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外灘紅色的橋是什么(上海外灘有沙灘嗎?如果沒有沙灘,有什么其他好玩的?)

时间:2024-05-12 05:40:00 编辑: 来源:

的聯系,使得外灘的建筑尤顯和諧統一,建立一種整體的美感。

麥加利銀行大樓

上海的第一家外資銀行是麗如銀行,就開在如今被人們稱作麥加利銀行大樓之內。大樓共五層,底層外墻用花崗石鋪貼,內部地坪則是黑白對比的大理石。大門則是樓的主線,南北兩邊建筑造型對稱。二至四層外立面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第五層橫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現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更讓人們感受到麥加利銀行大樓的玲瓏與別致。

友邦大廈(原桂林大樓、字宇大樓)

這里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館。友邦保險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駐,故改名為“友邦大廈”。大樓的立面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粗糙的大石塊為貼面;第二層用水泥粉刷;第三層兩側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優雅的塔頂,盡顯了建筑的變化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勻稱、和諧。

和平飯店南樓(原匯中飯店)

和平飯店北樓(原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南北兩樓錯落而置,與南樓相比,北樓頓覺氣魄豪華。高77平方米的大樓,由于內外裝飾講究而被譽為“遠東第一樓”。大樓具有美國芝加哥學派建筑風格,外形簡潔明朗強調垂直感,花崗石的墻面,圓錐形的屋頂,紫銅的屋面,無部不滲透出古樸典雅之氣。飯店內部設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國套房。餐廳、大堂裝飾富麗堂皇。還有頗受國外游客歡迎的上海老年爵士樂隊,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個世界文化與經典藝術相交融的殿堂。

中國銀行大樓

外灘的建筑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墻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梁畫棟、碧瓦飛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讓后人得以繼承和發揚。

怡泰郵船大樓

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郵船大樓即“格林郵船大樓”。該樓高7層,另有2層地下室。堅固厚實的花崗石拱券大門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層附有外展的陽臺,七層頂樓還建有塔樓,雅致美觀,整個大樓外立面簡潔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

正金大樓

建成于1924年,獨具后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與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同樣有著花崗石的外墻,明晰的主線,對稱的造型,但少了許多繁瑣的裝飾,使其更顯流暢。大樓底層用大型石塊貼砌。整幢建筑給人以穩重感。二至五層有兩根愛奧尼克式柱子支撐,顯示出古典風采。內部大廳中長圓形玻璃天頂,造型典雅,工藝精美,是外灘的典型建筑。

怡和洋行大樓

自從1943年上海開埠后,國外商家紛紛開設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幾家之一。此后英商在這里開展了大量的貿易活動。怡和洋行大樓位于中山東一路27號,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大樓一、二層為一段,用花崗石壘砌軸線明顯,大門和雙側窗框都用羅馬半圓拱券石拱造型,正門上方有羊頭浮雕裝飾,顯得莊重堅實,第三至五層又一段,有羅馬科林斯柱式支撐,氣魄雄偉,顯示出濃郁的西歐古典色彩,第三層有石欄桿陽臺,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鑲嵌,第五層上方原有的平臺,穹頂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層。

東方大樓

即現在的市公安局交通處大樓原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的辦公場所。設計師用豪華浮夸的手筆,在教堂和宮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繪畫結為一體,并用短檐、波浪形墻面、重迭柱及壁畫,使建筑物產生神秘的宗教氣氛。大樓強調立面裝飾和處理,尤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貫通的愛奧尼克巨柱,兩側厚實的墻面橫向劃分為三段,頂部出檐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層門窗形成三個高大的樓門,居中是線狀的浮雕。另外,大樓在小構體上也精雕細鑿,力求完美可謂是巴洛克式的經典之作。

英國領事館

建于1873年,樓高二層,近似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樓宇臺基較高,底層豎向中段有五扇圓拱形窗,兩邊房間窗戶倒是圓拱形。外立面整齊見變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磚,層頂用中國蝴蝶瓦鋪成,現外墻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樓東面樓前有大草坪,環境更現優美。解放后,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層設在這里,該社遷出后,由上海市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機構設在這里。

除了上述地處外灘的大廈外,外白渡橋、上海大廈、俄羅斯總領事館以及氣象信號臺與外灘的這些建筑渾然一體,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萬國建筑博覽”的畫卷。

外白渡橋

位于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鋼鐵結構橋,跨度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車流量很高。因它處于舊時的外擺渡處,人們過橋不付費,故稱外白渡橋。

上海大廈

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于外白渡橋的北側。這是一幢早期現代派風格的八字式公寓結構。外部處理與內部裝修簡潔明朗,外觀氣勢宏偉。主樓原名“百堯江大廈”。副樓又名“浦江飯店”。現為三星級賓館,飯店設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國特色高級套房,曾接待許多國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俄羅斯總領事館

位于外白渡橋北側,蘇州河與黃浦江會合處。該樓建于1916年,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64平方米,樓有四層,帶閣樓。底層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門兩旁有古典式雙立柱,第二層、第三層有圓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戶之間有壁柱。屋頂為雙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線尖頂窗戶,西側樓頂有二層樓高的了望塔一座,綠色鐵皮穹頂,沿江有堤岸,東側建有六角涼廳,可觀賞黃浦江、蘇州河會合處的景色。

氣象信號臺

外灘標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筑物。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臺,在“洋涇浜”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臺,信號臺是直 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桿,根據天文臺傳來的氣象信息。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臺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筑。為保護這個建筑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上海外灘建筑的特點

一,1840年到1850年代——南亞殖民地外廊式。

開埠之初,8家洋行構建了沿外灘最早的一批建筑。到1949年,新建的洋房已在沿江連接成片,加上上海道設立的江北海關和英領事館,最初的外灘界面形成了。

這一時期的建筑大多沒有專業建筑師設計,圖樣由外國僑商自行繪制,又為了適合中國的環境而經由中國營造商加以修改,房屋結構,圖樣都極為單純,使早期的外灘建筑顯得單調樸素,流露著一絲鄉村氣息。只是遺憾這批建筑現已當然無存。

從圖片和文字上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外灘建筑的基本特點:簡單的方形平面,單層或二層建筑;多數是商務、政務辦公與居住綜合體建筑;有著寬敞的一面、兩面、或三面外廊,連續的柱式或券柱式或券式外廊是立面的主要的構成要素;簡單平緩的西式四坡屋頂;建筑占地面積大,建筑居中,周圍是空地,保留著樸素的田園風光。 

二,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新古典主義。

上海開埠四十年后,洋行資本有了重大的發展,亟需拓展經營場所。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建筑開始出現了。鑒于外灘地價飛漲,遂將二層建筑翻建為三層以上的建筑,而且大多數是磚木結構或磚石鋼骨混合結構、清水磚墻,但裝修比較精美。前期的外廊式建筑逐漸豐富,外廊逐漸弱化,實際已經脫離了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式樣,呈現出維多利亞晚期的建筑式樣,和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江海北關也因房屋破舊等原因,由中國南方廟宇式改成略似教堂的西洋式。這一時期的建筑,實物所剩無多,彌足珍貴,以后大都被20世紀20年代至40 年代的建筑所替代。

中山東一路19號的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1906年拆舊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師施高塔設計。立面底層石砌,二層以上用白色清水磚砌成,窗套,水平腰線,裝飾構件均用清水紅磚裝飾。這種有趣的立面構成邏輯,即承重部分用白色面磚,裝飾部分用清水紅磚的構造方式是很有特色的,可以說是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在上海的典型代表。

6層磚木混合結構,總高30米。外觀呈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筑風格。門窗有圓弧拱,也有平拱。臨外灘的正中有一券形入口,稍微突出墻面。屋面是平緩的四坡頂,站在離建筑較勁的地方職能看到檐口。這些處理手法都可以在文藝復興以來的府邸建筑中找到原形。屋頂建有花園,花園的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巴洛克式涼亭,夏秋季節可以坐在東側的涼亭內觀望黃浦江潮水。

現在的外灘九號樓也這一時期的典型建筑。外灘9號,旗昌洋行大樓,又名港監大樓,現在使用單位:招商局(集團)上海分公司。1887年,清政府的洋務派眼見外商輪船公司賺了大錢,決定由李鴻章籌建中國第一家新式輪船運輸公司即輪船招商局。這時,正好美商旗昌洋行出現虧空,擬將部分火輪及其他產業出賣。于是,招商局以220萬兩銀子從旗昌洋行手中購入外灘9號地塊,次年,遷入旗昌洋行舊址辦公。1901年將舊房拆除,重新建造了此大樓。解放后,大樓為上海港務監督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監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所使用。輪船招商局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磚木結構,每層有明顯的腰線。東向外灘為主立面,以正大門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對稱。大門兩側各有2扇羅馬拱券型的落地長窗,2、3層有內陽臺,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撐。除3層為平框窗外,各層都為拱形木框窗。頂層共有一大四小共5個尖拱屋頂。樓內房間都高達5米,內部樓梯曲折,木扶手雕花,欄桿十分精致。

外灘33號英國領事館。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毀于大火。現在的建筑為1873年建造。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主樓高兩層,整個建筑平面為正方形,層頂用中國蝴蝶瓦,為了讓底層有良好的通風,臺基較高,立面上門窗較多,且多采用圓拱和平拱。

外灘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今為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東印度式建筑風格。1906年拆舊建新,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為假4層磚木結構,大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筑風格。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鉤勒墻面。后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墻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兩肩對稱。上層為坡式屋頂,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樓南面為平臺,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7號電報大樓(現為泰國盤古銀行)。外灘中山東一路的7號大樓,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后,即歸屬下的電報總局使用,故稱“電報大樓”。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假5層磚石結構。以變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裝飾從2樓到4樓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變化和充滿立體感。同時在頂層兩邊建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屋頂,使整幢大樓頗具藝術韻味。在外灘的建筑群中,電報大樓體態雖然不大,但其建筑藝術的特征別具風格。

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現使用單位:上海外匯交易中心)。1902年竣工,由德國建筑師海因里希.貝克設計,項茂記營造廠施工。外觀呈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復古建筑風格。3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礎是以沉砂墊層代替打樁。外墻以釉面磚與花崗石鑲嵌,大門左右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