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東盟進出口貿易結構分析(中國與東盟貿易的主要范圍以及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的相關數據~急需~各位救命~答的好我再加分。)

时间:2024-06-01 13:30:43 编辑: 来源:

總值的7%?10%,如果在這些領域協調一致,那么這些成本將減少25%,也即將增加相當于貿易總值1.75%-2.50%的收益,以2003年的數據計算,中東自貿區建立后通關程序的協調簡化將使中國至少增加13.7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標準和認證的差別也阻礙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美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1998年的研究指出,與標準和認證相關的技術條例造成的出口損失占總出口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東自貿區的建立能夠使標準和認證統一,以2003年數據計算,則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因此增加11.60億美元。因此,降低非關稅壁壘也將使中國對東盟的出口規模擴大。

(2)通過規模效應提高出口競爭力

據相關資料,到2010年中東自貿區GDP將達到3萬億美元左右,區內人口約20億,這將為中國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通過市場擴大引致的規模效應,能夠促使中國出口企業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出口競爭力。

(3)通過互補性貿易優化貿易結構

通過與東盟互補商品貿易的發展,將促進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中國與東盟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具體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鐘表手表、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因此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將會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從而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

(4)降低出口市場波動,實現多元化戰略

東盟已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且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其他主要貿易伙伴。自貿區的啟動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貿易上的聯系,從而降低我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性,減少其市場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出口風險,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現。 (待續)

2、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積極開展經濟合作,雙邊投資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今年6月底,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累計34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不包括香港和澳門,中國企業在東盟10國協議投資額近10億美元。

(1)促進對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但中-東自貿區所帶來的投資刺激效應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自貿區建成后,將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到中國投資生產就可以方便地進入東盟市場,而且中國投資的軟硬環境要比大部分東盟國家好,投資中國要比投資東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國在吸引外資的競爭中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2)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東盟投資,規避貿易壁壘

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雖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長,但仍然落后于東盟對中國的投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中-東自貿區的啟動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一個更加便利廣闊的區域性市場,而且中國企業赴東盟投資達到一定比例,還可以享受到區內的關稅優惠政策,并規避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設置的部分貿易壁壘如“非市場經濟地位”等所帶來的出口風險,這些都將促進中國對東盟的投資。

3、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西南省區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東盟國家是這些省區的主要出口市場,其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互補性更強,通過與東盟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為其在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創造條件,從而有力地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廣西和云南與東盟國家毗鄰,歷史上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擁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今后它們將從國內的地理邊緣變成自貿區在物流、商務、投資等方面的中心,從而發揮獨特作用,帶動經濟的發展。

4、中-東自貿區將提升中國整體經濟實力

中-東自貿區將從以下方面提升中國整體的經濟實力。

首先,中-東自貿區啟動后,將通過外貿和投資的增長以及內需的擴大所導致的乘數效應,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根據東盟專家“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模型的測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中國GDP將增加0.3%,達35億美元。

其次,中-東自貿區啟動后,通過關稅的降低,可以增進國內競爭,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并且通過東盟市場化所產生的示范效應,從而促進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

最后,通過啟動中-東自貿區,可以在東亞地區可以構建新的有利于我國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并加強中國與東亞地區經濟的互動增長關系,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

5、中-東自貿區將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與東盟將政治安全也作為自貿區協議的重要內容納入,通過啟動自貿區,與東盟國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能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區域政治環境,提高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使我國在世界經貿、政治和安全事務中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從而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二)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自貿區啟動后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于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后,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后,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系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東盟什么資源最豐富?可以合作進口的。

中國和東盟是世界上竹藤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和地區,世界上70%以上的竹種和竹林面積、80%以上的棕櫚藤集中分布在這里。同時,中國和東盟也是世界上竹藤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其出口之和占到世界竹藤產品出口總額的40%。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竹藤出口國家,無疑,東盟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因此,對于中國和東盟的竹藤產業貿易結構進行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東盟-中國竹藤原材料貿易比較

亞洲是世界上竹藤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中國具有竹資源出口優勢,但在藤資源方面,東盟是最重要的出口地區。國際竹藤產業的發展趨勢是,各國正逐漸減少竹藤原材料的出口數量,轉而通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擴大竹藤制品出口。

中國和東盟具有豐富的竹種資源和巨大的竹林面積。無論竹種還是竹林面積都占了全世界的絕大部分。中國和東盟可以稱為“竹子之鄉”或“竹類文明之地”。竹種約有4/5為叢生竹,而散生竹種僅占1/5。其中稈形高大通直,材質優良或筍味鮮美可食的竹種數量上100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相比東盟,中國的竹材出口更占絕對優勢(圖1)。中國在1991年之前的竹材凈出口額還不到30萬美元,1992年凈出口跳躍式增長到2084萬美元,1995年達到峰值3321萬美元之后逐漸回落,但也維持在1900萬美元左右。與此相比,東盟的竹材凈出口一直不超過400萬美元,最高年份為2002年,為379萬美元。在個別年份,如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的1998年,其凈出口額甚至為負數(凈進口12.7萬美元)。主要原因是,東盟的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均為竹材凈進口國家,印度尼西亞、越南和緬甸雖為凈出口國家,但出口數量不多。

原藤是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林產品,原藤中分布最為廣泛、應用最廣泛的屬棕櫚藤。棕櫚藤是主要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地區的主要藤資源,東盟國家是其密集分布區域。據估計,全球棕櫚藤的分布大約為3500萬hm2,而東盟國家的分布為2570萬hm2,占全球分布的約80%。毫無疑問,東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藤材出口地區(圖2)。其中,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兩個藤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其天然藤林面積、人工藤林面積、資源總量以及產量位居世界前兩位。其次是菲律賓、老撾。然而,為了保護自身的商業利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盟各國相繼限制本國的原藤及半成品出口,其藤原材料出口額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1996年東盟藤材出口達到最高值(約9087萬美元),從那之后,東盟的藤材出口一路下調,2000年為4909萬美元,2005年4437萬美元。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國內沒有藤資源,但是,該國在2002年之前的原藤出口額一直居東盟國家首位,主要原因是該國貿易、運輸發達,通過轉口貿易的形式進行原藤出口。新加坡在1990年原藤出口額占東盟國家的71.99%,1995年為46.36%,2002年為37.12%。之后,印度尼西亞的原藤出口額超過新加坡,達到1360萬美元。

相反,中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藤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到1995年,中國進口額超過新加坡,成為最大的藤進口國。2005年中國進口額達到3637萬美元,占整個東南亞地區的80%以上。同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進口額則明顯下降。由此可見,中國在原藤供應方面存在著安全隱患。 二、東盟-中國竹藤產品貿易結構比較

竹藤產品可以劃分為三類:食用竹筍、竹藤原材料和竹藤制品。食用竹筍主要包括鮮或冷藏的竹筍、鹽水竹筍、筍干絲;竹藤原材料主要包括竹材、藤材和其他編織用植物;竹藤制品主要包括藤制的席子、席料及簾子,藤編成的緶條及類似產品,藤制籃筐及其他編織品,竹制的籃筐及其他編織品,藤、柳條、竹及類似材料制的坐具,藤、柳條、竹及類似材料制的家具。在這三類竹藤產品中,竹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