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和問題有哪些(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與態勢)

时间:2024-06-16 22:18:17 编辑: 来源:

我國的金融機構為企業公司客戶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風險控制、外匯理財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第三,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取消不適宜的外匯管制措施,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都要求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金融產品要進一步多樣化。這一點在有關文件中明確為要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四、作為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我國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雖然曾經有過一些挫折,但是今后必須充分重視金融產品創新工作,不可因噎廢食。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健全規則制定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采用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范金融創新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開放的初期階段,由于人才不足、技術不新、管理薄弱以及在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導致一些產品的廢止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關閉。金融業產品和其他行業產品一樣,在創新過程中也需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人才培養過程、機構成長過程、市場成熟過程以及監管發展的過程。某些條件不成熟時,可能會引發一些風險。另外,對于有問題金融機構的關閉,也暴露出我國法律體系上的一些薄弱環節,例如在破產關閉上還存在相當大的難題。

當然,不同的決策部門和不同的專家學者會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思路和發展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存在歷史彎路,因此在發展新的金融產品時,必須要先建立規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實踐中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際范圍內的經驗和教訓并不相同,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英美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以及韓日模式就存在比較大的差別,有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并加以選擇的過程。

在金融創新產品的過程中,要合理明確金融產品的定位。注意區分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面向居民個人的產品。鑒于機構投資者一般擁有機構優勢,有較強的分析判斷和抗風險能力,由此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在許可上可以更為寬松。面向居民個人的金融產品在準入方面應更為謹慎,在信息披露和監管方面應更嚴格要求。其中,針對高端客戶的金融創新產品應和普遍服務的金融創新產品應有所差別。此外,對于一些包括衍生產品在內的定價和風險控制更為復雜的面向復雜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需要在監管上加以區別對待。

五、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業務交叉性產品的不斷出現,日益要求樹立功能監管觀念,適應形勢,加強協調。

業務品種的交叉客觀上要求機構具備更加全面的服務功能。從中國當前實際情況看,監管機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事實上采取了默認的態度。應該說金融機構廣泛的網絡分支機構、所掌握的長期的特殊的客戶信息資料都為業務交叉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資源共享的要求,過去的一些根據“出生證”由誰來發放而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理念已受到沖擊。事實上,功能監管、機構準入和業務產品發展之間不需要相互設置障礙。隨著經濟發展,不論機構設立該由誰來審批,都不應阻礙有市場需求的業務創新。功能監管和業務發展之間并不必然發生矛盾。監管機構已在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協調。此外,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與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進一步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與三家監管機構之間要進一步加強協調,這一趨勢在有關立法中已有所體現。

六、外資銀行的內在優勢使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外資銀行的發展應配合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風險控制、風險管理、信貸文化、決策程序、激勵機制以及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外資銀行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產品發展方面潛力很大。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其發展現狀呈增長態勢。

2023年1-9月,我國服務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服務進出口總額48180.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7%。其中出口19720.6億元,下降8.2%;進口28460.1億元,增長22.4%;服務貿易逆差8739.4億元。

其中主要特點: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提升。1-9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20259.5億元,同比增長8.6%,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42%,較上年同期提升0.4個百分點。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11512.9億元,增長10.4%,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8746.6億元,增長6.4%。

旅行服務持續恢復。1-9月,旅行服務進出口10540億元,同比增長69%,繼續保持增長最快的服務貿易領域。其中,出口增長51.9%,進口增長70.4%。

服務貿易在中國和世界的現狀?

2014年1-9月,中國金融、文化等新興服務出口穩步增長,對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其中,金融服務增幅居首,出口增長41.9%,出口額達27.3億美元。電影音像出口增長31.4%,金額為1.2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17.4%。買粉絲出口增長8.7%,出口額達314億美元,占服務出口的比重為20%,僅次于旅游出口。一些新興服務進口也快速增長,其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廣告宣傳、通信服務進口增長顯著,增幅分別為46.4%、37.1%、27%和22.4%。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提高了中國服務貿易附加值,促進了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統服務貿易發展勢頭遠遠遜色于新興服務貿易。2014年1-9月,三大傳統服務(旅游、運輸服務和建筑服務)出口合計僅增長4.5%,占比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游出口總額仍居各類服務之首,但同比僅增長6.8%,在中國服務出口總額中的占比下降至24.1%。運輸服務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占比降至17.6%。建筑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8.8%,占比為5.7%。

4、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迅速

2014年1-9月,中國服務外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1-9月,中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733.9億美元和54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32%。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481.6億美元和37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27.6%;在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252.3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4%和42.6%。信息技術外包(ITO)仍占主導地位,知識產權研究、分析學和數據挖掘、醫藥和生物技術研發和測試等知識流程外包業務增長迅速。

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是購買中國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2014年1-9月中國承接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85.5億美元、53.6億美元、51.9億美元和38.6億美元,合計為229.6美元,占執行總額的62%。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國內服務貿易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服務貿易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今后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服務業發展規劃(2011-2015)》、《服務貿易“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系統、全面、開放和科學的規劃體系逐步形成。

服務貿易促進平臺影響日益增強。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國際影響不斷增強,對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大連軟交會、深圳文博會、中國(香港)服洽會、中韓技術展等一批國際服務貿易展會運轉良好,為促進中外企業開展服務貿易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高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以來,先后出臺了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涉及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一年多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貿易方面示范效應顯著。

2、服務貿易支持政策體系得到加強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創新支持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對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較好促進作用。中國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出臺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服務貿易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為服務貿易企業提供更好服務。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引導外資企業來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各類功能性總部和分支機構、研發中心、營運基地等。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開放擴大,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望大幅提升,將為服務貿易發展創造新的重大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貿易發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國政府出臺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體系,全面支持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擴大出口規模,提升質量,推動文化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國民旅游休閑綱要》頒布實施,將促進中國旅游產品供給日趨豐富、完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產品創新力度加大,中國入境旅游人數、過境旅游人數和入境旅游外匯收入也將保持較快增長。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復雜多變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仍處于低速復蘇階段,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動力依然不足。據世貿組織統計,2014年前8個月,美國服務進口僅增長3.8%。在國際市場需求較弱的情況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加快結構調整和開放步伐,放寬服務業外資持股比例,甚至出售大型國有公司股份,服務業出口潛力快速提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出現加劇趨勢。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多邊服務貿易談判僵持不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啟動了《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諸邊談判,力求制定更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規則,推動全球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蓬勃發展,服務業開放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各國談判和擴大市場準入的對象從傳統的商貿、旅游、運輸擴展到新興的信息、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