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海外駐軍基地地圖(請問硫磺島在哪?給個鏈接地圖看看!!)

时间:2024-05-20 04:19:15 编辑: 来源:

要戰略空軍基地。美海軍在阿加尼亞設有航空站,在阿卜拉港有潛艇基地。美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在島上有駐軍。1996年,島上有美國空軍人員2100人,海軍人員4600人。2000年8月28日,五角大樓證實已于月初從本土調防60多枚AGM-86型空射巡航導彈至關島,這是美國首次在其大陸以外部署這種先進導彈。美海軍也開始就在關島部署攻擊核潛艇進行研究。

【文化教育】 1993年,島上共有各類公立中小學36所,若干所私立學校,在校學生約32000人。有兩所公立大學和兩所私立大學,以公立關島大學規模最大,有學生2000多人。有五家電臺和三家電視臺,并有《太平洋每日新聞》、《關島商業周報》及《關島論壇報》等七家主要報紙。

馬里亞納

在東亞大陸東面的西太平洋,自北向南、由小到大地散落著一串明珠,這就是美屬馬里亞納群島(聯邦),英文簡稱CNMI,它幾乎與中國、日本和韓國是等距離的。

馬里亞納群島由14個島嶼組成,主要由珊瑚礁和火山爆發物堆積而成,有人居住的只有塞班島(首府所在地)、天寧島和羅塔島,約有8萬人口,其中包括2萬左右的華人。馬里亞納群島與所有的大洋島嶼一樣,擁有美麗的陽光、海水、沙灘和熱帶風光。

但是它與眾不同的是,馬里亞納群島先后被西班牙、德國和日本侵占,最后歸屬美國,特別是它曾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同中國以及亞洲人民的抗日戰爭緊密相聯,互相呼應,創造了一段慘痛而又輝煌的歷史,這是其他島嶼所不具有的凄美。

今天,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成為馬里亞納群島最大的游客群體,他們踏上這片陌生而又似曾相識的異國他鄉,發現清新的海風、清澈的海水,還揮散著那段歷史的硝煙,眼前的自然景色都是一樣的別致,而不同國度的人們,內心或許還有別樣的感受。

1月19日,馬里亞納觀光局長J.VickyBenavente女士飛抵廣州,推介“我的馬里亞納”,內容有水上運動、高爾夫和水療,她表示馬里亞納已成為中國游客的目的地,由此將開設中文網站,著力增加島上的中文標識和從業人員的中文培訓,并盡量解決簽證方面的繁瑣問題。

糾纏的歷史恩怨

馬里亞納,在記憶的碎片,是那么的遙遠而接近,是那么的陌生而熟悉,中學的教科書有地理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有歷史上最震撼的“兩個孩子的故事”;而到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馬里亞納成了多少中國人夢寐以求的“金元帝國”,“塞班”已成了美國的代名詞,現時馬里亞納約有占1/4人口的華人,我想大多數是在這個時候遷移的。

但是,最令我震撼的不是馬里亞納的西方色彩,也不是馬里亞納的島國風光和異國風情,只是這個與東亞大陸相隔浩渺太平洋,與中國、日本、韓國(和朝鮮)都幾乎等距離的,帶有蠻荒而文化差異巨大的彈丸之地,卻糾纏著東亞三國、東亞與美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恩怨。

踏上馬里亞納,我有一種奇怪的感受———這不是馬里亞納,是什么,真的說不出來。自從麥哲倫發現了它,它就納入了西班牙的版圖,在長期的征服與反征服戰中,群島上4萬多的原住民,銳減至1700多人,后來西班牙將馬里亞納“轉賣”給德國,而德國在一戰潰敗之后,“國聯”將馬里亞納交給日本人“托管”,島上最多日本人時超過7萬。

然而經過30年的日據時代,馬里亞納竟然“改變”了東亞國家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帝國的滅亡、中國的復興和韓國的崛起,起始于夏威夷(太平洋戰爭爆發),克成于馬里亞納(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香港是怎么被英國侵略的

被英國侵占的香港地區包括三部分:即一、香港島,二、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南九龍),三、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北九龍)以及香港島四周和大鵬灣、深圳灣附近的星羅棋布的島嶼(這部分現統稱為“新界”)這三處都是十九世紀英國從清政府手里奪得的。英占香港島是根據1842年的《南京條約》,強占南九龍半島是依據1860年的《北京條約》。這兩個條約是英國大炮脅迫下訂立的“城下之盟”。1898年,英國又利用甲午戰后清政府的極度屈辱地位,強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租借北九龍半島和二百多個大小島嶼,為期九十九年。上述三部分加上后來填海造陸,總面積為1061.8平方公里,后一部分比前兩部分面積總和約大十一倍。英占香港地區的三個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它們是英國野蠻侵略中國的罪惡紀錄,也是過去中國人民受壓迫、受侮辱的歷史見證。

侵占香港島

英國奪占中國沿海島嶼,蓄謀已久。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發動鴉片戰爭,占領香港島初步滿足了它的侵略野心。

自從十五世紀末歐洲發現通東方的航路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英等國,相繼航海東來,掠奪財富,進行殖民擴張。到了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國資本主義有了飛速的發展,它打敗和削弱全部競爭對手,成為舉世無敵的海上霸王,不僅控制西起好望角東到遠東的廣大海域,而且征服了印度,于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中國成了它所覬覦的對象。為了在中國伸展勢力,1792年和1816年,它兩次派專使來華,要求建立關系,提出割讓海島以便英國人通商居住。清政府拒絕英國的要求,說“天朝尺土,俱歸版籍”,“即島嶼沙洲、亦畫界分疆,各有所屬…此事尤不便準行。”(魏源:《海國圖志》,1880年邵陽急當務齋本,第77卷。)乾隆帝給英王復書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轉引自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4頁。)表示中國不重視對英國的貿易。當時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本國生產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乾隆帝復書反映了當時中國客觀的經濟現實。正如后來一個長居中國的英國人所說:“中國人有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料——棉、絲和毛皮。擁有這些主要物品和無數土特產,他們無需到別處購買一辨士的東西。”(赫德:《這些從中國來》,61頁。(R. Hart:“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正因為如此,長期來中國對外貿易,一直居于出超,每年有大量茶、絲出口,而進口的工業品為數不多。英國是對華貿易最大的國家,1781-1793年全部輸華工業品,只及到1781-1790年中國輸英茶價的六分之一。(參看丁名楠等《帝國主義侵華史》第1卷,16頁,1973年版。)茶不僅是英國從中國進口的大宗商品,且是英國特許的壟斷組織東印度公司的大利所在,而茶稅又是英政府的重要財源。為了繼續同中國貿易,英國必須到處奔走,搜羅大量硬通貨墨西哥銀元來華,彌補巨大貿易差額。這對它是一件難事。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就不能存在與發展。英國工業品沒有打開中國的市場,于是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大力發展可恥的鴉片貿易。

鴉片作為藥材,中國每年有少量進口,但在英國政府的提倡下,進口的鴉片數量激增,到1800年,超過四千五百箱,對中國人民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危害。從1798年(嘉慶三年)起清政府開始禁煙,以后又一再重申禁令,沒有什么效果,鴉片像潮水一般涌來,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由出超變為入超,英國不但無需再運來現金,1830年反而從中國運走六百七十多萬銀元。參加鴉片走私有東印度公司及英國和其他國家商人。英國怡和洋行創辦人查頓(W.Jardine)馬地臣(J.Matheson)寶順洋行老板顛地(L.Dent)等都是靠鴉片走私起家、大發橫財的煙販,其中有的后來成為英國議員,還取得爵士的頭銜。

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鴉片走私的擴大,英國奪取中國海島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由猖獗的鴉片走私引起大量白銀外流,使清政府感到問題的嚴重,1839年林則徐奉命到廣州禁煙。他辦事認真,雷厲風行地查禁鴉片,指責英國商務監督義律(G.Elliot)袒護英國煙販、抗拒繳煙的不端行為。義律終于命令英國商人繳出全部鴉片。林則徐當眾銷煙,并要求外商此后不再偷運鴉片來華。義律破壞中國禁煙運動,不惜發動戰爭。他報告英國首相巴麥尊(Palmerston),污蔑禁煙是“不義的暴行”,“侵犯了英國的生命財產和英王的尊嚴”,要英政府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給中國沉重的打擊。大煙販查頓、馬地臣等人也發出戰爭叫囂,主張對中國動武。同年11月,倫敦的東印度和中國協會上書巴麥尊,要求與中國締結通商條約,內容包括割取中國海島一處,在島上準許建立商館等。它還說什么如果需要用武力取得這些要求,英國人和歐洲各國都不會反對。

英國早就企圖奪取中國沿海島嶼,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還沒有確定具體地方,巴麥尊給義律的訓令,強調必須占領海島,并沒有指明強占香港島。侵占香港島的決定是義律作出并加以實現的。他認為香港島不僅在對中國貿易上有重要意義,它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英國在香港島上駐軍,使它更能控制中國東南沿海。由于林則徐禁煙受到沉重打擊的鴉片走私,《南京條約》訂立后,變本加厲地猖狂起來,它不只恢復了過去的“繁榮”,這個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島成為對中國進行非法的貿易的中心,它博得了“中國的鴉片店”的可恥大名。

侵占南九龍半島

英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南京條約》,取得割地、賠款和一系列特權。但侵略者的欲壑難填,其野心從無止境,沒有很久,它對已經奪得的利益又不滿足了。1856年,廣州英國領事巴夏禮(H.Parkes)在香港總督包令(J.Bowring)支持下,抓住廣州當局在一只走私船上拘捕歹徒為口實,制造事端。第二年,英國勾結法國,挑起侵華戰爭。這次英法聯軍戰爭又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擴大和深入,它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斷斷續續地延長了四年多。英法侵略者炮轟廣州城,火燒圓明園,到處放火殺人,行兇作惡。當時清政府正同定都南京的太平天國進行殊死的搏斗,面對民族的和階級的兩個敵人,為了保住政權,它寧愿向前者投降,而決不向后者屈服,終于同英法侵略者訂立又一個賣國條約——《北京條約》,許給他們許多權利。英國比法國多得一塊領土,這就是從尖沙嘴到旺角、面積11.1平方公里的南九龍。 尖沙嘴于1860年3月租給英國,年租五百兩。

英國為使清政府徹底屈服,派克靈頓(H. Grant)率海陸軍萬余人來華作戰。這批英軍3月初陸續到香港島,找不到營地住宿,就在尖沙嘴登陸。巴夏禮向香港總督羅便臣(H. Roberson)、克靈頓提出向廣東當局租借尖沙嘴的鬼主意,作為來華英軍的駐地。羅便臣于是命令巴夏禮趕往廣州,同勞崇光交涉,克靈頓同去。巴夏禮于3月20日起草了一份租借尖沙嘴的文件,經克靈頓過目后,交給勞崇光。他的借口是九龍半島壞人出沒,秩序混亂,英國利益受到損害。徹底改變這種局面的辦法有兩個:一是用武力驅逐壞人,在那里常川駐守一支得力部隊;二是廣東地方當局劃出一條界線,線南的地方像香港島一樣,割讓給英國。又說由于地方官員未請準以前,不便割讓土地,因此可采用租借辦法,將這塊地方移交給英國。他還說什么這個辦法雖不完善,但在永久解決以前,它是控制或者驅逐歹徒的有效措施,希望勞崇光接受這個移交辦法。(英國檔案館外交部檔案F.0.17/337。引自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226頁。)巴夏禮是英法軍官廣州的三個委員會的頭頭,廣東清朝官吏實際上是為他們維持秩序的工具。勞崇光屈服于巴夏禮的淫威,第二天雙方簽字、用印、互換文件,按照巴夏禮提出的方案,在九龍半島上劃出一條界線,自九龍炮臺以南附近地方的一點起、包括石匠島在內,線南的地方租給了巴夏禮,完全滿足了英國的要求。巴夏禮迅速辦完租借手續,得意忘形地說他解決了九龍問題,毫不懷疑,這個半島(指南九龍)將來一定會完全割讓給英國。羅便臣原來對租借的辦法表示猶豫,原因是英國頒給的特許狀,沒有規定香港可以租借土地。這時寫信給巴夏禮表示感謝,說他“對九龍成功地做出十分圓滿的安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