正的零售商。”

超市已走在前頭,北京京客隆、好鄰居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福州永輝培養了一批買手,自主采購,自營品牌。近日,南北兩大老牌零售企業上海百聯和北京王府井百貨聯手,與國際專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利豐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從傳統百貨轉向自營模式,買斷運作,擴大自有與授權品牌的開發采購。

——打好定位牌。

在上海閔行區七寶鎮順恒廣場,城市超市的一家新店引人駐足:自制的面包、咖啡,專業合作社供應的海鮮、蔬菜,新西蘭的奶粉、曲奇……鮮美食品琳瑯滿目。這家超市經營近萬種商品,其中80%為進口貨,每周空運、海運各類生鮮和雜貨,

是上海最具規模的專營進口食品的超市。

“我們賣的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上海城市超市總裁崔軼雄認為,傳統商業是“普商”,銷售對象是全體消費者;現在,同質化、大路貨不靈了,市場細分化,商業多元化,想“通吃”所有消費者的商業企業,會越走越窄、越走越難。

定位精準才有出路。去年下半年以來,無印良品、優衣庫等專業店在中國加速擴張,其定位明確、價格合理,專門瞄準城市新生代,每開一家,總是人聲鼎沸、受到熱捧,目前正乘勢而上,新門店頻頻閃亮登場,其辦店經驗值得傳統百貨店借鑒。

實體店轉型,要靠自身努力,也離不開良好的競爭環境。

“不怕競爭,就怕不公平競爭。”北京超市發連鎖超市公司總裁李燕川說,“不了解互聯網時,心里打鼓。但等到熟悉了、會用了,線下企業反而歡迎競爭。現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競爭,而是線上和線下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不公平競爭,不利于線下零售業的平穩轉型。”

以進口香水和化妝品為例,稅務方面,線下運營進口關稅、消費稅、增值稅一個都不能少。線上運營卻有種種優惠,零售電商尚未同等征稅;監管方面,對線下運營管得嚴,比如食藥監的衛生許可證、各地工商質檢部門的檢查抽樣等,而線上運營的監管就比較寬松。此外,實體店要給員工繳五險一金,許多網店卻沒這道硬杠。李燕川認為,稅費、監管應更加到位,避免對線下企業越位、對線上企業缺位,依法營造公平透明的環境,讓線上線下平等競爭、健康發展。

采訪中,多家實體店負責人表示,學好用好互聯網等新技術、實現經營方式跨越,需要時間,但不是邁不過的坎。一旦掌握了互聯網技術,線下企業將在消費體驗、價格、售后等方面展現優勢,完全有能力與線上企業較量。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吳頻說,“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是全面穿透,各種業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關鍵在于會不會跨界、怎么跨界。

吉小安說,電商趕上了好時候,但實體店不必妄自菲薄,“實體店不行了”是一個偽命題,傳統商業融入互聯網時代會形成新的生產力,促進整個三產的換代升級。

鄭萬河認為,國內零售業將迎來上升的窗口期,

“就像當年中國入世,大家擔心外資超市進入是‘狼來了’,但回頭看,外資超市讓競爭更充分,帶動國內零售業上了一個大臺階。今天,電商來了,這絕不是實體商業的末日,而是實體商業又一個更高的新起點。”

裴亮說,實體店正面臨大洗牌,可能呈現購物中心引領行業、便利店沿社區分布、專業店和精品店風生水起、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我相信,實體店不僅有未來,而且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未來。無論哪種業態,那些主動轉型、敢于創新、實力較強的企業,一定能成功突圍,贏得未來。”

有人知道富豪榜榜首富豪發家的第一桶金是怎么來的嗎?

陳麗華:“內地第一富婆”發家秘訣

來源:[ 人民網 ]

財富與地產比翼齊飛 “內地第一富婆”發家秘訣

在《福布斯》中國內地100富豪榜上,60歲的香港富華國際集團董事長陳麗華排名第6位,身價6.4億美元,媒體追捧她為“內地第一富婆”、“內地最富有的女企業家”。超脫于財富之外的陳麗華全然不在意外界附著的種種頭銜,當下時時牽動她神經的則是已在王府井東側開工建設、總投資近40億元、占地35萬平方米的金寶街。“黃金寶地——金寶街”,對于2005年收工的這個“巨無霸”工程,陳麗華笑言這是富華集團最“豪氣”的一個地產項目,“大手筆”的陳麗華要搭建中央商業區與中央商務區之間的橋梁。

靠地產發家的雍容貴婦陳麗華向以步步為營、穩健投資著稱,她并不想過早地進入資本市場“圈錢”,她把上市融資看作“拆借”股民的錢,她說富華集團現有的龐大現金流,足以運作高質量的項目,完全不必“借錢”。“不想掛牌上市”、“不玩資本”的陳麗華生平卻是最愛紫檀,她把經營地產賺得的錢財大半投向了紫檀的收集和制作,斥資2億元建造了國內第一家“國字頭”私人博物館——中國紫檀博物館,她不惜耗費巨資、幾乎買空了東南亞名貴的紫檀木、延請名匠、苦心孤詣打造著自己的紫檀王國。地產反哺紫檀,對資本市場滿含敬畏的陳麗華把自己投資紫檀的“率性而為”看作財富的回歸和升華。

完成原始積累財富與地產比翼齊飛

《福布斯》中國內地100富豪榜上有1/4富豪借助地產迅速致富,攀越財富巔峰,財富與地產比翼齊飛,陳麗華和她統領的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也不例外。陳麗華對自己的上榜“感到很意外”,外界也不免驚訝,因為此前大家對陳麗華了解得實在太少。其實并非陳麗華和她的富華集團不著名,而是因為她一直以來處事非常低調,投資情況更是絕少主動曝光,因而平添些許神秘。但要說起地處長安街黃金地段、毗鄰天安門廣場的長安俱樂部,可謂婦孺皆知,那是陳麗華20世紀90年代初自香港轉戰內地投資的第一個地產項目,總投資4.5億元。現如今,在京城,長安俱樂部仍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征。

陳麗華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掘到的,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她用從事家具生意賺得的錢在比利華購置了12棟別墅,低價買進高價出手,幾個回合下來,陳麗華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創業資本。陳麗華感謝貧窮,她說貧窮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陳麗華在北京頤和園出生、長大,滿族后裔、正黃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被迫輟學。生計所累,陳麗華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講信用,生意紅紅火火,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廠。1982年,陳麗華移居香港,從事國際貿易、地產投資。80年代后期,安土重遷的陳麗華返回北京,她篤信自己的事業應該在內地再上層樓。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對陳麗華而言幾乎毫發無損,因為早在回歸京城那年,陳麗華靜悄悄地實現了從香港的戰略轉移,在澳洲以及東南亞諸國遍設分公司,熱熱鬧鬧地進行地產投資。說起往事,陳麗華并不認為是自己的什么先知先覺,她說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透視陳麗華的創富故事,格外印證了這樣一個論斷:中國內地早期的本土企業家與資本運營無關。“土法上馬”的她們遠非資本運作高手,上市融資、資本運作重塑金身,最為流行的“資本故事”沒有在陳麗華身上上演。雖然遠離“資本市場”,但60歲的陳麗華依然不失為一位出色的女董事長,她對工作一絲不茍,每天親自聆聽下屬匯報業務發展情況的時間都要超過1個小時。勤奮努力、事必躬親的陳麗華充分發揮了她潛在的商業才能,及時把握市場經濟動向做出正確決策,逐漸形成了富華集團獨具的經營風格。經過近20年的打拼,富華集團的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陳麗華利用手中積累的財富,開始了多元化的投資實戰,以房地產業為主,兼及高級會所、高檔公寓、物業管理、酒店管理,并介入旅游、商貿、網絡信息、航空服務領域,鋒頭強勁。在澳洲以及東南亞等地設有分公司,國內在大連、深圳、秦皇島等城市也有投資,但主要投資趨向于北京。陳麗華向記者表白,她準備在朝陽區金盞鄉投資數十億元興辦大學城、醫院,投身教育產業、醫療事業。繼長安俱樂部之后,陳麗華在王府井周邊陸續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艷羨的黃金地段,幾年時間里先后投資5億元興建了麗苑公寓,總投資20億元建設了利山大廈,在東部邊緣集團建造了56萬平方米的富華園小區。據陳麗華女士向記者透露,富華集團在京的固定資產已超過50億元,已建成使用、已開工和準備開工的項目總面積超過 13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來,陳麗華接攬的地產項目個頂個都是寸土寸金的金貴地段,個中玄機誰人能參破?陳麗華淡淡地一笑,“都是靠朋友幫忙。很多人都問我經商的訣竅,我說很簡單——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地交朋友。”富華集團走到今天這般地步,陳麗華居功至偉,她雖然還是集團的董事長,但權杖已平穩地轉度給了兒子趙勇,自己一門心思地用金錢、用心智,去沉淀、去“打磨”名貴的紫檀木。在地產領域賺得“超級利潤” 之后,陳麗華“出人意料”地迅速轉身開始投資紫檀,盡管“投資紫檀,建博物館,10年之內難有回報,”但陳麗華始終心向往之,樂此不疲。“子承母業”,年輕的趙勇接管了富華集團的一應地產項目,不聲不響、小心翼翼地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無論陳麗華、趙勇都不可能割舍地產主業,但是在富華集團二次創業的藍圖里,已然分外強化紫檀投資,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附庸風雅”的長線投資。

追求財富回歸轉投紫檀誓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