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影響(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时间:2024-06-03 01:04:49 编辑: 来源:

域曾是茂密的森林,廣闊的草原所覆蓋。可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森林草原被破壞,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變遷。森林破壞可分四個時期:第一,西周到戰國后期,林區不斷縮小。第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由于農業的發展,已無成片的林木存在。秦漢政府為鞏固邊防,實行移民政策,設置郡縣,大力屯田,使原來的草原變為農業區。第三,唐宋時期,采伐范圍不斷擴大,農區不斷擴大,森林面積繼續縮小。第四,明清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破壞更嚴重,農業區繼續向北擴大,草原面積進一步縮小,大量牧區轉化為農業區。由于對森林、草原的破壞,引起自然環境的變遷,氣候的變化,水土流失嚴重,沙漠擴大。嚴重影響了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

②經濟重心的轉移是直接原因。唐以前,經濟發展較早而又發展得最好的是關西經濟區的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歷史上,這里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土質肥沃,土壤疏松,為發展經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戰國至唐中期,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經過東晉和南朝時的發展(北方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隋唐進一步發展,宋朝時,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江南。

③政治、軍事斗爭重心由西向東轉移是重要原因。宋以前,爭奪的重點在西北、四川,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秦漢時的匈奴,隋唐時的突厥等。宋以后,隨著金、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崛起,斗爭的重心逐漸轉移到東北、北方。

大運河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在中國歷史上,許多運河,像浙東、江南、淮南運河都是分裂時期的歷史產物,地區性運河的出現,對不同時期分裂政權的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促進了區域經濟文化的成長。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南朝在長江以南的開發;五代時的南唐、宋金對峙時期的南宋,經濟成熟和富庶都超過了北方。

第二,把分裂時期開鑿的這些運河改造為發揮全國效益的大運河的一部分,沒有統一的國家是不可能的。因此對秦始皇、隋煬帝、元世祖等,不僅應該肯定他們對中國的統一所做的貢獻,而且應該承認他們在中國運河發展上所做出的功績。大運河的開通推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沿岸城市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第三,運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大運河的開鑿是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在對自然地理環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千百萬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在水利、水運、建筑、測量等工程領域的科學成就、智慧與創造。

第四,古為今用。古代服從于帝王的巡游征戰或南糧北調的運河,在新中國誕生之后,一度成為北煤南運的動脈;如今當我們進入21世紀的時候,運河或許將為南水北調工程重新煥發出青春。歷史上的運河傳遞的絕不僅僅是物質的文明,也不單單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運河把人類社會發展的脈搏及時地傳給了與它息息相關的人民,而這一點對當今的現代社會也是有所啟迪的。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這些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②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③重視興修水利,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才使中國古代的經濟得到發展。

歷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1) 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除全國大統一的局面外,局部地區的統一局面,也能提供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如戰國時期中原各國、三國的經濟發展,江南的開發等。、

(2) 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新王朝成立之初,一些有遠見的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使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暫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趨于緩和,促進經濟的發展。

(3) 科技發展的推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促進經濟的大發展。如戰國時期鐵農具在中原地區的推廣;北方先進技術向南傳播促進了江南的開發等。

(4) 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5)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各個時期經濟發展與繁榮的基礎。

(5) 新的社會制度或者經濟制度的確立

中國古代西漢,隋唐,兩宋,元朝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1、西漢:①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隋唐:①對外貿易繁榮;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在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稱中國人為“唐人”。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派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雙方貿易往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3、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外交極為頻繁的朝代,也帶動了宋朝的經濟空前繁榮。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

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等地.元朝在各港口設市舶司,和個過通商互市.元朝和高麗,日本貿易密切.高麗的人參等土產品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我國的棉紡織技術在此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來發展日本的印刷業。

中國從兩漢、歷經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對外開放政策。

(1)表現:①政治軍事外交往來;②經濟貿易往來;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國家強盛,經濟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②海陸交通發達便利;

(3)影響: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從漢代、唐朝、兩宋、元朝、明朝、清朝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1、漢代

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2、唐朝

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藥材、書籍等。

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并從那里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3、兩宋

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征收商稅。

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

4、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藥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5、明朝

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6、清朝

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由于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擴展資料:

對外貿易的作用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