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對外貿易額在世界排名中居前列(18世紀中后期,中國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一位,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這句話是否正確)

时间:2024-06-01 21:17:04 编辑: 来源:

國八大菜系,包括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于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東莞百子論文公益活動是中國文化創新品牌,起源于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是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搭建的一個文化交流平臺。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州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

美食:廣東菜,簡稱粵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有“食在廣州”的美譽。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四季常青,物產豐富,山珍海味無所不有,蔬果時鮮四季不同,清人竹枝詞曰:“響螺脆不及至鮮。

“最好嘉魚二月天,冬至魚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幾登筵。”把廣東豐富多樣的烹飪資源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廣東菜,有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大類。

廣州菜集南海、番禺、東蕪、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

廣州菜取料廣泛,品種花樣繁多,令人眼花潦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貍、果子貍、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肴,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驚異。

廣州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艷,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廣州菜的第三個特點是,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 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謂五滋六味。代表品種有:龍虎斗、白的蝦、烤乳豬、香芋扣肉、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等,都是饒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

潮州菜很不錯以烹調海鮮見長,刀工技術講究,口味偏重香、濃、鮮、甜。喜用魚露、沙茶醬、梅羔醬、姜酒等調味品,甜菜較多,款式百種以上,都是粗料細作,香甜可口。

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喜擺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頭、尾甜菜,下半席上咸點心。

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系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肴的特色也有別。代表品種有:燒雁鵝、豆醬雞、護國菜、什錦烏石參、蔥姜炒蟹、干炸蝦棗等,都是潮州特色名菜,流傳嶺南地區及海內外。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所謂客家,是古代從中原遷徙南來的漢人,多是整村而遷或是整族而徙的,定居東江山區后,仍沿襲中原時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故菜肴的特色也得以保留。東江菜以惠州菜為代表,下油重,口味偏咸,醬料簡單,但主料突出。

第三名 浙江省

經濟: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2011年浙江全省生產總值達3200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9%以上。這意味著,繼廣東、江蘇、山東之后,浙江省首次跨入GDP“三萬億俱樂部”。

人均GDP位于第二位,僅次于江蘇。

教育:據“浙江省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浙江率先在全國基本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2007年初中畢業學生升高中段的比例為96.55%;到2007年擁有普通高校77所(含籌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8%。

文化:浙江文化屬于典型的\中國東南文化區\,其主體構成是吳越文化。 浙江文化燦爛,人文薈萃,科技教育發達,名勝古跡眾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譽。在歷史上,浙江涌現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燦若星河。現今,浙江省擁有國務院部屬科研和開發機構20個,省市科研機構150多個,向國內外開放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專業實驗室3個,以及一批國家行業研究中心。有浙江大學等37所高等院校。1981年建立了學位制度。1995年有12所高校擁有碩士點233個,博士點70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在校學生鞏固率分別為99.3%和99.5%。浙江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省級321處,市縣級1674

處,共有文物保護點近4萬處。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0處,是森林公園最多的省,有絲綢、茶葉、南宋官窯等博物館。紹興、杭州、寧波、衢州、金華、臨海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第四名 山東省

經濟:對中國內地經濟的貢獻有九分之一強,GDP總量位于廣東和江蘇之后,名列中國第三位。

旅游: 全省共有7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齊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39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含撤銷1處)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蒙山、曲阜三孔、青島嶗山、膠東半島海濱、青州、淄博博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曲阜、青島、聊城、鄒城、臨淄、周村 、泰安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淄博、濟寧、青州、蓬萊、滕州、濰坊、臨沂、棗莊、臨清、莒縣、煙臺、廣饒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AAAAA級景區(7個):煙臺市蓬萊閣旅游區、濟南市大明湖、曲阜市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泰安市泰山景區、煙臺市龍口南山景區、威海市劉公島景區、青島市嶗山景區

AAAA景區:臺兒莊古城、孫臏旅游城、汶上寶相寺太子靈蹤塔、水泊梁山風景區、濟南千佛山、中國寶石城、聊城姜堤樂園、青島海底世界、青島海濱風景區、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日照五蓮山風景區、日照萬平口海濱風景區、臨沂蒙山旅游區、沂水天然地下畫廊、沂水地下大峽谷、沂水彩虹谷、沂水天上王城、威海成山頭風景名勝區、赤山風景名勝區、銀灘旅游度假區、冠世榴園、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鄒城三孟旅游區、鄒城市嶧山風景區、微山湖風景區、漢諾莊園、魯南水城·棗莊老街、慶云海島金山寺、周村古商城等。

文化: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在今山東省境內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

農、醫等。其中,最為璀璨奪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后,在政治大一統的背景下,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現出鮮明的精神特質,并以自身的不斷交融、創新、升華,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后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雖然在現有的文獻中已難于找到系統、詳實的記載資料,但是,自20世紀以來,山東地區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卻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這種文明發達的史前文化,是齊魯文化成長的重要基礎。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有什么根本變化

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是全球性的課題

所謂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潮流。隨著國際貿易壁壘不斷削減,國際商品貿易高速增長,1980~1995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6%,服務貿易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3%,均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國際投資日趨活躍,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生產經營活動,其累計輸出資本已達35000億美元,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體;金融國際化加速發展,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突飛猛進,各主要國際金融市場已經形成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的交易網絡;國際互聯網迅速擴張,國際間信息流動快速便捷,信息交流意義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世界統一市場的不斷深化,因此,經濟全球化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與市場規模的擴張。這一要求推動著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全球新技術革命浪潮加速了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世界范圍內產業垂直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在追逐規模效益與分工效益的過程中,通過跨國投資活動,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資源、跨國協調其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格局,推動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的高速發展。同時,跨國性投資、生產與貿易活動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保障這種跨國經營活動的高效運行。�

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的同時,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方興未艾。隨著新技術革命與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政府均面對很多新的挑戰。�

首先,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制造業技術損耗的風險越來越大,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將傳統產業向國外轉移,為發展新經濟騰出空間,由此帶來傳統產業中就業機會的大量減少,如何將勞動力轉入新興產業,是發達國家政府面對的重大問題。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的跨國轉移帶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但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如何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要求,改善投資環境,則是發展中國家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跨國公司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將其生產布局日益細化,與以往在各個國家進行產業間分工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跨國公司可以將一個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由此帶來的變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重要組裝與出口基地,產業內貿易取代產業間貿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力。但是,對發展中國家政府而言,面對的主要問題則是,一方面要通過引進國際商務規則來改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則需要考慮如何將外來產業與本土產業結合起來,不斷將產業鏈向上游推進,使外來產業在本土生根。�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以規則為基礎的(rule-based globalization),隨著各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就不得不越來越多地接受國際規則。與傳統的封閉經濟相比,以往一些被認為是屬于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則可能部分地讓渡給了國際組織或國際規則,而且,全球化的規則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在行使其經濟主權時,如制定產業政策等,就越來越受到國際規則的制約。因此,以往一些后起國家通過產業政策的強力干預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在全球化環境下,難度越來越大,有的政策手段難以繼續使用,如何采取既能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又合乎國際規則的發展戰略與發展模式,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是一個新的挑戰。�

第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