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綠色壁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4-06-02 00:44:23 编辑: 来源:

進口糧食占國內生產的11%以上,遠遠超出中國1996年提出的95%糧食自給率的判斷,有可能影響中國糧食生產總水平,這要求中國重新評估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目標。二是在當前國內糧食供需緊平衡、高價位的背景下,糧食進口將打壓國內價格,直接損害種糧農民利益,不利于國內糧食增產。三是影響政府各項支農政策效應的發揮,尤其會抵消現有糧食扶持政策的積極作用。2006年中國取消植物油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對國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的生產和加工行業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第二,農產品貿易逆差可能成為常態。過渡期三年來,大豆進口增長較快,配額農產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櫚油等進口較多,配額使用率較高(20-70%不等),今后進口仍將呈擴大趨勢。200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280.3億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48.1%),出口233.9億美元(同比增長9.2%),逆差46.4億美元(海關總署,2005)。根據中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征,我們初步判斷,今后中國農業的進口貿易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貿易將呈大進大出趨勢,貿易逆差有可能成為常態,這是今后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一個潛在因素。

第三,國際市場風險防范和管理的難度加大。隨著各個領域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風險挑戰,防范和化解的難度日益增大。國際農產品市場風險尤為復雜。如2004年4月底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急劇波動,市場風險通過跨國公司的營銷鏈條迅速傳遞到國內市場,導致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全面虧損,初步估計損失達50億元。

第四,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日趨復雜。中國將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技術性貿易壁壘、反傾銷、特殊保障條款 等將成為今后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壁壘,“輿論壁壘” 等新型壁壘也呈上升之勢。發達國家繼續對農業提供巨額補貼,國際農產品貿易被嚴重扭曲,多哈談判建立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和新秩序步履維艱。這都將在今后一個時期影響中國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第五,從戰略上看,在加入WTO背景下,中國農業所面臨的挑戰,其實并不在于農產品進口數量的可能增加,更尖銳的矛盾,主要在于農村人口尚未大規模轉移背景下,進口農產品增加后大量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這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性問題。有學者指出,如果對經濟發展只注重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往往會將農業看成是對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無足輕重的部門,因此不愿意增加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和保護,這顯然不利于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在發達國家高額補貼的農產品進口沖擊下,中國不少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就可能面臨衰落的危險。這樣,受威脅的可能并不是國內農產品的供求平衡,而是引起的相當數量的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陳錫文,2004)。

三、今后的挑戰與關鍵問題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結構的顯著變化,對農產品從主要是數量需求轉向數量、質量雙重需求;農業發展從過去主要受資源約束轉向受資源、市場雙重約束。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則把中國農業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必須面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雙重挑戰。中國農業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

而從現在起的今后若干年,中國正處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新階段,將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這既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各類矛盾凸現的挑戰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繼續發揮農業農村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僅關系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而且直接影響中國對戰略機遇的把握,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但是,中國農業目前仍然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遠沒有根本解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比較突出的有:

1.人口和食物消費需求增長的壓力與日俱增。2004年底中國人口為13億,預計到2010年達到13.45億。按照目前的糧食消費結構和需求總量測算,到2010年,糧食年需求量至少為5億噸。目前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4.7億噸,要想在今后5年內使農業恢復到5億噸的生產能力,在物質和技術條件上都存在較大的難度。如何保障13-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今后中國農業不能回避的戰略問題。

2.農業資源剛性約束矛盾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5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3%。從長期看,人口增加、耕地減少,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將始終存在。人均水資源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干旱和嚴重缺水已經成為制約西北、華北和中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瓶頸。今后農業資源緊張的矛盾對農業發展的約束將越來越突出,直接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

3.農業國際競爭力在短期內難以提高。中國農業在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和整體競爭力與主要農產品貿易國的差距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與國外大規模現代化農業難以競爭的局面,在較長時期內也不會出現逆轉。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農業投資投入不足,農村資金短缺,生產要素持續外流,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將難以在根本上改變,因此在短期內進一步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的難度較大。這也決定了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農業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

4.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矛盾開始凸現。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長期積累的城鄉二元結構中的一些深層矛盾開始顯現: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與城市的面貌反差強烈;城鄉之間各種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還沒有形成,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農民就業增收渠道難以拓寬。從根本上改變影響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未完以下網站有全文。

哪些原因誘致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產生?

“政策影響”還不是農產品貿易產生逆差的唯一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成為令中國農產品出口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

就在人們為今年以來中國實行的一系列富農政策歡呼時,中國農產品出口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中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稱,今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了逆差,逆差達到37.3億美元。報告指出,盡管中國在2004年上半年出口了價值106.2億美元的農產品,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11%,但是農產品進口量更高,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2.5%,達到創紀錄的143.5億美元。

而截止到2003年的前八年時間里,中國平均每年農產品貿易順差為43億美元。

政策影響出口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農業生產國,而且曾經是世界第二大谷類生產國(次于美國)和第三大谷類出口國。

中國農產品突然間出現的貿易赤字,不能不讓人驚訝,且很容易讓人與國內的糧食產量、糧食庫存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農產品出現貿易逆差與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低有直接關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經濟研究室孫東升博士指出。

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降到13年來的最低,同比下降約6個百分點,約為4.306億噸。同年,中國糧食庫存也處于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甚至不足當年消費量的30%,比過去30年來59.4%的平均水平低約一半。而2003年的供求缺口更是高達當年消費量的13.4%。

為此,中國政府今年初實施了一系列刺激糧食增收的措施,包括減免稅收、對農民以現金方式進行直接補貼等。同時,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方面,中國政府減少了主要農產品的出口配額。

黑龍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辦公室張經理透露,由于國家今年限制大米出口,從年初到現在他們公司還沒有出口一粒大米。而他們往年出口大米量都在20萬—30萬噸。

據了解,今年中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大米供應,采取了一方面限制出口,另一方面加大進口的嚴格措施。

業內人士透露,2004年中國大米出口預計比上年減少30萬噸(為120萬噸),而進口則達到100萬噸。而實際情況似乎比這還要槽,因為即使像黑龍江農墾局這樣當地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商,他們今年出口的大米也是“相當少”,而且只是用去年沒有用完的配額。

作為和大米一樣的大宗貿易產品小麥,在進出口貿易上,中國政府更是積極鼓勵大量進口。

2003年,中國小麥產量為8600萬噸,比2002年減少了5個百分點,比5年來的平均值低了15個百分點,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4月份,中國政府對進口小麥開始免征13%的增值稅。

中國糧食進出口總公司有關人士對媒體透露,對小麥進口采取免增值稅的辦法,僅是短時間內采取的臨時措施,適用期限要視小麥市場供求與價格波動狀況而定。

防不勝防的“綠色壁壘” 不過,“政策影響”還不是農產品貿易產生逆差的唯一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成為令中國農產品出口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

“現在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了。”浙江省農業廳對外經濟協作辦公室科長許關桐說,這主要是來自于發達國家眾多的貿易壁壘,因為這方面原因,現在浙江綠茶出口總額已較前兩年少了幾個億。

而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的消息稱,近年來中國茶葉出口遭遇嚴重“綠色壁壘”。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不斷制定的更嚴格和更廣泛之標準,正導致中國茶葉出口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去年歐盟禁止動物源性產品進口,造成浙江省蝦仁出口歐盟全面受阻。今年1至4月,我國凍雞出口量比去年減少近一半。

“很多國家在進口上都卡得很嚴,層層把關,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就弱得多。”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家夏友富認為,這最后導致該出的出不去,不該進的卻大量涌進來。

而相關政府部門在進出口“攻守”方面的態度似乎也值得推究。比如美國的雞雜碎進入到中國的有幾十萬噸,而中國到現在一噸也不能出口到美國。

“在對待目前俄羅斯實行的國別配額上,我們的有關部門也幾乎就是聽之任之。”夏說,這明擺著就是國家歧視。2003年,俄羅斯給美國50多萬噸禽肉配額,只給中國3000噸配額,這一數量還不足去年我國對俄羅斯實際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今年俄羅斯給美國70多萬噸的配額,給中國的卻只有幾萬噸。幾個國家加在一起,中國今年才得到6萬—8萬噸禽肉配額.

“出口上升通常會增加出口國的就業,進口上升則產生相反影響。”一業內人士說。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則表示,“這種貿易逆差很正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著名國際貿易專家程國強解釋,這個結果只是半年的統計數字,并不是全年的,所以現在就說今年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還為時過早。

農業部官員表示,考慮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作出的承諾,關稅稅率配額的實施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并不令人驚奇。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壁壘分析

中國農產品貿易壁壘現狀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爭端現狀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農產品出口對增加農民收入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作用顯著。農產品出口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國內產業鏈較長,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