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阜外心內科最好的專家十位)

时间:2024-06-01 11:57:31 编辑: 来源:

圖、腦電圖、誘發電位、眼震電圖等固定設備及相應的醫技人員。本科對腦血管病、脊髓病、周圍神經病、癲癇、錐體外系疾病、肌肉疾病、各種顱內感染、頭痛及眩暈病癥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多次因成功救治危重及疑難病例得到上級部門的嘉獎。除臨床工作外,本科醫師均分別承擔有市、區及院級的多項科研項目,其中超早期腦梗塞的溶栓治療成功率高,達到了市級先進水平。

神經專科原屬大內科的一個專業學組,收治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2000年成為一個獨立的病區,并經嚴格篩選從外院引進人才作為學科帶頭人,專科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醫療業務、科研實力、教學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得到了病人的認可,現除接診閔行及周邊地區的病人外,還接診了許多外省市、外區的病人。

專科現已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隊,有高級職稱2名,主治醫師3名,主管技師1名,主管護師2名,住院醫師3名。 腎內科成立于1985年5月,是上海西南市郊成立最早的腎臟病科室,是閔行衛生局特色醫療專科,承擔上海西南市郊,包括閔行區、奉賢區、金山區、松江區、浙江省及江蘇省臨近區縣的腎臟病醫療任務,為該地區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

目前腎內科分為門診、病房和血液透析室三個部分,年平均普通門診量4500余人次,專科門診量4000余人次,專家門診量2000余人次,尤其是專家門診實力雄厚,顧勇教授、徐元釗教授等名醫坐堂,吸引了閔行及周邊地區的廣大腎友就診,從而使得我科擁有穩定的病源。病房床位25張,年住院患者500余人次,每年腎臟穿刺人數150余例次。血液透析患者90余人,年透析次數達1萬余人次。

慢性腎臟疾病的規范診治是我科的特長之一。病房主要收治原發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腎炎,腎小管疾病,各種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紅斑狼瘡性腎炎、高血壓性腎病、糖尿病腎病、痛風性腎病等,尿路感染(包括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各種原因所致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藥物及毒物中毒。我科是閔行區率先開展B超引導下經皮腎活檢術的單位,此項檢查目前已成為常規項目。利用B超引導下經皮腎活檢明確腎臟病理類型,不僅大大提高了我科的診療水平,同時為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帶來了可能,并為形成臨床-病理-治療的模式提供了保證。

血液凈化治療是我科的另一特色。在上海西南市郊開展早、規模大、設備先進、患者多,凈化方法齊全,技術水平高,患者存活質量好。透析室擁有透析機20臺,包括德國費森尤斯4008B、德國貝朗等機型以及德國貝朗CRRT機1臺。開展的業務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濾過、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血液灌流等。目前擁有二級反滲水的水處理系統,從源頭上保證了血透患者的生活質量。透析室為病人提供精心的治療和護理,配備彩電,為病人提供舒適、溫馨的治療環境。自開展CRRT技術以來,涉及胸外科、普外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ICU等多個學科,為院內多學科之間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每年均通過上海衛生監督所監測和上海市血透專業質控,對我們的透析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予以良好的評價。腹膜透析(CAPD)是近年來開展的項目,目前擁有長期隨訪患者20余人。

腎內科在保證完成臨床醫療任務的同時,重視人才梯隊的建設和培養。目前共有工作人員26人,醫師8人,護師18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3人,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3人。包括博士后2人,碩士生1人,在讀碩士生2人。并擁有閔行區首屆科技之星1人。腎內科是我院最早成為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科室,有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2名,在培碩士生8名。同時承擔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七年制、皖南醫學院、蚌埠醫學院的臨床教學任務。 2002年內科三級分科后正式設立了消化內科。隨著學科的發展,建立起了一支較強的醫療技術隊伍和合理的人才梯隊,推動了醫教研的同步發展。

消化內科八十年代開始應用纖維內鏡診治胃腸道疾病。九十年代逐漸形成消化專業隊伍,進行消化專科的進修及內鏡技術的培養,并積極參加國內、市內各種消化學術交流活動,并把新知識、新技術應用于臨床,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的開展為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消化內科成功地搶救了很多消化系統的疑難和危重病人,如肝硬化并出血、肝昏迷、腦水腫、多臟器功能衰竭、急性重癥胰腺炎、蛋白丟失性腸病、電解質紊亂、急性腎功能衰竭、休克等及各種病因的消化道大出血等。消化內科開展了腹水回輸工作,對各種原因的頑固性腹水的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用胃腸起搏器治療了各種原因的胃腸動力功能障礙性疾病,療效良好。消化內科結合臨床開展了急診胃鏡檢查和治療,如食管靜脈曲張并出血的硬化劑、圈套治療,內鏡下取異物、放支架、息肉摘除,開展ERCP檢查和乳頭肌切開取石,放置支架等高難度的診治,在上海同級醫院處于先進水平。

科室共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科研項目“CagA基因菌株HP檢測與胃十二指腸潰瘍”獲98年閔行區科技成果二等獎。消化內科還承擔院級、區級課題2項。 心內科隸屬于大內科,1979年成立了單獨的心臟監護病房(CCU病房,擁有床位5張),1999年三級分科,使心臟病的診療專科化。至今已發展成為擁有9名專業醫師,30張床位,集科教研臨床診療為一體的綜合學科,2003年當選閔行區心血管內科特色專科。

心內科在五院獨立成科較晚,但它在內科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從上世紀50年代的郭守蔚主任、70年代的禹寶蓮主任、卜國強主任、金松元主任、80-90年代的張祖茂主任,在上海西南地區都享有很高的醫學地位,并曾聘請了全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浦壽月教授、何梅先教授作為技術顧問全面指導業務,吸引了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就診。尤其是2002年來通過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在現今科室負責人許澎,副主任伍旭升的帶領下,狠抓規范化的診療,使心內科的整體業務素質,診療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開展了多項新技術新業務,診療患者數目成倍增長,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達95%以上,現已成為上海市西南地區規模較大、設備齊全、技術力量很強的科室,已贏得了社會的好評,在上海市心血管界也享有一定的地位。

目前心內科設有CCU病房,普通病房,心導管室,無創功能檢查室,心電圖室等,擁有心臟科專業醫師9名,其中副主任醫生3人、主治醫生3人、住院醫生3人,碩士及在職碩士研究生5人、并有西門子數字化心血管造影機(DSA)、計算機化多導心電生理記錄儀(BARD)、惠普多中心心電監護系統等先進設備。年收治病人500余人次,門診5000余人次,各種手術200余臺。 血液內科是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特色專科,病房編制床位22張,擁有獨立的血液實驗室,擅長診治骨髓瘤、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易栓癥、各類貧血和發熱原因待查等常見血液系統疾病,對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診治具有一定的特色。

科室注重國內外的聯系與交流。國際上,與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原爆放射線醫科學研究所和加拿大McGill大學血液內科開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上海市內與華山醫院、瑞金醫院、中山醫院、一醫、新華醫院等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市外與武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河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廣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等有著廣泛的聯系。

現任科室主任劉立根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授課教授、上海市首批“醫苑新星”培養對象,曾赴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研修和擔任訪問教授1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強烈的學術意識。血液內科現有醫療和醫技人員17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3名、主管檢驗師2名、主管護師2名、初級人員7名,具有碩士學位4人。 面對老閔行區老年人群多于本市其他區縣同類人群的特點、住院難較為突出為背景。得到醫院各方面的重視和關注,1997年4月組建老年科、與此同時由12病區康復病床為基礎進行人才和衛生資源的重新整合。2002年承擔區科委課題《Ⅳ期非小細胞肺癌聯合化療對照研究》獲三等獎、2003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肺結核活動性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腦梗塞的臨床研究》、《老年住院患者憂慮狀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調查研究》院級課題及將進行課題鑒別和申報區級課題。多年來開展了高難度經皮肝穿刺活檢術、經皮肺活檢術、經皮心包穿刺化療術。通過努力活躍了學術氣氛、提高技術水平。建科以來診斷出疑難病數10例,如肝肺綜合征、多動脈硬化多漿膜腔積液等。省市級以上雜志發表文章11篇。隨著雙水平呼吸機的應用、慢阻肺合并呼衰的緩解率大有提高。

現有醫護人員17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名,住院醫師5人(其中碩士1人),護師8人。設定床位30張,年收治病人456人次。先后開展了4個不同學科專業門診。擁有先進的雙水平呼吸機、心肺監護儀各1臺。全科醫護實行部分區域性計算機管理。

上海哪家醫院看腦垂體瘤比較權威

“趙教授,您能不能幫忙與高鐵站警察解釋一下,我沒有冒用別人的身份證,身份證上的這個人確實是我自己啊!”今年七月,剛下手術臺的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趙曜教授,接到患者小石從福建高鐵站打來的緊急電話。細聽之下明白:患病的小石在家終于等到入院通知,滿懷希望地赴上海住院,卻在進高鐵站時因“冒用別人的身份證”被機智的人臉識別機器和負責任的警察當場給“扣”了下來!

沒人相信,眼前這個“像是被吹了氣的皮球”一樣的胖漢就是身份證上那個斯文清瘦的小伙子。到底是什么病,讓36歲的小伙子“面目全非”?原來問題出在了大腦里!歷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多學科精心治療后,而今小石已“脫胎換骨”徹底痊愈。

致命的肥胖竟是庫欣綜合征

從2016年開始,小石明顯“發福”了:本以為人過三十“壓力肥”,可無論怎樣節食和運動都沒用,他的血壓也同時失控。今年年初,普通降壓藥已完全不能控制他的血壓,還并發多種不適:視力模糊、昏昏沉沉,每天飯量翻倍感到餓、喝至少五升水才勉強過癮,小石下了決心去當地醫院就診。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醫生懷疑他的一系列癥狀是“庫欣綜合征”引起的。這種罕見病是因體內分泌過量糖皮質激素,引起電解質紊亂以及蛋白質、糖、脂肪等代謝紊亂,由此導致一系列“面目全非”的癥狀。

據悉,庫欣綜合征又叫“皮質醇增多癥”,早期表現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易被誤診,一旦不治療,幾年之內就會累及全身多個臟器及系統,造成嚴重危害: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衰;皮膚紫紋、肌萎縮、骨質疏松、骨折;免疫力降低導致各種感染;女性閉經,不孕,男性功能下降,不育;情緒不穩、精神變態、抑郁和躁狂交替、失眠、記憶力下降……可以說全身無一處正常,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四倍。聽到結果,36歲的小石和家人當時懵了。

“元兇”小如黃豆藏在垂體

經當地醫生推薦,小石慕名來到上海,就診于著名垂體瘤臨床診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金垂體”多學科融合診療中心。

內分泌科副主任葉紅英教授解釋:庫欣綜合征屬于臨床疑難雜癥,病因復雜,需通過嚴密內分泌評估、影像檢查明確病因所在,才能針對性治療。她進一步闡述,如病灶在腎上腺,通過手術切除病灶基本能夠治愈;如病灶不是腎上腺來源,需要進一步功能試驗和影像檢查,明確病灶是否來源于腦垂體。

一步步排除、確診,最終通過“金標準”雙側巖下竇靜脈取血(BIPSS)檢查,明確小石的“皮質醇增多癥”確實是由位于腦深部的垂體引起的,且病灶位于垂體的左側。

小如黃豆、重僅3克的垂體位于大腦深部最中央的鞍區,是掌管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司令部”。一旦長了分泌促皮質激素(ACTH)的腫瘤,會不斷地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分泌過多的皮質醇。來自神經外科、內分泌科、放射科等諸多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