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世紀課堂買粉絲4年級上冊(所有詩人的名字及稱號)

时间:2024-06-02 04:37:20 编辑: 来源:

地吸引了群眾的注意力,群眾回去后又口耳相傳,做了義務廣告,結果只有12萬人口的珠海市,卻售出了47萬張票。

2.親切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置身于廣告的世界中,時時受到廣告的襲擊,久而久之,廣告對人們的吸引力逐漸減弱,人們對廣告的心理承受力也逐漸降低。因此,現代廣告的制作必須設法激發人們對廣告已經麻木了的感覺,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為人們總是會對與自身有關的事情感興趣,因此,廣告可以據此采取相應的措施。

“您想去口臭嗎?請用西湖牙膏!” (牙膏廣告)

“您工作累了吧?請喝杯茶,醒醒腦,提提神吧!” (茶葉廣告)

“您愿俯瞰穿洋過海的壯觀嗎?請乘坐上海至東京的波音707客機!” (上海民航局廣告)

上述廣告均以一個針對某些人需要的設問開頭,這種廣告對于那些剛好有這種需要的人確實是一種“正合吾心”的語言,直逼他們眼前,使他們喜出望外,“是呀,我正想這樣呢!有什么辦法嗎?”于是乎,就將廣告的下文聽(看)下去了。

3.無預告

廣告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一種說服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證明,無預告的說服比有預告的說服更能說服人。心理學家齊納森·弗里德曼和戴維·西爾斯曾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這一結論。他們將一群十幾歲的少年分成A、B兩組,他們告訴A組少年,將要聽取一個“為什么不允許青少年開車”的講話,幾分鐘后,講話才開始;對于B組少年則沒有預告就給他們呈現了同樣的內容。結果表明,B組比A組更易被宣傳完全說服。廣告行為也一樣。有些電臺常常在播放廣告之前來一句:“現在是廣告節目時間……”人們往往聽到這一句,就會關上收音機,因為他們已經得知廣播馬上要勸說他們了。其實電臺與電視臺將廣告播放時間固定下來,并不是一種好的辦法,特別是最近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的前后安排兩段廣告固定節目,并在前面打出“廣而告之”、“榜上有名”這樣的預告性字幕,降低了廣告本來可達到的更好的效果。現在有許多電視廣告做得比較好,廣告已開始了,人們還不知道是廣告,還以為是電視劇的開頭什么的,連忙聚精會神地看下去,雖然看了一會兒知道是廣告,但已被廣告的內容所吸引了。而不像預告的廣告一樣,一聽到預告,就拒絕接收,以至于真正吸引人的廣告也漏掉了。

請大家告訴大家……

——保持公眾記憶的技巧

成功的廣告,不但要使公眾一下子就注意到它,而且要使公眾能長時間地記住它。如果廣告成了過眼煙云,那當時取得了再好的瞬間效果也是白搭。廣告信息只有被人們記住并貯存起來,當人們購物時就會自動地浮現出來,這時才能說廣告真正達到了效果。臺灣有家鞋店,在它的鞋子廣告上劈頭來一句:

“請大家告訴大家……”

這種新奇的句子不但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而且使人們過目不忘,互相轉告,真的像廣告所希望的那樣,大家看了,又告訴大家。這家鞋店也隨之名聲大振,后來別的糖店、布店也如法炮制,但公眾看到“請大家告訴大家”,還是想起原來第一次這樣說的那家鞋店。這則廣告之所以能夠長久地被人們傳誦,能夠不讓別人仿制,別人仿制了也是為自己做宣傳,原因就在于這個句子產生了強烈的記憶效能。被人們記住,這是廣告效果的延伸,也是廣告成功的第二個關鍵。

要使廣告具有強烈的記憶功能,有四點值得注意:

1.邏輯性強,觀點突出。

從記憶的角度講,邏輯條理強的要比邏輯條理弱的好記,主要觀點突出的要比主要觀點隱晦的好記,例如:

速效感冒丸,貴在速效。

九個字的廣告,就重復了兩次“速效”。強調廣告的重點,給人深刻印象。

2.押韻順口,朗朗上口。

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押韻順口的東西念起來非常上口,這種生理上的慣性造成了記憶上的慣性。幾乎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拗口的文章比順口的詩歌難記多了。加之中國具有幾千年的詩歌傳統,詩歌的韻律特點已逐漸融化到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去了,成為他們閱讀時的一種心理需求。所以,中國廣告有許多都采取押韻順口的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

全國首創,質量優良;

色澤光亮,染色力強。

(黑又亮鞋油廣告)

香味濃郁,滋味醇厚;

常年飲用,延年益壽。

(江西綠茶廣告)

家有凱歌,人人歡樂。

(上海凱歌牌電視機廣告)

要想牙病除,請用草珊瑚。

(南昌草珊瑚牙膏廣告)

上述四例都采用押韻的方式,強調商品的特點、品牌、功能,使人過目不忘。

3.借用熟語

在各國語言中,都有許多格言、成語、套話、引語……之類的熟語。人們使用起來往往不假思索,隨口道來。廣告可借助這些熟語,巧妙地與廣告內容聯系上,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北京做的廣告:

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豐田車。

任何人見了這則廣告,都有種驚喜的感覺,驚喜之余不覺將它念上兩三遍,以后也難以忘記。其成功的要訣在于:首先,借用了漢語格言“車到山前必有路”,為廣告找到一個極好的導語,接著,運用一個漢語常用的頂真手法,承上句末尾“有路”兩字,再用“有路”起頭帶出第二句,給人造成一種邏輯推理的印象,最后,仿照上句的“必有”,在下句也用一個“必有”,暗示出豐田車的出現與山前路的出現一樣必然,還表現出廣告者的自信。這樣的廣告當然會令人過目成誦,誦后不忘。

4.超常搭配與故意出錯

人們閱讀廣告總是一掃而過,因為大腦的閱讀模式保證了這種閱讀速度,這種模式的形成是以語言各個單位組成的習慣為基礎的。在這種模式的影響下,人們的閱讀速度就產生了一種慣性,它使得人們對一些信息忽略不計或看(聽)而不記。那么如果廣告語言違反語言的一般搭配規律,或者違反一般的語言規律,出現一種超常搭配或明顯錯誤,就會使人們產生一種疑問,在閱讀的過程中加入一個糾正的活動,這樣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得多。如前舉“請大家告訴大家”一例,一般說來,“告訴”的施動者與受動者不是一個詞,但這里用的正是同一個詞“大家”,好像是自我指示,但細想又不是,而在這“細想”之中,廣告就嵌入記憶中了。再如:

喜歡這個香煙應該。

(溫斯頓香煙廣告)

的確牙膏本身有很好的防腐作用。

(克瑞斯特牙膏廣告)

這兩則廣告都犯有明顯的語序錯誤,但正是這有語法錯誤的廣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前者“使溫斯頓香煙從很低的銷售地位一下子上升到最暢銷的地位”,后者也使克瑞斯特牙膏“在宣傳后成了銷售量最大的名牌貨之一”。如果廣告制作者“不犯錯誤”,將廣告語正確地寫作:“應該喜歡這種香煙”,“牙膏本身的確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那就難以有什么驚人的效果。這種現象已受到社會心理學家的注意。

長頸X.O.,高人一等

——廣告宣傳戰中的競爭術

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上,廣告面臨著兩重任務,首先它正面要吸引、說服公眾,其次它側面與其他廣告競爭。現在,許多廣告宣傳的產品都是同類產品中的一種,其廣告本身也往往是許多同類廣告中的一個,所以,廣告的競爭性就異常突出,甚至廣告要想更好地吸引、說服公眾,首先就要在這種競爭中獲勝。這種競爭技巧有幾點:

1.強調自己產品的個性

個性就是特長,就是競爭的實力,廣告對此當然要大肆宣傳。在美國,七喜汽水公司與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自1980年以來,七喜公司的廣告增加了一倍多,但仍然虧損700多萬美元。1983年,該公司利用人們畏懼咖啡因的心理,強調自己產品的特點,開展“七喜從來不含咖啡因,也永遠不含咖啡因”的宣傳攻勢,該公司當年轉虧為盈。國外還有一種名叫X.O.的白蘭地,當年公關人員在為它構思廣告語言,使它打入市場時,就抓住它的酒瓶頸子特別長的特征,擬出一條:“長頸X.O.,高人一等”的廣告語,取得顯著效果。

2.引用官方、權威的證明

社會心理學家賴爾·貝姆做過有趣的分析:一種阿斯匹林的廣告宣傳說它是百分之百的純阿斯匹林,廣告上還說官方的檢驗已證明,再也沒有比這種阿斯匹林的藥性更強更有效的去痛藥了。其實這種證明實際等于零,因為所有阿斯匹林的藥性都是一樣的。“再也沒有比這種阿斯匹林的藥性更強更有效的去痛藥了”就等于“再也沒有比這種阿斯匹林的藥性更弱更無效的去痛藥了”,但就因為它提到官方證明,雖然每百片高達1�5美元,比其他的阿斯匹林貴5倍,但前者的銷售量卻大于后者。

3.要實事求是,語言得體

在競爭中,廣告不是吹得越響越值錢,事實上,說話恰當、得體的廣告反而能將那些趾高氣揚的廣告比下去。據說倫敦同一條街有三個裁縫。一天甲掛出一塊招牌:

倫敦最好的裁縫。

乙看了也急急忙忙地掛出一塊招牌,上面也用大字母寫上:

英國最好的裁縫。

丙看了,思考良久,幾天后,也掛出一塊招牌,上面寫著:

本街最好的裁縫。

第一個裁縫已經有夸張失度、令人生厭之嫌;第二個裁縫還想以更大的牛皮來競爭,其結果必然更糟;第三個的廣告最好,用“本街”與用“倫敦”、“英國”相比,無疑是謙虛得多,更能給人真實感,再說,“本街”的所指也包括了那兩位裁縫,所以他的廣告最有競爭力。

4.要有自信心

廣告實踐證明,只要不夸張失度,不自吹自擂,自信心的加強無疑會提高廣告的魅力與效果。例如雅科卡在出任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時曾親自做廣告。他在電視廣告中亮出一個“絕招”(雅科卡語),說道:

你可以買克萊斯勒公司的汽車,也可以買別人的汽車——讓自己去碰運氣吧,但是……

他用手指著電視攝影機的鏡頭,以充滿信心的語氣大聲疾呼:

如果你能找到一輛更好的汽車,那就把它買下吧!

能說出這話,當然要汽車質量確實過硬,但是光這一點不行,還得靠充滿自信的語言。這種語言的感召力是相當巨大的。雅科卡事后接到許多來信,告訴他說:“我照你的話去做了。可是我到處在找,就是找不到一輛更好的車。”而且這句話在廣告界里也產生巨大影響。很多人改頭換面地模仿雅科卡的語言,在達拉斯有塊很大的廣告牌,上面寫道:“如果你能找到一瓶更好的波旁威士忌酒,那就喝掉它吧!”甚至有些寄給雅科卡本人的直郵廣告也寫道:“如果你能找到一只更好的檸檬,那就吮它的汁吧!”雅科卡對此只好置之不理,一笑了之。但這事本身說明充滿自信的語言是多么吸引人。

(選自《公共關系語言藝術》,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三)“維維豆奶身體棒” (邵建元)

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過這樣一則廣告,母親說:“維維豆奶營養好。”兒子接其話茬說:“身體棒。”

若將這句廣告詞連綴起來,就成了“維維豆奶營養好,身體棒”。“身體棒”顯然是承前省略了主語。但加入主語后卻成了“維維豆奶營養好,維維豆奶身體棒”。這成了什么話?

在語言表述中,省略是可以的,特別是在具體語境中,省略更為常見,但不管如何省略,一定要符合語言習慣。“身體棒”只能用來陳述人,不能陳述物。應在“身體棒”前加入“喝了”等詞語,這句話才說得通。

(選自《咬文嚼字》1998年第6期)

(四)“朵而”不是“朵爾” (尤敦明)

常看電視的人都熟知“朵而”膠囊這則廣告,然而如果不看畫面,就弄不清這種養顏膠囊的名稱究竟是哪兩個字,因為畫面音是ǒ’ěr(朵爾)。“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