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東北外貿商品有哪些(二連浩特外貿市場在哪)

时间:2024-05-25 03:40:50 编辑: 来源:

貨源、自找銷路、自行談判、自行平衡、自負盈虧”的“五自”原則進行。 國家對邊境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實行優惠鼓勵政策,包括放寬經營范圍, 下放到邊境省、自治區一定的邊境貿易管理權,靈活進出口許可證管理。鼓勵邊境地區的經濟組織與毗鄰國家的邊境地區發展經濟技術合作。邊境省、自治區對外經 貿部門可以審批由邊境地區實施的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同時對稅收、結算貨幣的使用及從事邊貿和勞務合作人員的出境手續等方面給予方便和照顧。 從1992年初,國務院陸續批準13個邊境開放城市,它們是:廣西的東興、憑祥。黑龍江的黑河、綏芬河,吉林的琿春,內蒙古的滿洲里、二連浩特,新疆的伊寧、博樂、塔城,云南的畹町、瑞麗、河口

問題十:二連生活消費水平咋樣 二連浩特市消費水平不高,距離邊境,有些外貿商品很便宜,一般月薪3000多生活沒壓力。

沈陽的榮譽有哪些?

分類: 地區 >> 遼甯 >> 沈陽市

問題描述:

如題?

解析:

沈陽是東北的領頭羊,東北的榮譽是這樣的:

東北榮譽史

1.張學良主政時期

張學良在東北建設的一大批現代化項目中,有很多都是居當時中國的第一位的。張學良在東北建立的工業側重于重工業和采掘業,當時東北地區的鐵路、礦山、鋼鐵工業也是全國最發達的。在農業上,他大力推行軍墾和民墾,在興安屯墾區,張學良從美國購買拖拉機,首開中國人使用農業機械進行大面積耕作的先河。

張學良還從整頓金融、穩定物價著手限制日資企業,積極扶持民族工業,使在日本經濟侵略下瀕臨破產的東北民族工商業再次發展起來。在交通運輸方面,張學良長期抵制日本的“鐵路交涉”,加緊修筑自己的鐵路,他主持了大通、奉海等鐵路的修筑和葫蘆島新港的建設,使當時東北自建自營鐵路里程居全國之冠,沉重打擊了日本資本經營的“滿鐵”的壟斷地位,維護了民族利益。此外,在電信、外貿、吸引華僑投資方面張學良都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他親自駕駛飛機從沈陽到營口送郵件,開中國航空郵政事業之始。東北無線電總臺則首開中國與歐美各國無線電通訊業務的先河。

張學良不僅重視實業的發展,還大力發展教育事業。1928年7月張學良親自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先后3次共捐贈180萬元資助東北大學的建設,使東北大學成為了擁有了7個學院的正規的綜合性大學。東北大學的教授全國聞名,如章士釗、黃侃等,月薪超過當時的總統段琪瑞。

張學良十分重視體育運動,在我國現代體育史他創造了不少的第一,他在東北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座現代化的體育場。1932年美國los angls舉行的第十屆奧運會上,他資助了劉長春參加,成為中國參加奧運會第一人。

1931年5月,我國第一輛自己制造一的汽車在沈陽面世,民生牌75型。

2.共和國長子

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為實現工業化和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而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東北地區形成的以重工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基地。從"一五"時期到20世紀90年代,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它不愧"共和國的長子"這個稱號,現在老工業基地遇到后勁不足的困難,與它長期的高額付出存在必然的聯系,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是共和國建構完整工業體系的成功典范,人民不會忘記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我國工業體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一,促進了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為國家財政提供了豐厚的稅收收入

東北工業基地的建成,帶動了新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僅從下列幾個企業的發展,就不難看出東北工業基地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突出作用的典型企業。

1.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簡稱一汽)是"一五"計劃期間,前蘇聯援建的首批重點項目。從1950年4月開始選址,1953年7月15日,一汽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從1956年3月開始,第一爐鐵水、第一批鑄件、第一臺發動機變速箱及第一臺駕駛室相繼在這里誕生。同年7月13日,一汽試制成功了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汽車;10月15日,一汽正式建成投產,當年制造出"解放"牌汽車1240輛,裝配吉斯150汽車420輛,中國的汽車工業自此開始起步。到1962年,一汽已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多系列發展,形成了"解放"、"紅旗"、"越野"三個系列。僅從1956-1987年,一汽就累計生產"解放"牌汽車128萬多輛,占全國載重汽車保有量的50%左右。到1985年,一汽向國家上繳利稅和折舊費61.6億元,相當于建廠投資的10倍。

20世紀60年代,國家開始籌建第二汽車制造廠,從1965年到1970年,一汽承擔了二汽總裝、車箱、底盤零件、鑄造、鍛造、車架、車身、車輪、車橋、發動機等11個專業廠和熱處理電鍍系統的設計任務,以及大部分工藝設備的設備制造任務,有力地支援了二汽的建設。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一汽還支援了許多兄弟汽車廠和機械工廠的建設與發展,在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乃至整個機械工業的發展上都起到積極的作用,為創立和發展中國的汽車工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2.中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的前身是吉林化工廠,"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項目中的吉林染料廠、吉林化肥廠和吉林電石廠一并建在這里。1954年,前蘇聯援建的這三個廠的一期工程全面展開,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建成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染料廠、化肥廠,并安裝了亞洲最大的電廠爐和一系列加工設備。到1957年10月25日,吉化公司第一期工程開始投產,1958年正式成立了吉林化學工業公司,該公司擁有12個基層廠,這個以煤和石油為原料的大型聯合化工企業在"一五"計劃期間,即完成工業總產值1705萬元,至1985年,吉林省石油化學工業企業累計上繳國家利稅92.4億元。不僅成為吉林省工業的支柱產業,還為支援全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3.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面貌的大慶油田。研究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貢獻就不能不談到大慶油田,大慶油田是世界上原油年產量達到或超過5000萬噸的少數幾個特大油田之一,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慶油田不但為我國提供了近1/2的原油,而且也是全國上繳利稅最多的一個企業。1960-1987年,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9億噸,財政上繳819億元,相當于同期國家對油田投資的21倍。

(二)東北三省的利稅情況及調出物資情況。

1.黑龍江省上繳利稅及調出物資情況。黑龍江省僅"一五"計劃期間,向國家上繳的利潤就等于國家給其工業投資的三倍多,有力地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另據黑龍江省1981年投入產出表計算,當年全省調出產品119.3億元,調人產品91.3億元,調出、調入相抵,凈調出28億元的產品。這一狀況基本上反映了黑龍江省對國家的貢獻。僅1953-1987年的三十余年間,全省共調出煤炭3.06億噸、木材2.69億立方米、原油7.25億噸、糧食6475萬噸、發電設備2398萬千瓦以及大量的冶金設備、礦山設備、機床、貨車、鋼材、鋁材、軸承、儀表、工具等重工業產品,糖、紙、乳、麻等輕紡工業品和羊毛、油料、烤煙等農副產品。1953-1987年間,全省凈上繳中央財政467.3億元。

2.吉林省上繳利稅及調出物資情況。吉林省在1951年省財政即實現了收支平衡,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結余的省份。1950-1952年,吉林省的財政總收入為7.54億元,三年共上繳國家5.69億元,上繳額占全省總收入的75.5%,為國家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做出了貢獻。"一五"時期,吉林省的財政總收入達27.53億元,上繳中央財政16.55億元,上繳額占全省總收入的60.1%。此外,吉林省在汽車制造、石油化工、能源工業、煤炭工業、冶金工業等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不但擁有一批國家級的大型重點企業,而且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相關物資、設備。

3.遼寧省上繳利稅及調出物資情況。1953-1988年,遼寧省的工業企業為國家提供的利潤和稅金,相當于同期國家投資的四倍多。在調出的原材料中,調出量最大的是生鐵、鋼材和銅、鋁、鉛、鋅等。1952-1988年,凈調出生鐵達6113萬噸,調出銅、鋁、鉛、鋅等四種有色金屬383萬噸;凈調出鋼材達7949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52.9%。石油工業調出的主要是石油制品,僅1981-1988年,石油加工業凈調出產品產值即為269.9億元。在化工產品中,遼寧純堿的產量最大,調出量也大,1952-1988年中,凈調出純堿達1178萬噸(約占其產量的2/3),燒堿達165萬噸。這一期間凈調出的水泥總量亦達到5508萬噸。此外,還有大量的其他生產和建設物資,重工業產品的大量調出,成為遼寧省工業的一個鮮明特點。僅據1953-1994年統計,遼寧省就累計上繳中央財政3234億元。

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國家做出的突出貢獻還有很多,如僅據2001年統計,東北三省汽車總產量占全國的26.1%,其中一汽集團轎車產量占全國的22.1%,重型卡車占全國的50%,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國的29.3%,乙烯生產能力占全國的31.1%,造船能力居國內第一,等等。此外,東北三省還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林業基地。東北的木材產量占全國木材供應量的50%,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的1/3。地跨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興安嶺,是我國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擁有我國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自1964年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木材1.2億立方米,上繳利稅41.3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1.4倍。在為國家建設提供商品木材、保障東北及華北地區生態安全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二,為建立和改進我國工業企業管理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共和國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

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僅在物質方面對共和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非物質領域也貢獻頗豐。

(一)建立和改進工業企業管理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不僅要改變反映官僚資本主義剝削壓迫關系以及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企業管理制度,而且要建立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企業管理制度,而這一切是通過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完成的。在這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同樣功不可沒。1951年二三月間,由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的全國工業會議決定:在國有工業企業的生產行政管理工作上實行廠長負責制,但實行廠長負責制應同管理民主化結合起來。在實行廠長負責制的條件下,實現這種結合對于企業的民主改革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現這種結合的一個根本條件,是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此,黨中央于1951年5月批準了《中共中央東北局關于黨對國營企業領導的決議》。這個決議就是根據解放較早的東北地區黨管理廠礦企業的經驗,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就實行廠長負責制的條件下如何同民主管理相結合,實現黨的保證、監督作用作出了一系列明確規定。在決議的指導下,當時的東北五三工廠,緊緊依靠工人群眾,克服各種困難,改造了舊企業,建立了社會主義經營管理制度,逐年超額完成國家計劃,逐步地改善和提高了勞動條件與職工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并積累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經驗。東北五三工廠已經解決的許多問題,正是當時不少廠礦企業沒有解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