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古代朝貢貿易持久的原因(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时间:2024-05-19 13:18:27 编辑: 来源:

通宋,此時的高麗與宋因遼、金阻隔,宋對其無法施加任何影響,但是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特意向宋朝貢。而宋認為估量其進貢物品的價值有傷大國風范,規定“國王貢物不估直回賜,以絹萬匹永為定數”無論別人進貢多少,都以絹萬匹回賜。宋末史學家馬端臨評價高麗進貢時說“高麗之臣事中朝也,蓋欲慕華風而利歲賜耳”。對宋朝大力支持朝貢貿易的行為評價時為“柔遠人以飾太平”。

朝貢圖

文史君說:

歷代王朝重視朝貢關系,投資以大量的財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他國朝貢即是政治歸順的表現,皇帝將諸國來朝視作天朝懷柔遠人的重要標志。接受周邊國家的朝貢,是君臣主從關系的象征,是華夏囊括海內、威震蠻夷的表現。至于所貢物品的多少與種類、背后經濟層面的虧損,往往是次要的。而對于周邊國家而言,朝貢往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收益。他們既可以從中原王朝手中獲得價值不菲、遠高于供物的賞賜物品,還可以同時借朝貢之名進行貿易。對于一些沒有野心的小國而言,何樂而不為呢?

朝貢體系的特點是什么?

朝貢體系的特點是:

1、文化制度上的吸引和歸依:朝貢體系所構建的東亞國際秩序長期穩定,既是中國強大實力的體現,又是周邊國家主動融入該秩序和內化吸收當時先進的文化制度的結果。

2、強調松散脆弱的“中心-外圍”權力結構模式:古代中國認為自己是“正統”,而周邊國家或地區則被稱為“蠻”、“夷”,形成一種“同統而不治”帶有明顯藩屬關系的中心-外圍權力結構模式。

3、經濟上“厚往薄來”的互利平等性:朝貢體制既是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表示政治臣屬關系的形式,又是兩國官方貿易的形式,即通過兩國朝廷之間的朝貢與回贈,交換兩國的特產和物品,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

4、帶有明顯的聯盟外交特征:朝貢國高度依賴中國, 或是抵御外來國家的侵略,或是制衡內部各派勢力,帶有鮮明的合縱連橫的聯盟外交特征。

5、朝貢國之間是外交地位的不平等性:朝貢國之間并不是整齊劃一的平等關系,中原王朝一般會依據周邊藩國的政治臣屬關系來判定其國地位高下。

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1、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2、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3、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

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明朝為什么這么重視朝貢貿易?

古代的朝貢貿易和現代的貿易是不一樣的,為什么不一樣呢?古代朝貢的表面含義就是朝拜和進貢的簡稱,是兩國或兩個政府之間的一種承認尊卑地位的禮節性外交關系。以朝貢的方式換來大國對小國的政治地位的承認,而現代貿易是雙方憑著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交易的,兩者在政治地位上就差了許多。而且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算封建王朝后期衰敗了,還是要發展朝貢貿易?這是為什么呢?明朝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們就從它說起。

買粉絲s://iknow-pic.cdn.bcebos.買粉絲/80cb39dbb6fd52664ffa3bdca018972bd507362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泱泱大國情懷在作祟:

自秦朝以來,歷代王朝統治者除了要求中國本部的地方行政機構完全服從中央的領導和安排外,處于邊緣的外部地區,只要他們以朝貢的形式表明政治上的臣屬,就會獲得宗主國的政治承認。雖然這只是名義上的統一,但是這也滿足了最高統治者的“天下共主”的虛榮心。

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我優越感,中國封建統治者大都形成了唯我獨尊的理想信念。他們也以各種手段來實現它,其中朝貢就是一個重要途徑。朝貢就是通過對外夷進貢和中朝賞賜等形式,讓蠻夷之國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熏陶,從心理上達到使蠻夷歸化、尊重中國為天朝上國的目的。比如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明成祖朱棣時,鄭和七下西洋,出訪國家遍布亞洲和非洲,中外交往盛極一時,大明國威“聲聞四海”。據《明史》記載明朝時來華朝貢的國家多達150多個,中國式“宗主國―附庸國”體系在地理范圍上達到了最大。但是,就像有人看穿隋煬帝“朝貢貿易”的本質一樣,大明所謂“萬國來朝”也都是中國皇帝“陪賠本賺吆喝”的面子工程,其實質是“假朝貢、真賠錢”。史書記載,隋煬帝免費招待“萬國賓客”,這些費用一旦皇家結不了賬,就要落在店家頭上,這簡直是皇帝拉著店家一起“賠本賺吆喝”。他死要面子讓百姓活受罪,只為換得“名義上的尊重”而毫無實際利益,結果得不償失。

買粉絲s://iknow-pic.cdn.bcebos.買粉絲/42a98226cffc1e1749918af94190f603728de9c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買粉絲s://iknow-pic.cdn.bcebos.買粉絲/faf2b2119313b07ee37f57c007d7912396dd8c3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即使到了明朝后期,國庫空虛,統治者依然為了這一名分而進行了回賜。比如《利瑪竇中國札記》里有這段記載:按照中國和西域七八個國家的舊協定,每六年允許這些國家有72名商人進入中國。這些商人詭稱是向皇帝進貢的使節前來旅行。貢禮大多是玉石、小鉆石、紫色石頭以及其他各種來源不一的寶石。這些假使節的所謂進貢是有名無實的,因為誰都沒有比皇帝對寶石付出更大的價錢了。皇帝認為不大方地付錢就接受外國人的禮物那就配不上他的威嚴。他們受到皇帝的盛待,以致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到一塊金子,遠遠超過他的費用。正是這個原因,商人為謀求這些使團中的一個位子而展開激烈競爭,并且向有權處理他們的位子的商隊隊長贈送厚禮。時候一到,所謂的使臣便以據稱是派遣他們來的各國國王的名義仿造文書,其中滿是對中國皇帝的極度奉承。中國接納外國的很多這些使節,以至給中國國庫增加了沉重的負擔。中國人知道整個事情是一個騙局,但他們不在乎欺騙。倒不如說,使節恭維皇帝的辦法就是讓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國朝貢,而事實上則是中國在向其他國家朝貢。明末衰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時,皇帝也絲毫不敢怠慢這種面向西域的“歲幣”。這是虛榮心在作祟啊。

買粉絲s://iknow-pic.cdn.bcebos.買粉絲/5366d0160924ab183610e7ff3efae6cd7a890bf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政權合法性需要快速構建:

由于元朝南征北戰,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導致很多國家滅亡,與此同時又與日本交戰失敗,斷絕了關系,東亞朝貢貿易就陷入了低潮期。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統治的基礎上建立的,雖然蒙元在中原和南方的統治,但殘余勢力在中國的北方依然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急于獲得來自外界對新王朝的承認和尊重,故而不斷派遣使臣前往海外宣揚大明威望,并要求各個鄰國前來朝貢以示對王朝的忠誠,并且與北元斷絕關系。朱元璋此舉是為了消除,大元在鄰國心目中的恐懼和權威,進而構建新王朝統治的合法性。

買粉絲s://iknow-pic.cdn.bcebos.買粉絲/4afbfbedab64034fc01cc5cea4c379310b551d2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買粉絲s://iknow-pic.cdn.bcebos.買粉絲/9f2f070828381f3035378b61a2014c086f06f0c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除了政治上的需求,明朝作為天朝上國,統治者需要向天下宣傳禮儀教化和進行經貿往來,以此來鞏固“天下共主”的統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