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二季度外貿數據(2009年我國第三季度(7,8,9月)進出口貿易狀況,呈現出什么特點。大神們幫幫忙)

时间:2024-06-06 18:07:38 编辑: 来源:

,按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計算,則需要生產糧食5400億公斤,比“九五”期間的最高產量還高出400億公斤。

專欄25 中國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煤炭等低質能源生產大量過剩,許多煤礦城市已進入衰退期,但是那時開發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經濟成本,如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油、氣、熱力等潔凈、高效、優質能源嚴重不足,且需求量將大幅度增長,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0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指出,我國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后,首次降至4840萬噸。公報說,2003年初,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另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的數據,中國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種,能保證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

(三)環境: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成為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劇;上游流失,下游淤積;災害加重,惡性循環。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達到367萬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約占國土面積的38%,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不斷擴大,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相當于14個廣東省的面積,并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面積。

專欄26 環保總局曝光全國十大污染城市

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的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1/3,并且每年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長期以來,受人口增長、氣候干旱和鼠蟲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超載過牧的濫墾亂挖,使江河水系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的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加劇,有些地方已無草可用,無牧可放。

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重大舉措

數據顯示,以往工業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有兩個顯著的共同特征:第一是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費為例,1995年美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重的4.9%,商業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總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費量為7.9噸石油當量,相當于世界人均是平的5.36倍;第二是環境的高污染排放。1995年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24%,人均排放量為20.8噸,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產國,每年生產2.75億噸有毒垃圾。第三是對生活水平的高消費。目前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擁有1.9輛汽車,1992年美國人均食品消費支出高達4273美元,人均糧食消費量達到1000公斤,食物消費是一種過度食物消費類型。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費構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傳統的西方工業化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趕超發達國家,中國只能是愈追趕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愈大。中國必須改變傳統的“資本高投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建立一個低度消耗資源的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以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率和人口承載力。

2004年以來,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全面推進節約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以及資源的綜合利用,用3年左右時間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是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緩解資源瓶頸制約,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在此背景下,地方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十一五”規劃中以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為契機,破解地區發展難題。

三、未來“十一五”期間所面臨的有利條件

展望未來幾年的發展情況,在應對諸多挑戰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極其難得的生態環境建設、補償生態赤字的歷史性機遇,各地在“十一五”計劃編制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

(一)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大規模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幅度壓縮高能耗、多污染傳統產業的有利時機。

當前不僅社會總需求不足,而且經濟傳統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這主要表現為:傳統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產品占世界總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國水泥產量已占世界總量的33.9%,相當于美國水泥產量的5.4倍,煤產量占世界總量的28.8%,鋼產量占15.5%,已出現大量過剩。而從近幾年來看,能源消費量出現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萬噸標準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萬噸,減少12.2%,其中煤炭減少21.1%;二是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原煤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由75.3%下降為68.2%。而高附加價值、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相當多的企業技術落后,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份額日益萎縮、長期虧損嚴重,又不能退出生產領域,而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大量缺乏資金、缺乏人才,又不能進入壟斷性行業,受到多種發展的人為限制;大量非熟練或低技能的勞動力日益過剩,需要下崗分流,同時又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熟練的勞動者。因而必須對國民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大力調整傳統產業,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大量工業污染的根本性舉措之一。

專欄27 中國能源消耗浪費嚴重 節能壓力加大

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字,“十五”初期全國大于25度陡坡耕地9100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長江、黃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邊,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僅貴州、四川、重慶就有6億噸泥沙流入長江,陜西省陜北丘陵溝壑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達8億噸,加劇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災隱患。過去迫于糧食自給壓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可以借助農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規模實現“一退三還”,即退耕還林還草還湖。2000年新開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還林(草)河生態建設及種苗工程,計劃退耕515萬畝,人工種林種草648萬畝。

(二)全球化是中國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歷史性機遇。

(三)技術力量在不斷增強,技術進步加速將導致我國物耗和能耗強度持續下降。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技術迅速向全世界擴張的時代,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中國可以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正如直接采用數字無繩電話系統,跳過傳統的有線插入系統,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跳過污染密集型技術,從一開始就可以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術,沒有必要重走美國和其它工業化國家的老路。

在過去50年中國的能源與污染強度(指單位產值能耗和排污量)經歷了迅速增長階段,之后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動與技術進步的作用。由于技術進步的的影響,我國農業化肥、農藥和礦產品的消耗強度在下降,并且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不斷上升,單位產值能耗在下降,單位GDP污染排放強度在下降。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達到最高峰之后,二十多年來持續減少,1998年的消耗強度僅相當于1977年的1/3,已經低于1953年工業化初期的水平。但是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低收入國家,以1995年單位能源產出GDP來衡量,中國的能源效率僅相當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國的1/4,日本的1/9,這說明,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今后國家將繼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藝、設備落后的過剩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將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能源密集程度較低的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今后我國單位能源強度將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總污染排放增長率將進一步減緩,逐漸擺脫傳統的能源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結構,有可能尋求一條“清潔生產”的發展途徑。

上半年外貿數據亮眼的原因是什么?

在7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稱,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同比增長7.9%。其中,出口7.51萬億元,增長4.9%;進口6.61萬億元,增長11.5%。

實現數量上的較快增長之余,我國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也在“半年報”中有所體現。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2.2%,占進出口總額的59%,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出口增長7%,占出口總額的58.6%。

3月以來,中美經貿摩擦的陰云始終高掛,美國不斷反復,但即便如此不少專家仍然認為這對我國上半年貿易情況的影響有限。

“我國上半年出口仍保持了較快增長,超過去年同期水平。”渣打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師申嵐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全球復蘇的動能依然存在,幾大經濟體的PMI增速都處于較高水平,這表明全球總需求仍較為穩固;另一方面,不排除部分出口提前至7月加征關稅之前的操作,和人民幣的走弱對出口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數據也展現了我國上半年進口同樣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相抵,順差9013億元,比上年同期收窄26.7%。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貿易順差的縮小,既有中國主動降低關稅、擴大進口的努力,也有外部因素制約出口的影響。

申嵐認為,未來我國在外貿方面會采取進一步措施提高質量、增加效益,進一步拓寬市場的多元化、提高外貿便利化程度,以盡量保持外貿的健康增長。

白明強調,當前中國對外貿易已經進入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新階段,在穩定貿易規模的同時,更要抓緊結構調整優化。正如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部門《關于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意見》,從優化進口結構促進生產消費升級、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積極發揮多渠道促進作用、改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條件四個方面,提出了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政策舉措。

“進口政策的因素,這些年為了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不斷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大了進口,也促進了整個市場銷售的活躍和供給。”毛盛勇說。

此前,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表示,上半年外貿進出口較快增長為全年外貿穩中向好運行奠定了基礎,隨著國內市場向世界進一步開放共享,對外貿易將實現更加平衡發展。

2009年我國第三季度(7,8,9月)進出口貿易狀況,呈現出什么特點。大神們幫幫忙

7月我國出口重新站到了1000億美元的高位,進出口總額站到了2000億美元的高位

已是自3月以來連續反彈的第5個月

2009年7月,我國對外貿易出口重新站到了1000億美元的高位,進出口總額站到了2000億美元的高位

當月進出口總額2002

1億美元,同比下降22

7%;其中出口1054

2億美元,同比下降23%,;進口947

9億美元,同比下降14

9%;但環比皆繼續增長,已實現自今年3月以來連續反彈達5個月,回升態勢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