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世界上有多少人使用社交媒體(為什么社交媒體的使用讓人疲憊?)

时间:2024-06-11 01:09:42 编辑: 来源:

片會收到贊。未知的結果和期望的結果讓用戶對網站保持持續關注。”

為了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增強自尊和歸屬感,人們發布內容以希望得到積極的反饋。由于這些內容與未來潛在的獎勵思維結合起來,你就會不斷查看各種平臺。

在評價別人的社交活動時,人們傾向于做比較,比如“我和別人得到的贊一樣多嗎?”或“為什么這個人不喜歡我發的東西,而那個人喜歡?”他們在互聯網上尋找證據,以取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建立的有意義的聯系。

害怕錯過消息也是人們沉迷社交網站的原因。如果其他人都在使用社交媒體,而有的人沒有加入,他們就會擔心自己會錯過八卦、人際關系的往來或活動的邀請。當人們在網上看到自己被排除在某項活動之外時,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思想和感情,從而造成身體傷害。

2018年,英國有一項研究,將使用社交媒體與睡眠減少、晚睡和無法深度睡眠聯系在一起,而睡眠減少、晚睡和無法深度睡眠與抑郁、記憶力喪失和學習成績差有關。社交媒體的使用可以直接地影響用戶的身體健康。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和腸道之間的聯系可以將焦慮和抑郁轉化為惡心、頭痛、肌肉緊張和顫抖。

02

數字時代的脆弱

青少年越早使用社交媒體,這些平臺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就越大。對于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十幾歲的男性傾向于在身體上表達攻擊性,而女性則通過排斥他人和分享傷人的評論來表達自己。社交媒體增加了這種有害互動的發生。

以一個七年級學生為例。他最好的朋友有了一個新的最好的朋友,并把他們一起看電影或周末旅行的照片貼在網上。回到20年前,如果一個女孩被排除在她最好的朋友的活動之外,她可能會不知道,除非有人明確告訴她

社交媒體除了為年輕人提供一扇窗,讓他們可以看到錯過的事情,還扭曲了表象和現實。臉書、Instagram和Snapchat讓人們看到更多不現實的、經過濾鏡處理的照片。

當數碼世界有了濾鏡,青少年就很難分辨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假的,這對他們的身體和情感來說都是困難的時刻。

斯珀林說:“當青少年經歷青春期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他們的大腦額葉還沒有完全發育,并且缺乏對沖動的控制時,建立自己對身份的認同。這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群體,在他們按下發布按鈕之前沒有任何權宜之計。”

成年人也很脆弱。近年來,整形外科醫生發現,越來越多的患者希望自己看起來像Snapchat和Instagram上的濾鏡照片。2018年6月,《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對新婚夫婦在蜜月后差點分開的故事。因為妻子花在做旅行計劃和自拍上的時間,比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

03

如何改變社交平臺?

斯珀林承認社交平臺有積極作用,比如可以讓人們與世界各地的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系。這些社交平臺已經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因為它們的發展速度比我們研究它們對社會影響的速度還要快。

斯珀林認為,我們需要退一步看看技術此時在社會中正在扮演的角色。除了像Instagram那樣限制點贊之外,社交平臺還應考慮全面減少大規模分享,改成一對一交流的信息服務。

04

分散注意力

人們不會僅僅因為聽說社交媒體對他們有害,就有動力去改變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每個人最好知道自己的極限是什么。對于大多數社交媒體用戶來說,完全戒掉社交媒體是不現實的。然而,他們可以監控自己的行為,看看使用社交媒體是如何影響他們的。

當米歇爾最初因焦慮接受治療時,她的治療師問她是否活躍于社交媒體。米歇爾說:“事實證明,當我上網時,我的焦慮和冒名頂替綜合癥會加劇。”當一個人長期處于自我懷疑之中,覺得自己在智力方面有所欠缺時,他就會患上“騙子綜合癥”。

“無論是看到別人度過的美好假期,還是別人收到的一束鮮花,我的腦海總是在想‘為什么不是我?’還有‘我不應該得到這些東西,但我不知道為什么。’這讓我感覺很糟糕。”

斯珀林鼓勵人們將自己的情緒分為0-10分,10分表示一個人在一周內每天同一時間使用社交媒體網站前后所能體驗到的感受最強烈、情緒最緊張。如果一個人注意到自己在使用社交媒體后不太快樂,那么他可能會考慮改變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網站的方式,比如花更少的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做其他自己喜歡的活動。

2018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自我監控可以改變一個人對社交媒體的看法。

研究人員觀察了143名大學生,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被要求將臉書、Instagram和Snapchat每天每個平臺的使用時間限制在10分鐘以內,而第二組被要求繼續像往常一樣使用社交媒體三周。在這三周里,與繼續使用社交媒體的一組相比,受限制的那一組的孤獨和抑郁癥狀明顯減少。

與研究開始時相比,兩組人的焦慮感都顯著降低。

05

樹立一個好榜樣

斯珀林建議一些家庭改變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試試“禁止自拍”的規定,孩子可以上傳有形物體的照片,但不能上傳自己的照片。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分享他們的經歷,而不必強調他們的外表。

斯珀林告訴父母,要提醒孩子,好朋友總是可以找到與他們共度時光的方式。她建議孩子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與他人交談,遠離“錯失恐懼癥”的感覺,并多參與線下社交活動。

當然,父母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可以為孩子做榜樣。德克薩斯大學對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使用手機的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使用手機會導致家長注意力不集中。當父母注意力不集中時,孩子尋求關注的次數增加,還容易與其他人發生沖突。

斯珀林說: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吃飯時放下手機,那么只有你放下手機,才能如愿以償。”

社交媒體讓人們更“沉默”了嗎?

導語:從阿拉伯之春到冰桶挑戰,社交媒體都是有效的傳播工具。但最新調查發現,社交媒體實際上壓制了觀點的多樣性,削弱了人們的政治參與度,尤其是人們認為自己的看法不合群時。

從“阿拉伯之春”到“冰桶挑戰”,互聯網在許多事件中可能都是活動人士和組織者的有效工具。但最新數據顯示,從總體上看,互聯網卻削弱而不是提高了人們的政治參與度。

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實際上壓制了觀點的多樣性,而且抑制了人們對公共事務的討論。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周二發表的報告稱,社交媒體降低了人們表達意見的可能性,尤其是當他們認為自己的看法與朋友不同的時候。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其他人相比,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在線下的世界里,更加不愿意表達不同觀點。

“使用社交媒體的人,發現了參與政治的新方式,但政治參與和政治討論是有很大區別的,”本文的作者之一、羅格斯大學傳播學副教授基思·N·漢普頓(Keith N. Hampton)說,“人們不那么傾向于表達看法了,也不愿意與不同立場的人接觸。我們在民主制度中,是期望見到這種接觸的。”

研究人員打算探索互聯網對所謂的“沉默的螺旋”的影響。該理論認為,當人們認為自己的觀點與朋友、家人或同事不同時,表達自己看法的意愿就會降低。許多人認為,互聯網會讓這個概念徹底消失,因為它讓更加相異的人們聯系在一起,甚至還能傳播少數群體的聲音。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互聯網就是線下世界的反映。在線下世界,人們就總是會被想法相同的朋友吸引,遠離表達不同意見的人。(所以才有在餐桌上避談宗教或政治的老規矩。)

而互聯網以某些方式加深了這種分化。它讓人們很容易就可以只閱讀自己認同的人發布的消息和觀點。許多情況下,人們甚至無需自己做出這樣的選擇。Twitter上星期稱,將開始向用戶顯示一些他們沒有關注的人發布的消息,只要他們關注的用戶中,有足夠多的人收藏那條消息。周一,Facebook表示,將在用戶的頁面上隱藏標題屬于某些類型的報道。與此同時,網上不良用戶對表達觀點的人進行騷擾,已經成了一個令社交網站和用戶都深感頭疼的問題。

為了完成這份報告,研究人員調查了一些人對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簡稱NSA)監控項目的看法,美國人對這個問題基本上存在兩種觀點,且持兩種觀點的人數相當。

大多數的被調查者稱,他們愿意在餐桌上與家人和朋友討論政府監控項目的問題,也愿意在社區聚會或工作場所這么做。多數人表示,他們唯獨不愿在Facebook和Twitter上討論這個話題。而每天多次登錄Facebook的人,自稱愿意在現實里與朋友的交談中就此事發表意見的概率,與其他人相比會低一半。

然而,如果Facebook用戶認為,自己在該網站上的好友同意自己的立場,他們在Facebook上參與討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1.9倍。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政府監控項目的人,如果態度十分強烈,愿意參與Facebook討論的可能性就會增加2.4倍。有趣的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更有可能在Facebook上暢所欲言,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則更傾向于在Facebook上保持沉默,同時在家人或朋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研究還發現,盡管很多人都說社交媒體正在成為發現和討論新聞事件的平臺,但多數人表示,他們是通過電視和廣播得知了NSA泄密的消息,而Facebook和Twitter成為消息來源的可能性最小。

這些發現是具有局限性的,因為研究人員只研究了一個新聞事件。但我們可以想想人們最近在網上討論的另一樁爭議性公共事件——密蘇里州弗格森的抗議活動。在你讀到的Twitter和Facebook上的帖子中,有多少觀點與你一致,有多少不同觀點,你又有多大可能在上面發表看法?

(選自《紐約時報》,作者:CLAIRE CAIN MILLER)

世界上最大的社交軟件是什么

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體,相信還是有一些人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社交軟件是什么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交軟件,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上最大的社交軟件

1.Facebook(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1.5億人)

2.YouTube(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0億人)

3.QQ空間(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7.12億人)

4.新浪微博(總用戶人數為5億人)

5.WhatsApp(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3.5億人)

6.Google+(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3.27億人)

7.微博客平臺Tumblr(月度獨立用戶訪問量為3億人次)

8.日本通信應用LINE(總活躍用戶人數為2.75億人)

9.Twitter(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2.4億人)

10.買粉絲(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2.36億人)

11.騰訊微博(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2.2億人)

12.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84億人)

13.優酷(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75億人)

14.照片共享社交服務Instagram(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5億人)

15.土豆(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14億人)

16.人人(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RENN)(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540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