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貿進出口總額超4萬億美元(近年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07:11:08 编辑: 来源:

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經著手將其一些重要生產基地向內陸地區遷移,并盡可能以鐵路運輸替代海運、空運,以求搶速度、降成本。

通過“一帶一路”進行戰略調整和空間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點狀、塊狀的開放模式。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無論是早期的深圳等經濟特區、還是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貿區,都是做相對單一的區域規劃,容易受行政區劃的約束。“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把中國的大多數省都納入進來,連成片,形成帶。橫向來看,貫穿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縱向來看,連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延伸。通過全方位地推進國內各省區的互聯互通以及與沿途國家和地區的相互合作,進行產業的承接和轉移,促使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縮小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

第二,開放區域相對單一。多年來,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是歐美日。2013年,盡管我國與東盟、南非、中亞五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雙邊貿易額有了較大增長,但是我國對歐盟、美國、日本的雙邊貿易額仍占我外貿的1/3。我國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依存度極高,以及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帶來的問題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日益顯現,產能過剩壓力加大,我們傳統的經濟貿易市場的吸收能力有限。過剩產能給經濟運行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中國全部產業產能利用率不超過65%。經濟轉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走出困局的唯一機會和選擇。

那么,我國經濟要怎么轉型呢?就是要把我國巨大的產品制造能力與“一帶一路”沿途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市場需求聯系起來。過去10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l9%。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超過l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4。拿絲綢之路經濟帶分析,這“一帶”包括了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中巴經濟走廊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注重能源開發運輸與國家安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強調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往來,新亞歐大陸橋是中國直通歐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國急需的各類礦產資源,如油氣、天然橡膠、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等主要通過沿海海路進入中國。鐵礦石依賴于澳大利亞和巴西,石油依賴于中東,進入渠道和貿易伙伴都較為單一,與其他重要資源國的合作不深。如果我們把“一帶一路”建設好,新增的這些有效的陸路資源通道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安全的重要保證。

與中國情形不同,沿途國家需要大量的輕工業品、家電、機電、高鐵建設等高端裝備,中國正好在這方面有很充足的產品制造能力。

目前,國內消費難以推進,我們的傳統貿易伙伴因為經濟危機還尚未復蘇或者沒有完全復蘇,特別是經過這些年,我們跟這些國家的貿易可以拓展的空間也基本上非常有限了。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一帶一路”來開辟新的進出口市場、互通有無是一個新的合作發展思路,利用它可以把中國巨大的產品制造能力和沿途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互利互惠,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戰略部署。

參考:買粉絲://買粉絲.360doc.買粉絲/買粉絲ntent/15/0315/07/803452_455213902.s買粉絲

請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建國60年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建國六十年,祖國取得輝煌成就和巨大變化,是難以在課堂的時間里講述完整,這里請允許用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的方式作介紹:

1、經濟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經過“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發展,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已突破23萬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8%,全國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日本躍升世界第三位。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已名符其實成為“世界工廠”。

從1980年全國人大批準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1992年從沿海城市到邊境城市,再到15個內陸省會城市全面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總體格局形成。隨著經濟對外開放推進,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增長18%,連續17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同時利用外貿規模質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資超過9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增多。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突破1.4萬億美元,位世界首位。

建國六十年來,用不變價匯率計算,中國經濟從1950年197億美元到2007年3.3萬億美元,增長167倍,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13年就跨越10萬億元臺階,國家實力顯著增強。

在市場需求和國家宏觀調整政策指引下,農業基礎產業大發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級水稻畝產超800公斤,引起世界關注;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和能源工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銀河巨型計算機、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激光技術、以及核發電、風力水力發電、太陽能等進入應用領域,改造了傳統工業產業。

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南疆鐵路和青藏鐵路,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貫通全國“西氣東輸工程”,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江蘇田灣的核電工程,還有涵蓋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創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設各個板塊,這些建設項目,都有重大深遠影響,必將載入中國和世界發展史冊。

2、政治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徹底擺脫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真正當上了國家的主人。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中國婦女獲得徹底解放成為社會半邊天,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堅持“三個代表”思想,成為人民愛戴擁護為民服務的執政黨。

全國56個民族團結,炎黃子孫一家親,少數民族都實現民族自治,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農奴制度最終被推翻,西藏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開展全方位外交,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妥善應對金融危機,911事件等一系列國際危機中發揮了負責任大國的作用,中國建交國家地區達165個,積極推動亞太、歐太地區對話與合作,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政治、經濟的外交促進祖國統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值得自豪的是被帝國主義搶占的香港和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讓百年來受屈辱的中華民族揚眉吐氣,踏上民族振興的偉大征程。

3、科技文化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原動力。

中國航天事業“兩彈一星”取得長足進步,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著名“兩彈”。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軌道,宣告中國進入航空時代。兩彈一星被載入史冊。經10多年努力,根據航天需要,我國成功研制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四種系列火箭,后又發展九種型號的火箭。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發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號乘坐楊利偉,開創中國航天新時代,2005年“神舟”六號將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送上太空。2008年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乘載“神舟七號”圓滿完成航天任務,邁出中國人太空行走的第一步,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和美國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嫦娥一號”是航天事業另一壯舉,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升空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

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是社會的大變遷,1986年我國科學家啟動中國學術網,1994年我國實現與國際聯網的全功能連接,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一員,中國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1998年我國信息產業部成立,2005年中國網民總數突破一億大關,居世界第二位。人人可以上網發電子郵件,視頻交流,查閱資料,網上交易••••••可以有博客和個人網頁,中國的互聯網和社會信息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的成就巨大,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基本形成結構完整、專業齊全的職業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國家啟動“211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建立一套獎,貸、助、補、“減免”的資助幫困尖子生政策體系。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本、專科校在校生2000萬人以上,是1949年的170倍。2008年高校畢業生達550萬人,在學研究生110多萬,為現代建設輸送到專門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國民平均壽命比解放前35歲增長到72歲,13億人民健康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啟動,全國一大批衛生城鎮和鄉村涌現,醫療衛生設施不斷完善。中國基本解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年報中指出,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同時,我國已形成現代化的世界覆蓋人口最多的廣播電視網,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4%,覆蓋人口12億多。

體育事業蒸蒸日上,邁進體育強國之列。國家實施《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2001年中國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成功。實現百年奧運,百年圓夢。讓世界感受中國國家軟實力的提高,2008年中國又成功舉辦奧運會,讓世界為中國喝彩,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獲51金,21銀,28銅,列金牌榜第一位,這一年中國運動員共獲120個世界冠軍,有11人2隊16次創16項世界記錄。

三、建國六十年,民生小康。

建國六十年來,我國解決了十三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用六十年時間把貧困人口從兩億減少到2000多萬,基本上實現了民生小康。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表明,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扶貧事業的成就中,67%應歸功于中國,這是我們國家對新世界做的多大貢獻啊。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1998年到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4140元,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4.5%,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實際增長8%。消費支出穩步增長,家庭財產包括金融資產迅速增長,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改變,再也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從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看民生小康。

1、住:剛建國時,城鎮居民住宅面積小,設施簡陋,北方大雜院,南方是亭子間,擁擠雜亂,所謂“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農村是北方土坯房,南方草棚多,破舊失修,人畜混居,衛生條件差。建國六十年來,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居住面積大,居住條件大改善。城鎮居民走出沒有廚房,衛生間,沒有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新樓房,住進環境優美的生活小區。有高層住宅區、復式樓,有花園小區,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農村更是發展快,七八十年代住瓦房,九十年代住樓房,新世紀住上別墅房,空調、彩電、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六十年代居民離不開“手表、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的老四件,八十年代變成彩電、錄放機、洗衣機、摩托車,現已被電腦、家庭影院、數碼相機、小汽車新四大件取代,就吳江來說,78年人均住房面積9平方米,到現在人均面積已達45.5平方米。

2、行:建國六十年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高速公路是國家現代化的主要標志,2007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5.36萬公里,形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