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俄能源貿易現狀(中俄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對雙方的意義)

时间:2024-06-02 01:09:21 编辑: 来源:

的運輸業務。這兩家公司是按照1992年7月1日俄聯邦總統令決定組建的。

通過輸油干線向國內消費者提供石油并向國外出口。俄羅斯的輸油干線總長度超過4.8萬公里。隨著俄羅斯石油產量和輸油管道運量(指相當于設計能力的一般)的下降,地區性輸油管道系統的效率和作用隨之削弱。輸油干線老化形勢更加嚴重。為保證管道的可靠性,必須經常檢查管道線路部分和泵站的設備,發展管內診斷是提高這項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針。

從表8-7的數據不難看出,規模很大的俄羅斯輸油業與西歐相比是落后的。除了自然氣候條件之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很長的距離決定的。例如,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消費的燃料和動力占全國消費量的60%以上、而自產的一次能源只占46%。1994年俄羅斯運輸1噸原油和成品油的平均運輸距離為2133公里,而法國為300公里,英國為147公里,挪威110公里。

表8-7俄羅斯及西歐國家的油氣儲運

(據歐洲北美運輸統計年報紐約/日內瓦,1996)

俄羅斯統一供氣網管道總長為14.88×104公里(不包括配氣管道),其中設有5508座干線階段閥,河流穿越2000多處,在管網中設有地下儲氣庫22座,在氣田、輸氣干線和地下儲氣庫共設有壓縮機站250座,輸氣干線按不同直徑構成見表8-8。

表8-8俄羅斯不同直徑輸氣管道所占比重

(據歐洲北美運輸統計年報紐約/日內瓦,1996)

3.俄羅斯的能源地緣政治戰略

俄羅斯聯邦政府和燃料能源部提出,當前對外能源戰略的主要目標是采用外交手段使國家參與平等的國際能源合作,鞏固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中的地位,同時要在對外經濟和地緣政治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為此俄聯邦的確定的能源地緣政治戰略是:

1)把獨聯體國家放在其能源地緣政治的首要地位。俄很重視與獨聯體國家發展合作。俄對獨聯體國家的能源戰略是發展和深化一體化進程。

由于美國借助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而在中亞地區大動干戈,派軍隊留守在中亞地區,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滲透中亞和濱里海地區,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能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利益。這對俄羅斯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俄能源外交在此地區最優先的工作是參與獨聯體國家間多邊和雙邊能源合作,防止美國在該地區的進一步滲透。與此同時,必須保證新獨立國家的利益,以及在利益平衡基礎上進行最大限度的能源合作。

2)確保歐洲作為俄羅斯的傳統能源出口地。俄羅斯在此地區的主要任務是,保留對臨近的歐洲和非洲以及中亞國家的競爭力;使俄羅斯能源企業參加東歐和東南歐地區的能源產品出售、當地能源企業的股份制和私有化,保證以優惠的價格和可靠的條件將俄能源輸向西歐;建立有歐洲伙伴投資、功能齊全的基礎設施。

3)中近東既是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也是其潛在的財源。俄羅斯在該地區的主要的能源地緣政治是為俄能源公司參加有關該地區的能源項目創造條件;鞏固俄羅斯在土耳其能源市場中的地位,保留俄羅斯作為向土耳其供氣的主角等。

4)把南亞和亞太地區作為俄羅斯能源地緣政治考慮的特殊地區。俄羅斯將擴大與該地區國家的能源合作,目的是要找到理想的能源出口市場。

俄羅斯正加緊與中國進行談判,以便建立走向中國特別是東北亞市場的油氣管道。目前正在論證的管線有:

圖8-4東北亞計劃管線地理分布圖

(據胡見義,2001)

路線一:伊爾庫茨克州→滿洲里→哈爾濱→沈陽→大連→仁川

路線二:A.管輸天然氣到薩哈林島南端的南薩哈林斯克,經液化后,以LNG方式銷往日本、韓國、中國沿海等地區,其中以日本為主要消費市場,直接參與東南亞地區的LNG市場競爭。

B.薩哈林→海參崴→圖們江地區→朝鮮→韓國

路線三:伊爾庫茨克州→烏蘭巴托→北京→日照→韓國(日本)

路線四:雅庫特→黑河→大慶→沈陽

以上管線計劃見圖8-4。

俄羅斯不僅發展與中國、日本、韓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間的雙邊合作關系,還要發展多邊關系。

5)美國既是俄羅斯的競爭對手,又是難得的伙伴。俄羅斯對美國采取了既斗爭又聯合的辦法,無論在里海、中東等“熱點”地區,還是在俄羅斯國內產油區都出于自身油氣工業發展的需要和戰略上的考慮,與美國進行著“秘而不宣”的爭奪。

近幾年中俄貿易怎么樣?

中俄貿易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中俄貿易的歷史和現狀——總量分析 中俄十多年貿易呈現出總量起點低,早期年度波動大但趨勢平緩,2000年以后呈加速增長的兩階段特征

(一)階段特征 1

總量起點低:中俄貿易量起點很低

1992年,中國向俄羅斯出口23

36億美元,俄方向中方出口35

26億美元

兩國雙邊貿易加起來不超過50億美元;兩國向對方出口分別占各自當年出口的2

8%和6

9%

應該說,出口額在5%以下不會構成一國貿易政策的重要關注點

2

初期年度波動大但趨勢平緩:199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76

73億美元,增速為41

26%;但1994年兩國貿易從上年的高峰急劇下滑至50

76億美元,下降幅度達33

84%;并且在之后的6年間,除1996年貿易總額達到68

44億美元外,其余年份都在50~60億美元區間徘徊不前

3

加速增長時期:自1999年以來,中俄貿易呈現較好的增長態勢,大部分年份的增長率都高達30%以上,中俄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快于中國和俄羅斯各自的對外貿易總額增長

16年間,中俄貿易的階段發展特征如此清晰,以致幾乎所有關于中俄貿易的研究文獻都提到,但關于引發這一特征的原因則眾說紛紜

我們認為,由于在此期間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的高水平發展,所以俄羅斯國內經濟狀況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是導致這樣界限分明的階段性發展的主要原因(見表1)

- 中俄雙邊貿易開展后的第一年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采取激進改革措施,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生產滑坡,國內生產受到重挫,gdp迅速下滑,國內市場物資極度匱乏,國民生產、生活都嚴重依賴外國商品的進口

中國與俄羅斯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因而這種需求信號很快能傳遞到中國,使得這一時期中俄貿易發展相對較快

但是,這一快速發展期的背后存在若干隱患:俄羅斯建國之初國內政局不穩,外貿機制、法律體系不完善,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各種貿易形式難以進行有序的管理,所以這個階段雙方的貿易基礎是非常薄弱的,缺乏繼續發展的后勁

這一缺陷在下階段的發展中充分體現出來

隨后出現的波動和持續在低水平下徘徊,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國內經濟發展長期不景氣

從表1可以看出,在這一階段的六年中,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除1997年和1999年分別出現0

4%和3

2%的正增長以外,其他年份均為負增長

俄國內經濟發展不力,對雙邊貿易造成的影響是多重的:其一,國內經濟狀況惡化,使得國家經濟政策重心只能是首先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而對貿易環境、貿易方式的發展和推動則無暇顧及

其二,作為雙邊貿易的一方,國內經濟不景氣,使本國經濟潛力難以發揮,難于在雙邊貿易中有所作為;其三,對于貿易伙伴國來說,對方經濟狀況惡化,貿易風險加大,因而難以擴展和深入貿易

這一時期不僅是中俄貿易,而且俄羅斯的整體外貿狀況都受到了同樣的影響

1999年后,俄羅斯經濟終于走出危機,進入恢復性增長期

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除2001年、2002年的增長率分別為5%和4

3%以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6%以上的高增長

國內市場日漸活躍,對外貿商品的需求增強;同時,金融秩序好轉,支付能力增強

因而,兩國在這一時期進入貿易發展的快車道,以29

46%的年平均增長率快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行為也是對中俄貿易造成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在第一階段,俄羅斯國內因經濟危機陷入了僵局:一方面缺乏投資資金以生產商品,另一方面又因市場秩序混亂缺乏資金來源

當時俄羅斯的國內市場物資極度匱乏,商店的存貨都被民眾瘋搶而空,幣值極度不穩

中國政府為鼓勵對俄貿易實行了一系列易貨貿易優惠政策,因而促進了兩國貿易額的增長

同時,俄羅斯方面為緩解國內供給不足的壓力,完全放開外貿體制,采取自由化貿易政策,以零關稅鼓勵外國商品進口,為雙邊貿易的發展打開了便利之門

但在第二階段,俄羅斯把對外貿易的發展重心放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上,中國也把貿易重心放在與日、美、韓等國的雙邊貿易上,因此這期間雖然中俄關系正常發展,但卻沒有能有效刺激兩國貿易發展的重大舉措出臺

同時,這一時期俄羅斯為保護國內工業的盡快恢復,開始大幅度提高關稅,從而對雙邊貿易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與此相應的是從本世紀起,當中俄兩國分別與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國穩定了發展關系以后,兩國政府在“戰略伙伴關系”的政治基礎上,開始把兩國合作重心轉移到經貿領域上來

2000年兩國簽訂《中俄政府間2001—2005年貿易協定》,2001年又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些條約的簽訂大大推動了兩國經貿發展,使兩國經貿合作的內涵日漸豐富和深化,合作形式多樣化

同時,俄羅斯為加入wto,大幅度削減關稅,也為雙邊貿易發展帶來了利好消息

自此,中俄貿易在經歷十年的磨合期后,終于走出了低迷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俄貿易還停留在以政府行為為導向的階段,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

(二)貿易結構與貿易逆差 1

貿易結構

中俄貿易另一特征是貿易總額長期偏低

直到2005年,中俄貿易在經歷了37%的高增長后,其占中國外貿總額仍僅為2%,占俄羅斯外貿總額也不到6%,2006年該份額又有下滑

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貿易結構的初期特征

兩國貿易主要集中在最終產品的交換上,沒有深入到要素市場通過工程推進成為可持續向對方出口的國民經濟成分

在產品貿易發展上,兩國都運用資源比較優勢

俄羅斯向中方出口轉向能源和原材料,它們不僅比中方生產成本要低廉,而且部分產品是絕對優勢,中方沒有相應產品

可以想象,如果俄羅斯不單向中方出口原材料產品,而是將自己的能源材料工業產鏈跨境延伸,當石油管道引人中國后,像英國bp公司在美國設立加工廠那樣,催化裂化原油,并再行拉長產業鏈向美國消費者提供石油服務,從而以工程推動產業鏈跨境延伸為特征,貿易結構由產品市場深入到要素市場

在整個產業鏈序列的各個環節上與中方貿易,結果是貿易總量因結構拓展而增大,而且因具備了可持續存在的出口類國民經濟成分具有了可持續存在的潛力

中方對俄貿易也應該采取上述方式

這也是中美、中歐和中日貿易占據中國貿易大部分的結構原因

其二,拓展貿易構成不僅有產品市場貿易的瓶頸,還需要解決制度問題,正是因為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外開放起步較晚,致使兩國對外貿易制度、法規不完善,無法為雙邊貿易提供由產品市場深人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