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與中亞地區出口貿易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的swot分析)

时间:2024-05-21 16:11:50 编辑: 来源:

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可以說,西部加工貿易中小企業尚處于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低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處境不甚樂觀。過去西部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主要依靠比較優勢和地方保護已非長久之計。在“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比較優勢和地方保護的效果將越來越小。

當前,產業內分工的發展十分具有潛力,企業若要獲取更大的利潤,必須加快加工貿易的升級,積極參與到國際分工的各個環節中。這不僅能提高產品的國內附加值,增加外匯收入,也能擴大與國內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聯系,從而使行業內部逐漸形成產業一體化,提升企業吸引外資的能力,更大發揮對一國經濟的推動作用。這也是我國企業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

4、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經濟。所謂和諧經濟,經濟結構應是合理的且具有較強的增長潛力,必須保證經濟發展與國家政策、社會發展和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趕超發達國家,我國耗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環境嚴重惡化,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此次新政策的實施,就是為了推動貿易轉型升級,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西部地區外貿中小型企業轉型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企業現實情況。其含義是: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WOT由兩部分組成:SW和OT,前者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后者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使企業更加直觀地了解對自身發展有利的因素,回避那些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的因素,揚長避短;繼而總結并提出可行性戰略,有利于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筆者將利用SWOT分析法,明確西部地區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闡明轉型是企業當前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SWOT因素分析

(1)獨特的優勢。①資源相對豐富。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自然資源,可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持。②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西部人口較多,勞動力價格低廉,可以有效地降低西部地區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西部地區產品的競爭力。③相對于大企業的靈活性。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小,因而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經營靈活,應變能力強。④具有區位優勢。西部地區是我國東中部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南亞、以及蒙古、俄羅斯的重要通道,具有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區位優勢。

(2)存在的劣勢。①科技水平低。西部中小企業往往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科技存量相對不足,與大企業的技術差距明顯。②管理效率低下。西部中小企業管理者素質相對較低,專業水平低,對企業管理缺乏整體計劃,目光比較短淺,且管理機制不健全,任人唯親,導致能人流失。③員工績效低。中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技術工藝落后,高素質人才匱乏。④盈利能力低下。企業多從事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利潤較低。⑤經營不穩健。中小企業化解風險的能力弱,習慣依靠政府政策的保護,“等、靠、要”的觀念根深蒂固,經營存在一定的投機性。⑥設備老化。受規模和資金的限制,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折舊速度緩慢,設備的陳舊直接影響生產率的提高。⑦R&D落后。缺少資金的支持,沒有人才為依托,思想觀念陳舊,創新意識落后,導致R&D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⑧競爭力差。受企業各方面劣勢的影響和長期作用,西部中小企業還沒有形成固有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上始終處于被動不利地位。⑨信息閉塞。西部特有的自然環境使得信息的傳遞受到一定的阻礙,致使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2、戰略選擇

依據各項因素所占權重的不同,SWOT分析法為企業提供了四種類型的戰略,分別是增長型戰略(SO戰略)、多元化戰略(ST戰略)、扭轉型戰略(WO戰略)和防御型戰略(WT戰略)。

從上述列出的各項因素可以看出,機會(O)和劣勢(W)所占權重更大,對企業的影響明顯于其他兩項。因此筆者建議,當前西部中小外貿企業應采用“WO戰略”,即“扭轉型戰略”:利用機會改進內部弱點,在保持、穩定、發展和提高現有的經營領域的同時,充分利用發展現有比較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只有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西部中小企業才有可能在目前各方壓力的沖擊下得以生存和壯大。這歸根結底還是企業轉型的問題。可見,在企業內外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西部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勢在必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對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資源有哪些?簡述我國從中亞進口該類資源的意義。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

經濟互補性強

中國與中亞五國有著非常明確的互補關系。從資源稟賦看,中亞五國能源貯量豐富,哈薩克斯坦石化能源貯量達269億噸油當量;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石化能源貯量分別達3.3億噸油當量和44.1億噸油當量;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石化能源貯量分別為5.9億和5.1億噸油當量。其水電潛力也十分巨大,年發電量相當于1400萬噸和2730萬噸油當量。中國煤炭貯量豐富,高達4500億噸油當量,但石油貯量極為有限,只有17.2億噸。2003年,中國原油進口高達9500萬噸,僅次于美國。由于汽車工業的高速擴張,中國需要大量的液體燃料,以保障交通運輸業的正常發展。據國際能源署牗IEA牘分析,201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有一半依賴進口,2020年將有80%依賴進口。中國和中亞五國在能源資源上的差異,展示了兩者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

從市場上看,中亞五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鏈條依附于前蘇聯,蘇聯解體后其經濟全面衰退。這一方面使中亞五國的豐富能源和農產品失去市場,另一方面,中亞五國所需的資本和消費品出現嚴重短缺。1992年哈薩克斯坦的能源生產達8000萬噸油當量,在2001年只有4030萬噸,減少了一半;塔吉克斯坦從1992年的910萬噸減少到2001年的300萬噸,生產量減少了2/3。1992年,中國還是凈石油出口國,自1993年以來,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由于地緣上的優勢,中國顯然需要中亞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的家電和日用消費品,也是中亞五國所要的產品,中亞五國在蘇聯解體后的市場鏈條,可以有機地同中國連接起來。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目前與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較為接近。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其他中亞三國均屬于最不發達國家,人均GDP不及中國的一半甚至只及1/5。動態地看,中亞五國在獨立后,經濟多處于衰退狀態。最大的經濟體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325億美元(1995年不變價,下同),下降到2001年的255億美元,縮減了21.4%,塔吉克斯坦的經濟總量同期更是下降了58%。從總量上看,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舉世矚目。從總量和發展態勢看,中國可以在資金與技術上作為中亞各國的輸出國。中亞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發展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雙方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關系奠定了有利的經濟基礎。

被稱為“世紀合同”的中哈石油管道于2004年8月份正式開工,將于2005年年底建成。2004年6月4日,哈政府專門討論了在哈中邊界霍爾果斯口岸建立國際邊貿合作中心的構想。目前中哈間的鐵路和公路承載著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大部分貿易往來。2003年,中哈兩國貿易額已達到了33億美元,其中70%以上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貿易往來。烏茲別克斯坦駐中國大使尤蘇波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2003年烏中兩國貿易額達到了3.4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阿勃德爾達耶夫也表示,中國在吉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有數字為證:2001年兩國貿易額為1.18億美元,2002年為2.04億美元,2003年為3.14億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就達到1.24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20%。為了加大兩國的經貿關系,兩國將修建喀什-吐爾尕特-奧什的鐵路。

中亞還是一個沒被充分開發的消費市場。中亞五國總面積達399萬平方公里,最小為塔吉克斯坦,面積為14萬平方公里;最大為哈薩克斯坦,面積達27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相當于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烏茲別克斯坦人口2500多萬,哈薩克斯坦1550萬,其他三個國家各有500萬左右。中國新疆作為歐亞大陸中心的商品集散地和民族特色市場,為中亞國家提供了不斷吸納其產品的巨大潛力。

地緣優勢和經濟強勢的互補關系,使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對中國新疆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也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雙方經貿合作的潛力遠未開發出來,也迫切希望雙方的區域經濟合作能邁上一個新臺階。

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狀況分析

我國與世界主要資源國尤其是周邊國家,呈現較強的資源互補性。可以認為,目前我國可利用的國外資源是較為豐富的。但是,這些資源能否形成產能,能否進入市場,能否為我國所用,則主要取決于我國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的實施情況。以下我們分別從區域和礦種兩個角度對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狀況進行簡單的分析。

4.2.1 區域分析

從區域上看,我國可利用的國外主要資源,周邊國家是重點,非洲、拉丁美洲等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是基礎,部分發達國家中的資源國也可為我國所用。從供應安全保障角度看,重點是資源優勢互補的我國周邊、近鄰國家,實施周邊戰略,建立周邊礦產資源協作開發圈。從為礦產資源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尋找新的生長點這個角度看,根據礦產資源的比較優勢,除實施周邊戰略外,還要實施礦產資源海外供應基地戰略,著力發展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的資源國的合作。針對周邊、非洲和拉丁美洲,應分別按照“面、線、點”的模式,構建我國礦產資源全球供應格局。

4.2.1.1 周邊國家

我國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發現并探明了一大批鈾、鐵、錳、鉻、銅、鋁、鉀鹽和鉑族元素等大型-特大型礦床,與我國礦產資源具有極好的互補性。充分利用周邊睦鄰友好的國際環境和較為安全的陸地運輸方式,最大限度地分享周邊國家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保障我國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全球礦產資源戰略最為重要和現實的舉措。

周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主要包括東北亞地區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5國,中南半島的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和柬埔寨。根據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上述國家可分為3類,一類是原蘇聯國家,這些國家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較高,發現了數量眾多大型、超大型礦床,但由于資金缺乏,采礦設備落后和基礎設施差,開發利用率低;另一類是中南半島5國,這些國家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低,已發現的大型、超大型礦床相對較少,但資源潛力大;第三類是蒙古,介于二者之間,近年隨著投入的增加,陸續新發現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目前,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緬甸等國家的勘查開發條件最為有利。

據統計,我國周邊國家(圖4.1,表4.1)的天然氣儲量占世界42.0%,鐵占33.9%,銅占22.6%,鎳占23.1%,鎢占26.6%,錫占35.4%,金占17.5%,鉀鹽占27.6%,資源優勢十分明顯。這些周邊國家與我國大陸山水相連,具有運輸距離短和安全性高等優勢,且大部分國家都與我國建立了良好的地學合作關系,為進一步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我國經濟、政治、外交工作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