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現狀(國內外與中西廣告文化差異相關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么?)

时间:2024-06-06 00:13:56 编辑: 来源:

外華人華僑社會基本上實現了以“落地生根”取代“落葉歸根”的歷史性的觀念轉折,自然地融入當地社會。華人社區人口土著化,華人與異族通婚率迅速提高,比如,1979年美國華人男性異族通婚率為4%,女性為56%。

東南亞華人數量最多,華人學校也最多,種類、形式、層次都很齊全。但由于二戰后基本上就沒有新的中國移民到東南亞定居,所以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比例不斷增大,華人社會逐漸實現當地化。在東南亞,泰國的華人同化程度最高。菲律賓的華菲混血兒也是華人與當地民族自然融合的結果。土生華人的價值觀念與老一代華人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對于華文教育的熱情明顯降低,要求盡快融入當地社會的呼聲日益強烈,特別是具有西方意識并進入當地主流社會的華裔知名人士更是如此。菲律賓學者的研究表明,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菲律賓出生的第三代華人,無論是在其外表還是在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上較之第二代華人都更加菲律賓化,他們同中國、中華文化和第一代華人的關系更加疏遠,他們傾向于完全同化于菲律賓社會。而且,東南亞的華人似乎更愿意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據統計,菲律賓有78%的華人信仰基督教,其中有86%的華裔青年學生信仰基督教。[5]

在日本,雖然從祭祀活動中還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傳承,但就祭祀活動的整體來看,目前呈現出簡略化、表演化的傾向,而且,年輕一代華人華僑對這種祭祀活動的關心日趨淡漠。

歐美等國家的華人子弟,基本上都是進入當地正規的學校學習,接受當地的教育體制,認同當地的文化。所以,除了老一代的華人華僑和近年來的華人新移民之外,在當地土生土長的華人,西化的程度也越高。華裔青少年最多不過是帶著一點親切感和好奇心,到業余華文學校學點華文。

在非洲,情況也是一樣。隨著非洲國家、地區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西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強,年輕一代華人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基督教,因而非洲許多中年華人和絕大多數年輕華人都信仰西方宗教。特別是隨著老一代華人的陸續過世,華人基督教徒的比例將有增無減。

(三)正確看待華人的文化認同及其心態

周恩來總理在五十年代談到華僑問題時,曾經打過一個生動貼切的比喻,他說,定居在海外的華人是中國嫁出去的女兒,中國是他們的娘家。也就是說,既然已經嫁出去做了人家的媳婦,就應該效忠婆家,否則就不是個好媳婦;但嫁出去的女兒牽掛娘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娘家一些幫助,也是人之常情。但進一步講,對于他們的子女,也就是華裔來說,中國就成為他們外婆的家,血緣上盡管仍然有親密的割不斷的關系,從感情上說,當然沒有父母的強烈,更何況多數華裔連“外婆”的面都沒有見過。所以,年輕一代華裔與祖籍國文化上的隔膜、感情上的淡漠是十分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一,沒有傳統就沒有根,但沒有調適和應變能力,就不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移民要想在新居住地生存下去,并獲得較好、較快的發展,就必須調整自己,適應當地社會,即“入鄉隨俗”。早期的“唐城”、“唐人街”等華人生活區,給初來乍到的移民提供了生活上的方便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對海外華人具有極大的凝聚力。但它客觀上將華人限制、封閉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利于開拓性的發展和聯絡主流社會人群。有些海外華人由于某些政治或文化上的緣故而全心全意地關注中國歷史文化,他們除了對直接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本地事務感興趣,對所居住國家的本土歷史文化漠不關心。這都嚴重制約著他們在當地的進一步發展。走出華人自己狹隘、封閉的圈子,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提升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這對于華人華僑以及他們的所住國和祖籍國都是有好處的。在現代信息社會,這一點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第二,融入主流社會,并不意味著一切都主流社會化,完全放棄中華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精粹。文化是民族的根。對居住國的認同感,樹立國家意識,與保存文化根源、發揚傳統文化是沒有沖突的。事實上,華人在政治認同轉向住在國之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種族與文化認同,特別是在華人數量較多、較集中的國家和地區,現代華族作為一個共同體將長期存在下去,具體的發展情況則依其居住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種族等大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不同。進一步說,文化的生命在于兼容,在于更新,傳統不發展,也會失去繼續存在的依據。所以,在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融入異族的、現代的文化,使之在吸納新成分的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更新。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使得海外華人在文化價值體系上必然是不一樣的。

第三, 海外華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分支,是住在國的少數民族。這一點對于正確處理中華民族和海外華族的相互關系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分支,經過長時間的調適、繼承、融匯、鍛煉、凝結,經過長時期的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相互適應的過程,海外華族具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方向,不必也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在海外的翻版。

對此,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過于緊張、憂慮。一方面,我們可以積極主動地做工作,尋求溝通和理解,比如通過華人社團或新移民來辦華人學校、培訓班,傳播中華文化;或多給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加強情感交流等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必然會對海外華僑、華人,包括年輕一代華裔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對祖籍國的關注不會是太遙遠的事情。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為世界所矚目,華語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舞臺上的主要語言之一,一股“華語熱”正在悄然掀起,海外華文教育的處境也隨之大為改善。

對于新移民,也就是所謂的“人才外流”問題,我們也應該持這樣的態度。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使國際遷移成為大潮流,人才外流是當今國際移民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居國外的華人學者實際上是我國的人才儲備。一者,在適當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有些人是會返回祖國建功立業的。我們應當做好引導工作。人才的成長、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需要穩定、優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國經濟的騰飛將使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個人發展的機會也會相應地增多,寬舒穩定的政治環境,優厚的投資環境,都將有助于海外學子學成回國率的增加。這幾年,“回國熱”已經成為不新鮮的話題。二者,即使定居海外,華人與祖籍國也仍然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民族、血緣聯系,這種民族情感通過到中國進行學術文化、經濟貿易交流,以及促進中國與他們居住國友好關系的發展等形式曲折地表現出來。他們一樣可以“為華服務”,回饋祖國。

海外華人華僑在保護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1、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海外對提高當地人們的文化程度有積極意義,同時也把海外思想文化帶回國內促使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是中國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2、為“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有推動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靠國家還是靠個人

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靠國家也是靠個人

文化傳承靠的是國家,更是每一個人,傳統文化在這一代人的手里面出現斷層,就是這一代人的失敗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

國內外與中西廣告文化差異相關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么?

中外廣告在文化上的差異我國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廣告水平的差異就更突顯文化背景,尤其對一個具有五干年歷史文化背景的民族來說,廣告的整體風格、廣告觀念、廣告語等方面與外國有著明顯的差異

(一)廣告的整體風格中國觀眾大多喜歡看西方廣告,因為它們往往都很幽默、風趣,接受起來很輕松、愜意

相反,國內的廣告則顯得有些拘謹、放不開,給人的整體印象是過于凝重

國外廣告,特別是那些在國際廣告節上獲獎的廣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能跳出商品本身,不拘泥于商品,但又能在準確把握商品的某一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示商品魅力,似乎是在不經意之間就已經征服了消費者

幽默風趣、詼諧逗笑、輕松快樂,是構成西方廣告的主調

而大多數中國廣告,總是習慣于抓住商品的某一特點,然后將這一特點用非常實在、非常直接的方式展現出來,很難超越商品本身,很難給受眾帶來接受的輕松與愉‘院

比如做藥品廣告,就一定要通過推薦者把某種藥品的功能、療效一一說出來;做洗發液的廣告,似乎只有通過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才能烘托產品的品質

(二) 廣告觀念的差異在科學、理性的廣告觀念的指導下,西方廣告很早就確立了廣告經營規范,人們都自覺地按照這些規范行事,以共同維護廣告市場的健康、有序

首先,從整個行業的經營來說,西方國家普遍遵從的是廣告代理制

廣告代理制使廣告客戶、廣告公司、廣告媒介機構三方能在一個共同的市場內各處其位、各司其職,不至于因各自功能、職責的錯位而引發惡性競爭、不正當競爭

其次,廣告公司在具體的業務代理過程中,嚴格、認真地按照行業規范、運作流程進行,很少隨意刪減其中的某個環節,或有意漏掉某一步驟

中國人的處理方法則相當“靈活”

從整體而言,中國廣告市場與國外相比,顯得比較混亂

因為參與市場的三方都將廣告作為一個賺錢的工具或途徑,為了各自的經濟利益,不惜以犧牲市場規范為代價

從1990年代初我國就在一些城市試行廣告代理制,到了10多年之后的今天,仍是步履維艱

(三) 廣告語的差異在表述內容上,國內廣告語大都注重與時代精神聯姻,樹立起正確正面的廣告形象;而海外廣告語則注重直接宣傳企業與產品

如鐘表店廣告語,國內是“奪秒爭分,須知創業艱難,時不我待,同心協力,,事在人為”,還未買鐘表,就讓人先上了一堂沉甸甸的政治課,而臺灣一家鐘表店的廣告是“一表人才,一見鐘情”,連用兩個雙關成語,突出刻劃了鐘表的端莊俊逸,讓人一見鐘情,產生非買不可的購物欲

在表現形式上,國內廣告語遣詞用句大都嚴謹、工整,且喜用典

而海外廣告語多趨向不拘一格的自由體,且喜采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

如眼鏡店,國內廣告語是“胸中存灼見,眼底辨秋毫”,上厭下平,對仗工穩

海外廣告語則非對聯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了保護你的靈魂,請為你的窗戶安上玻璃”

這個廣告用的是比喻兼擬人的修辭手法

在表述風格上,國內廣告語大都莊重、嚴肅、直露;而海外廣告語則大都幽默、含蓄、典雅

如國內娃哈哈果奶的廣告,是一位可愛的小朋友在撤嬌似的央求:“媽媽,我要喝--娃哈哈果奶”

同是果奶,海外廣告語則含蓄、俏皮:“甜而酸的酸奶有初戀的昧道”

二 廣告的管理制度差異(一)廣告立法比較 中國涉及到廣告管理方面的專業法規最早的是1982 年頒布的《廣告管理暫行條例》, 1987 年頒布的《廣告管理條例》, 1995 年2 月1 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此外, 《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食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涉及到與廣告有關的條款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為廣告管理的主管機關

英國從18 世紀開始一直到20 世紀初廣告業極度發達和繁榮, 其廣告管理在歐洲也是最成功的

1712 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報紙和雜志廣告的納稅法案, 即《印花稅法》, 政府由此開征廣告特稅

1803 年將廣告稅提高到315 先令, 廣告無論篇幅大小, 見報就征稅一次(315 先令)

1907 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