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海外工程的發展概況(中國企業海外工程項目有哪些)

时间:2024-06-09 07:48:23 编辑: 来源:

了直接的往來。這一時期,中國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傳播,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是革命式的影響。

③宋元:中國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不斷傳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動了世界的發展進程。海外貿易出現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來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領導進行反侵略斗爭,取得了勝利;另一方面,實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閉關鎖國。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中國古代的光環已經慢慢失去,中國逐漸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經濟往來

(1)秦漢:與朝鮮貿易往來頻繁,朝鮮特產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以及鐵制生產工具等輸出到朝鮮。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輸入中國。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歐洲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鐵器等不斷西運,西亞和歐洲的特產也陸續輸入中國。安息是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中轉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做官、和中國人通婚。唐朝與朝鮮、日本貿易往來頻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中國也出土了日本的銀幣。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大量的絲綢、瓷器經波斯、大食運往歐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發明經阿拉伯人傳向世界。

(4)明清: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和藥材。后來由于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受到嚴格限制,出現萎縮。在官方為主的貿易中,主要是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皇室貴族享用的珠寶、香料、藥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學西傳

①科學技術:唐朝時,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入印度,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歐洲。宋元時期,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指南針、火藥和火藥武器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后傳入歐洲。明清之際,中國總結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國外。

②生產技術:兩漢時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法、井渠法、造紙術先后傳往西亞和歐洲。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和制瓷、制銅技藝傳入新羅。中國的棉紡織技術在元朝時傳到高麗,日本從中國招聘雕印工匠發展日本的印刷業。明朝時,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兩漢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其影響突破了東亞范圍,遠及歐洲和非洲。唐朝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佛教大量傳入日本、朝鮮,老子的《道德經》被介紹到印度,中華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傳教士東來,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家學說介紹給西方。

(2)西學東漸

①科學和生產技術:唐朝時,印度的天文、醫學、歷法知識和熬糖法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傳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紹給中國,歐洲的水利技術傳入中國。

②物種傳播:唐朝時,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樹傳入中國。北宋時,越南的占城稻傳入中國南方。明朝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傳入中國。

③思想文藝: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唐朝時高麗樂,中亞的舞蹈,印度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傳教士把西方的音樂、繪畫等介紹到中國。

3.對外貿易

(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代雖然開辟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制約,中外貿易以陸路為主。隨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朝時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都很發達。兩宋時期,由于國內民族政權并立,通過陸上與西方貿易受到阻礙,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直至元明時期。

(2)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以官方貿易為主。官方貿易大都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在官方的對外交往中,帶去的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相贈的,返回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跟隨回訪。

(3)對外貿易伴隨著文化交流。對外貿易的過程中,中外文化不斷相互交流,西亞的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的宗教,中國文化也不斷外傳,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4)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來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對外交通的發展

1.陸上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并出兵大敗匈奴,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歐洲有了直接往來。

(2)隋唐時期,打敗西突厥,先后設安西和北庭都護府,保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唐朝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通過絲綢之路,唐朝與非洲有了直接往來。

(3)明清時期,由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縮。

2.海上絲綢之路

(1)西漢武帝后開辟了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2)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發展,從廣州出發,繞過印度半島南端,最遠可到達波斯灣。

(3)明朝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展,最遠可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明末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受到限制。

我國人工寶石產業發展現狀及有關的幾個問題

陳汴琨

作者簡介:陳汴琨,中寶協人工寶石專業委員會第一、二、三屆主任委員,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系教授。

一、我國人工寶石產業概況

中國的人工寶石產業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最初,發展此類產業的目的不是為了美化生活,而是為了滿足工業上(尤其是軍工部門)的需要。例如在1958年前后,為了發展精密儀器儀表工業,引進了國外(主要是蘇聯)生長紅藍寶石的工藝技術,其中主要是焰熔法生長紅寶石梨晶技術和設備,60年代初開始生產出寶石晶體并用以制造儀表軸承。高峰時期曾有20多家焰熔法合成寶石工廠,能生長出紅、藍、黃等十幾種顏色的剛玉系列寶石(包括星光剛玉寶石),尖晶石系列以及金紅石和鈦酸鍶等仿鉆石人造寶石。自此開啟了中國人工寶石產業的先河。

但是,作為美化、裝飾生活的人工寶石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嚴格地說,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裝飾美化生活的寶石飾物的需求也急劇增加,加上國外原本就有很高的需求,人工寶石晶體產業自然也就跨越了僅僅局限于工業和科技行業的門檻,步入了千家萬戶,成為深受普通大眾喜愛的裝飾用消費商品。資料表明,到2005年止,我國珠寶首飾加工企業(包括人工寶石)具一定規模的有5000多家,珠寶玉石加工及零售的專業廠、店超過3萬個,從業及相關人員300多萬,2005年國內銷售總額達1400億元,出口創匯54.9億美元,其中國營或國營控股企業在全國珠寶首飾企業總數中不足10%,產值不足10%,非公有制企業占90%以上。其間,人工寶石產業也有了很大的進展。人工寶石是在實驗室和工廠中合成或生長出來的,它的生產量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調節。從仿制已有的天然寶石來說,人工寶石的目標是力求達到相應天然寶石中檔次最高、質量最好,且最美觀漂亮的品相。自然,人工寶石的價格比相同質量的天然寶石便宜很多。且由于其非常漂亮,可以做出許多不同的款式,適合于普通大眾佩帶和使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彌補了由于天然珠寶的礦產資源有限,尤其是高檔寶石及其優質品更少,且價格昂貴,很難滿足市場上廣大人民群眾對流行時尚飾品的大量需求的不足之處。舉例來說,鉆石的稀少和價格昂貴眾所周知,一只鑲嵌有大量鉆石的手表(俗稱滿天星)價值數十萬元人民幣;而如果用外觀性能相近似的合成立方氧化鋯鑲嵌,則只需數百元人民幣,其普及率自然很高。

我國人工寶石產量雖然沒有專門機構精確統計,但人工寶石不同專業的專家對本行業的生產量還是比較清楚的。下面是幾類人工寶石的專家提供的資料:截至2005年9月,我國有合成立方氧化鋯晶體用的冷坩堝生長爐205臺,每爐能生產400kg,年總生產能力達到12300t左右,但開工率不足,實際年生產量6000t左右,用以磨制的合成立方氧化鋯顆粒約120億粒/年,居世界第一;截至 2000年底,我國年產合成水晶1760t,居世界第一;焰熔法合成紅寶石和無色藍寶石,截至 2004年9月統計,年產量已經達到235t,若加上福建屏南鑫磊晶體有限公司新建的300t焰熔法紅寶石投產,那么總產量可望達到年產量 535t,在世界上也排名第一;截至 2002年中,我國人工合成工業磨料級金剛石年產量達到12億克拉以上,也是世界第一;根據2006年7月底所得到的信息,我國人工合成金剛石已不限于只能作為磨料的粉體,而是可以作到厚1mm左右,面積100cm2左右,重量為150克拉的塊體,只不過價格還偏高,這樣一塊金剛石原料價格大概為1萬元人民幣。另外,2004年,我國的玻璃質仿金星石年產量達到 600t,由于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便宜,意大利和日本的同類產品被擠出了中國市場,其產量也是世界第一;由我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新開發的產品,如人工合成的人造夜光玉、摻雜稀土改性的高折射率玻璃質人工寶石(俗稱稀土玻璃)等,也是世界第一。僅就這些數據,可以自豪地說,我國人工寶石的產量名列世界前茅乃至世界第一是完全有科學根據的,是當之無愧的。

二、有關今后我國人工寶石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

1.人工寶石產業如何在今后能繼續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濟

作為我國市場經濟一部分的人工寶石產業,其產業鏈大致由如下幾部分組成(圖1)。

圖1 人工寶石的產業鏈組成

在一般情況下,只要不發生意外,例如戰爭、自然災害等,世界各國對人工寶石的需求不會間斷,且總是不斷地呈現增長的態勢。但需求的關系并非直線發展,而是一種在市場規律作用下自動抑揚調控的動態平衡。但是,人工寶石產業之所以近20年來在我國得到長足的進展,主要依靠的是在我國能獲得廉價而熟練的勞動力和相對低廉的能源供應,從而能獲得更高的利潤。是一種由外向內(例如由香港經廣州再伸展至梧州),從高能價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偏僻的低能價地區(如廣西資源縣、四川雅安市等)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不是一種自主開發以創新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即使是晶體生長技術,也是屬于較成熟的能大批量生產晶體的技術的移植、改進和開發,且市場掌握在外商手中,從而隨著產量上升價格反而一降再降。例如:人工合成立方氧化鋯晶體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剛投放市場時,每千克價格為800~1000元人民幣;而20年后的今天,每千克價格已降至 80至100元人民幣,下降至原來的

,以至于只剩下非常微薄的利潤空間留給生產廠家和工人。必須看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即使是這種低利潤、高度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形式,其加工利潤也還將隨銷售價格的內部競爭而愈來愈小,以至于趨于極限。但生產者又必須得到一定的利潤才能維持企業的生存,那么,出路何在呢?根據國內外的發展道路和經驗,出路在于:在保持現有品牌的基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