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絲綢之路上貿易交往的特點用一個詞概括(關于五年級下冊第2篇課文《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和有關資料什么???? 急!!!!!!!!)

时间:2024-05-20 07:31:54 编辑: 来源:

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

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后,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于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

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

這條道路后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

宋代以后,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6.關于絲綢之路的詩

關于絲綢之路的詩有

1、《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2、《從軍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3、《出塞(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4、《觀獵》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譯文:角弓上的箭迎著強風射了出去,將軍在渭城狩獵。野草再枯,也躲不過獵鷹的眼睛,雪融化了,馬也奔馳得很快。轉眼間已經到了新豐市,駐馬時,已經回到細柳營。凱旋時回頭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暮云籠罩,原野上靜悄悄的。

5、《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6、《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7、《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鄉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嘆息未應閑。

譯文: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8、《塞下聽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譯文: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仿佛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9、《磧中作》唐·岑參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未知何處宿, 平沙莽莽絕人煙。

譯文: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后已見到兩次月圓。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渤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7.有關絲綢之路詩詞

【七絕·重走絲綢之路】

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七律·慢步絲綢路】

小雨泥淋釉傘輕,天宮著意雨霏晴。

尋遺塞外昭君怨,頓起凝愁憫淚傾。

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

如今落雁塵埃遠,不盡天山萬古情。

【七絕·絲綢之路】

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

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

【絲綢之路賦】

朗朗神洲,祚傳千載;漫漫絲路,澤遺百代。嘆興亡于干戟,論沉浮于竹帛。長安城月,曾閱漢唐之隆盛;戈壁灘沙,猶憶王師之偉征。四海麟龍,潛于新域;千古杰豪,會于故都。尋常巷陌,閑談五柳雅文;崔嵬樓闕,雄踞九朝明君。東海魚鹽,北胡貂駒,商賈販運于市館;南國象牙,西昆玨珠,王孫贈饋于幾案。百物豐殊,倉廩藏實以為山;萬類盈逾,賢圣結聚而為云。長安起歌,聲斷霧煙;上苑醉筆,文笑詩仙。布上國之氣象,以興南越;施大朝之隆恩,以定西厥。于是朝貢覲賀至長安者,絡絡不絕也。

敕勒張騫博望侯,中華古爍惠西歐。班超遠大攜珍寶,浩獵寒風舞緞綢。

寰球一段金飄帶, 樂舞長安紫禁開。朝野交流穿朔漠, 中西融合越烽臺。

絲綢茶葉陶瓷萃, 商賈僧人行旅偕。異域駝鈴風雨路, 漢唐氣象大胸懷。

金戈鐵驥下樓蘭,漫卷烽煙掃宇寰。白骨堆山銷鎧甲,赤光遮眼映旌幡。

羌笛一曲絲綢路,胡馬千年五彩弦。古道西風今又現,葡萄美酒話纏綿。

長安望斷絲綢路。夕照里,殘紅吐。陽關丘嶺馭馱疏,風雪祁連橫簇。蒼茫戈壁,連綿沙瀑,商賈晨昏渡。

西番自古荒涼處。與昔比,今非故。昆侖天塹已通途,西子婀娜堪賦。資源獨有,商機無數,四海人皆慕。

8.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譯文】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

【出處】《敕勒歌》——北朝·斛律金

2.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譯文】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

【出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

3.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譯文】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

【出處】《子夜吳歌·秋歌》——唐代·李白

4.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譯文】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 相望。

【出處】《從軍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齡

5.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譯文】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出處】《涼州詞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渙

6.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譯文】狂風聲里,角弓鳴響,將軍狩獵渭城郊外。

【出處】《觀獵》——唐代·王維

7.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出處】《渭城曲》——唐代·王維

8.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譯文】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

【出處】《子夜吳歌·秋歌》——唐代·李白

9.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譯文】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出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代·岑參

10.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 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出處】《涼州詞》——唐代·王翰

《絲綢之路》主要內容

絲綢之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

作用: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意義: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是連接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橋梁。通過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拓展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關于五年級下冊第2篇課文《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和有關資料什么???? 急!!!!!!!!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