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企業海外利益保護現狀(維護我國海外利益安全首先是維護海外中國公民機構和企業的合法權)

时间:2024-06-01 12:02:55 编辑: 来源:

機構之間良好協作、高效運轉的機制。這方面應加強通報買粉絲網站建設,建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企業提供信息買粉絲服務。

(2)積極推行ISO、IEC等一系列國際標準的認證,擴大生產企業認證覆蓋面,加強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實行相互認證,避免重復認證以節約經費。同時還應積極主動參加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使國際標準能充分反映我國的利益,力爭把具有中國特色產品納入國際標準,以擴大我國的影響。

(3)利用WTO/TBT協議和《衛生與植物衛生檢疫協議》(WTO/SPS協議)的有利條款,為我國出口創造條件。在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等諸方面制訂強制性標準,制定和實施對國外相關技術產品有一定針對性、抑制性和限制性的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檢驗制度,構筑我國的綠色壁壘,把未達技術標準的產品拒于國門之外。

(二)結合本國實際,完善產業保護制度,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

產業保護制度和產業政策是一國貿易保護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該國貿易保護的成效。

1.完善國內產業保護制度

(1)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以“例外條款”為主的實體性規定,合理合法地加強國內產業保護。WTO規則中有許多“例外條款”可為我國所用,如“保障條款”、“國際收支平衡例外”、“幼稚工業保護例外”、“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例外”等。一些安全例外和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等規定也可為我國所用,如發展中國家給予發達國家的關稅減讓程度可以低于發達國家所提供的減讓水平,允許發展中國家政府提供一定的出口補貼等。

(2)利用政策制定程序、爭端解決程序,為國內產業發展爭取時間。某些政策制定之后,在與持反對意見的成員方進行磋商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保護國內產業的過程。在最終修改現行政策之前,國內產業可以從現行產業政策、行業標準等規范中得到保護。爭端解決程序更為國內產業保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產生爭議到雙邊磋商,到正式提起爭端解決程序,再到爭端解決機構做出裁定、被訴方實施需要幾年的時間,可以利用其以爭取國內產業的發展空間,這是完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而其他WTO成員已經充分利用了這一制度,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3)建立和完善產業協會、商會制度,發揮其保護國內產業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救濟制度中提起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保障措施調查申訴的主要是產業協會及商會。而在制定行業標準、產品標準、行業準入標準等方面,產業協會、商會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家應盡快在法律制度上、體制上確立產業協會、商會的作用,賦予其一定的權利和職責,這是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國內產業保護的關鍵。

2.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

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提高產業競爭力,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從根本上鞏固我國貿易保護體系的關鍵。筆者認為,實施積極產業政策的關鍵在于努力尋找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的結合點,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功能,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根據國家貿易理論,一國貿易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國產業結構決定的,出口競爭力高低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一國的產業結構。因而,結合我國要素稟賦狀況、產業技術水平及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動態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我國應繼續發揮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進口替代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但也應防止因片面強調勞動力要素而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中。現階段我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鍵應是:利用新技術、知識、信息、制度諸要素對傳統要素進行改造,實現動靜態比較優勢的有機結合;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充分利用加工貿易、國際投資所帶來的各種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積累資本,加強自主創新,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參與世界分工協作;優先選擇、重點發展在國際上已擁有較強競爭力的運輸及機械設備、機電制造等勞動力資本密集型產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升級。

二是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加工貿易中對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降低大量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提高對外貿易效率的同時,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產業的競爭力,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創造機會。

(三)實施區域一體化與國際合作,向外延伸我國貿易保護網

由于區域一體化符合WTO規則,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構建超國家的貿易壁壘,提高集體談判能力,使我國的貿易保護網向外延伸。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點應是:

1.構造“中國統一市場”

中國目前應努力尋求與臺灣建立類似CEPA的關系,在“一國兩制”原則下,建立兩岸四地的經濟合作機制,實現中國經濟一體化。目前祖國大陸已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值此契機,如果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議能夠得到積極響應并付諸行動,必將促進兩岸經貿關系步入更深、更廣的領域,促進和保護雙向投資,構造“中國統一市場”,提高貿易保護的維度與深度。

2.以10+3平臺強化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首先,我國應根據區域內的產業發展現狀和區域產業合理布局原則,加強中國與東盟在第一、二產業的協作,在更大范圍優化雙方之間的生產要素及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產業與經濟融合,提高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性國際競爭能力。其次,應加強與東盟國家在經濟安全與風險防范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共同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同時加強對自身產業、貿易與金融結構的監控、調整與優化,提高抗外部沖擊能力。再次,應加強與東盟各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貿易區建設中發揮大國優勢,增強中國在政治及貿易談判方面的影響力。

3.在APEC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方面應堅決主張APEC實行開放的地區主義。區域集團在產生貿易創造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貿易轉移效應。而區域集團的排外主義越強,貿易轉移效應越明顯,越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APEC堅持開放的地區主義可以使貿易轉移效應減到最小,是亞太地區實現一體化目標和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樣也能給我國帶來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主張并堅持APEC實行自主自愿的原則,讓各成員方根據自己經濟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自主決定本國的開放程度。這既是使發展中國家不必受制于發達國家操縱的游戲規則,也是促進亞太地區繁榮和穩定的根本保證,也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從參與APEC組織中獲得更大利益。

參考文獻:

[1]陳飛翔.論適度保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5(3):35.

[2]海聞,林德特P,王新奎.國際貿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6-58.

[3]李俊,楊小川,李萍.WTO與國際貿易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67.

[4]呂博.建立我國的貿易保護體系[J/OL].買粉絲://買粉絲.oil買粉絲.買粉絲/xxzx/xl.jsp.

維護我國海外利益安全首先是維護海外中國公民機構和企業的合法權

是正確的

維護我國海外利益安全是每個公民應該做的,其中首先是維護海外中國公民機構和企業的合法權是正確的

海外利益安全是新時期我國發展和安全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利益的延伸,即在國土之外的國家利益

我國出口型企業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漢斯教授在1995年曾經這樣預言:“15年前,各公司在價格上競爭,今天在質量上競爭,明天將在品牌上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在商品出口領域的現實狀況印證了漢斯教授這一預言。品牌現在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語言進入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作用也日益突出。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開放程度和市場化進程的日益深化,競爭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體環境,競爭力業已成為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基礎和前提。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已完全從國內競爭轉向國際乃至全球競爭,所有中國企業都將面對國際企業競爭國內化、國內企業競爭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把我國企業推入品牌競爭力時代。

一、中國企業出口發展現狀及其品牌競爭力比較分析

1.中國企業商品出口發展歷程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企業所生產商品的出口額呈現出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下圖顯示了我國1978—2004年商品出口額的變化曲線。

出口額(億美元)

2.中國企業商品出口現狀

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公布,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世界排名均為第三,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1 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出口5 934億美元,增長35.4%,占2004年世界貨物貿易總規模185 818億美元的6.5%。如此令人心動的阿拉伯數字在2005年再次增大,2005年上半年中國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2.7%,貿易順差達到396.5億美元,一舉突破了2004年全年水平。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美國人一天24小時,從起床的鬧鈴、上班的公交包、吃飯的桌椅、旅游的休閑鞋、孩子的玩具到睡覺的拖鞋睡衣,“Made in CHINA”的標簽隨處可見。可見“中國制造”在大躍進式地挺進海外過程中,也風風火火地將自己的國家送上了貿易大國的顯眼位置,由此也將自身塑造成制造業大國的生猛形象。

3.貿易繁華背后的危機:“制造大國”并不等于“制造強國”

從改革開放初到2004年9月,有大約50多萬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制造產品,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加工組裝的產品是以滿足國外訂單的出口為主,因此不是中國本土企業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中國逐步變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或者說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進出口基地。盡管2004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6位,國際貿易額居世界第3位,制造業總量居世界第4位,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可是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卻僅排名第44位。而在世界名牌之林,中國的進步也緩慢得驚人:2005年8月,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2005年度 “全球品牌100強”榜單中,中國品牌仍無一上榜。由于沒有名牌,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工業格局分工中處于第三級(美國壟斷標準和規則、日本壟斷技術、中國從事加工)。同樣的材料消耗,最后生產出來的價值量,中國只有發達國家的1/4~1/6。由于沒有名牌,一船服裝才能換回人家一箱CPU,億萬條褲子只能換人家一架飛機的例子在報端上屢見不鮮。中國從鋼鐵、石化、汽車到紡織業、日用消費品等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品牌危機。難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如是說:“我們只知道中國的產品,卻不認識中國的公司。”

可見,雖然我國出口額巨大,已經成為無可非議的制造業大國,但是由于我國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之可憐,品牌競爭力和國外知名品牌差距甚遠,是無可爭議的品牌弱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中國制造”在經歷磨難與拷問中走到了需要重新調焦和發力的關口。

二、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弱勢分析

1.企業品牌觀念認知滯后,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品牌觀念傳入中國較晚,大多數企業在較長時期實行產品經濟模式,在企業經營中仍遵循傳統的守舊觀念——產品觀念,在舊觀念下,企業的重點是產品,采用組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