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數字服務貿易的發展策略(數字服務貿易駛入快車道,“紅人”成為新崛起的隱形勢力)

时间:2024-06-01 02:05:46 编辑: 来源:

改革開放以來的服務業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 點。

改革之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微觀經濟主

體含義的企業和組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產單位和事業單 位,各單位之間相互封閉,不論規模大小,都自成系統。各經濟單位由于不 可能從社會方面得到服務提供,因此只好眼睛向內,自辦服務體系,形成“大 而全”或“小而全”的經濟單位格局,任何一項國家計劃的投資項目,都必 須把配套的服務設施投資考慮在內,使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于各經濟單位得不到高質量的生產和社會服務而 影響了產品的進步,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或事業單位自身背著一個“小社會” 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增加了企業的開支和管理上的負擔,難以全力 發展生產,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消費的實物化傾向和福利化傾向。

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大量的職工生活消費和服務,不是采取市場經濟的購買 形式,而是采取產品經濟的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在生活消費方面,最突出 的例子是住宅,它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職工所享受的一種福利待遇。因此, 一方面住宅投資被打入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實際上成了職工的工資收 入,抑制了房地產業的生長,此外,城市改革起步以來,企業濫發實物的現 象也十分普遍,由于政府機構職工收入偏低所導致的折價供應經濟也在某種 程度上助長了實物消費的勢頭,抑制了正常的市場渠道的發展。

還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中的隱蔽性補貼,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 都由國家包下來,在交通、郵電、保育、娛樂等方面,國家又給予廣泛的補 貼,這就大大壓縮了職工在非商品消費上面的開支。同時,大量醫療、養老 保險和部分教育服務在企業內部進行,實際上也夸大了第二產業的產值,縮 小了服務業的產值,使得服務價格低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錯誤 地認為勞務活動不是商品,不創造價值。在價格管理中一直把勞務價格稱作 “非商品收費”。我國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價格、郵電資費、醫療收費以及飲

食、服務、修理等長期統一定價、統一管理,收費標準幾十年不變,價格脫 離生產成本,也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改革以來雖然作了一定的調整,但主 要還是補償性的,許多重要的服務行業仍然無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發展。 除以上這些體制原因之外,我國傳統的農業化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新中國 成立后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相分離的二元化經濟發展策略,也是造成我國服 務業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農村勞動力不能向城市流動,只能滿足于自給自 足的生活環境,像我國這樣一個 75%的人口在農村的經濟體系中,服務業的

平均發展水平低下是十分自然的。

3.我國加快發展服務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服務產業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 展從國內轉向國際、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彌補服務產業 過去發展的不足,改善國內的產業結構,推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加速 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總體水平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

(2)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差,農業市場化率低,流通不暢,財政收支困難,

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 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適應第一和第二 產業發展的需要。服務業投入少。見效快、社會效益好,加快發展服務業, 既可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又是緩解經濟生活中 深層次矛盾和促進經濟更快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3)我國每年都將有大批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

的勞動力需要安置。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深厚的潛力:行業多、 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行業并存,能夠吸收大量的和不 同層次的各類人員,特別是可以容納大量的科技、專業人才。加快發展服務 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

(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在衣、食、住、行、

(5)服務業的全球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而且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除了服 務與商品之間的傳統區別外,服務業之間的區別也越分越細,尤其在發達國 家和地區更是如此。計算機、信息、電報電傳和電子郵遞等業務同傳統電信 服務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服務業的這種向高新技術水平發展的趨勢,既給 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形成了機遇。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是我 國既定的經濟國際化目標,在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原則下同他國實現平等 互利的服務貿易往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愿意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同 時也應享受協定所賦予的經貿權利。這顯然意味著對于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戰

略的設想,應該放在國際產業競爭的總體環境下,進行思考。

4.我國服務業應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利 用多邊貿易體制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世界各國經濟 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步入經濟現代化的重要 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由于服務貿易 成為國際經貿關系中最有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服務業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發 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積極參與世界服務貿易對于促進我國經濟 的國際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服務性產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1)市場需求有廣泛的世界 性,產業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 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往往是合而為一的,像旅游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 買粉絲服務業等服務產業的市場屬性本身就是國際化的;(2)服務性產業的國 際競爭比較優勢主要是技術、知識和管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成本, 這就是說,服務性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種知識密集型的產 業在目前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的制約少,可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同時接受。正是由于服務性產業的這兩個特殊的經濟屬性,世界上經濟發展 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把第一、第二產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卻大力 提升自己的服務性產業的經濟比重和質量水平,以期在國際產業競爭中保持 競爭優勢。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我國經濟理論界和實際經濟部門普遍

對服務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不能認識到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同經濟國 際化之間的關系,僅僅滿足于抓第一、第二產業的外向型經濟,而不能夠從 世界經濟結構和貿易結構演變的高度,透視我國服務業高質量、高水平的加 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對于提高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 戰略意義。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服務業比較落后,但某些部門在國際上也占有一定

的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和勞務輸出等部門就有相當的 優勢和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經貿實踐證明,有條件地開放我國的 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吸收國外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的機會。服務業 的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必將對我國經濟和人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具 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同時,要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和 保障,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部分有 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自參加“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 協定》的談判以來,我國根據現行的政策法規,就航運、專業服務、銀行業、 廣告、旅游、近海石油勘探等 6 個服務部門的逐步開放作出了承諾,目的是 引進外部競爭的壓力,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以便最終確 定我國的服務業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地位和份額。

中國旅游服務業國際化的態勢及對策探析 急!

1、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主導地位。

服務業的快速增長使得它的產出和就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上升,使服務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逐漸取得了主導地位。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自60年代以來,服務價格比工業價格增長快三倍,美國服務業對GNP的貢獻率從50%上升到80%,其中63%的服務屬高技能地服務。

2、服務業日益凸現出知識經濟的特點。

在發達國家,以知識創新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正在取代傳統的工業經濟,其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越來越多地體現知識經濟的特征。首先,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份額和就業份額不斷增加。近十年來,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業服務業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從15.4%上升到了17.6%;教育、衛生、社會服務及其他服務業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從8.6%上升到10.1%。其次,知識型服務業發展迅速。有關數據顯示,在OECD國家中,產出增長最多的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部門,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類。最后,服務業是新技術重要的促進者。

3、服務貿易進入高速發展期,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強,構成一國的競爭優勢。

知識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傳統服務貿易的領域和范圍,另一方面簡化了交易過程,降低了交易費用,增加了服務貿易的流量。據WTO的統計,1990年—1997年間國際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8%,高于同期世界貨物貿易的增長率。在今后20-30年間,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大約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預計21世紀30年代起,服務貿易的比重將趕上甚至超過貨物貿易的比重,服務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內容。

由于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服務逐漸成為多數產品增值的主要來源,世界市場地競爭也相應地由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諸如金融、技術、運輸、通訊、信息等生產性服務上升為服務貿易的主體,它們的發展狀況成為衡量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高的重要標志。服務貿易日益構成一國的競爭優勢。

4、國際服務貿易的方式、內容和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改變了服務貿易的方式、內容和構成。現代電信和傳遞技術使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喪失其重要性,許多生產和消費原需同時進行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分離,服務貿易的主要內容從運輸、工程建筑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和數據處理等不斷涌現的新興領域;以勞動密集為特征的傳統服務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為特征的新興服務貿易逐漸發展壯大。

5、知識信息密集型的服務業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支柱。

隨著科技革命地深化,知識逐漸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與資本、勞動力、土地并列。經濟和產業結構日趨軟化即非物質化,這突出地表現為知識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務業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以美國為例,服務業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人口,消費者開支總額中有60%以上是購買各種服務的。

二、中國服務業國際化:現狀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有了長足地發展,服務業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地增長。1989年我國的服務出口在全世界名列第27位,進口居第32位,到1999年服務出口266億美元,升至第14位,進口321億美元,列第10位。但我國服務業基礎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撐,主要表現在:

1、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服務業國際化程度低。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服務業不能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成比例發展。以當時的價格計算,服務業的增加值增長幅度很小;199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31.3%,2001也只占GDP增加值的33.6%。

中國服務業地發展不僅落后于本國經濟的其他領域,和其他國家相比也落后。2001年,服務業占G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