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海軍海外部署(中國為什么不建海外軍事基地)

时间:2024-06-01 06:36:29 编辑: 来源:

部隊當時是如何分配的,其士兵的素質和武器裝備水平如何?當時,盟國指定的中國戰區范圍不包括中國東北。除東北地區外,日軍還派遣了中國特遣隊,臺灣的第10軍,中國海軍的艦隊,高雄海軍衛隊和越南北部的第38軍。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派遣的部隊無疑是日軍及其主要對手的主要力量。當時,該部仍被困在從華北到華南數千公里的第一線的核心城市,總兵力為105萬人。其中,日軍第一軍在山西太原投降了5.8萬人。在山東濟南投降的第70軍第43軍,第十二集團軍72740人的部隊在河南洛陽投降,在投降之時,有126,800軍隊。

第6軍在江蘇省南京市安胡省投降時,有18,120名士兵,第20軍在湖南省長沙投降時,還有為70,180人。第11軍在江西省的南昌投降的時候,有66,830名男性。第13軍在上海投降時擁有165,000人的部隊。第6軍在湖北武漢投降時,有142,600人的部隊。第23日本軍向廣東省廣州市23頭投降的時候,有88,350名士兵和其他49,400名海軍。日本第10軍向臺灣投降時,有128,80名士兵和46,713名海軍。第38軍在越南的河內投降的時候,那個強度是30081。此外,還有駐軍部隊和分散的海軍投降兵。日軍投降后,上述地區仍有約120萬人的軍隊和108000人的海軍。

中國海軍有哪些任務?

大型反潛機的使用方法是由其所承擔的任務決定的,而它的任務又取決于我國海軍的需要,因此在分析我軍大型陸基反潛巡邏機的任務之前,有必要先把我國海軍承擔的任務和面對的作戰環境分析清楚。分析我國海軍的任務有兩個基本出發點,那就是保護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從保護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海軍需要發展遠洋護航和海外兵力投送能力;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講,需要提供可靠的海基核反擊能力、增強近海海域控制能力、發展遠洋打擊能力。執行這些任務的基本手段則包括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航母戰斗群、兩棲攻擊戰斗群、岸基航空兵、巡邏艦艇等。

簡單的說,我國海軍在2010-2020年間的主要任務可以大體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①保護己方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確保我國海基戰略核反擊力量的威懾能力;

②增強對第一島鏈內海域的控制能力,制止敵人從這一海域對我國發動的攻擊;

③獲取并增強遠洋戰役打擊和兵力投送能力,牽制其他國家兵力部署與調動,增強我國軍事博弈實力;

④支持海警海監等部門維護我國海上權益;

⑤搜集積累相關海域、相關地區的各種資料,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在這一時間段內,我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海區將集中在黃海、東海、南海和西太平洋,圍繞第一島鏈附近海域的控制權展開活動,同時在日本海、孟加拉灣的活動也將逐步增加。黃海和東海夾在我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臺灣島之間,海區寬300至600千米,水深25至2700米,屬于典型的陸間海。由日本列島和臺灣島組成的第一島鏈隔在東海與西太平洋之間,島架寬2-50海里(1海里=1.875千米),海底地形復雜水文條件多變。第1、2島鏈之間的西太平洋區域寬約1-2千千米,南北長2千多千米,海域面積廣大便于大型艦艇編隊機動。這些海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征對我國海軍的作戰使用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東海海域面積狹小,陸基航空兵和輕型水面艦艇編隊足以進行偵察監視,不適合大型艦艇編隊隱蔽活動,而西太平洋海域則恰恰相反。

上述海軍總體任務可以細分為各具體任務,具體任務決定武器裝備的運用方式和性能要求;在上述五大類任務中有四類與大型反潛機直接相關,對反潛機運用起決定作用。在保護戰略核潛艇的任務中,反潛機需承擔海域偵察監視、對不明目標抵近識別、跟蹤驅逐別國水面艦艇、應召反潛等任務;控制第一島鏈的任務中,反潛機除上述4點外還需承擔壓制別國潛艇活動、對水面目標進行補充打擊、海上搜索救援任務;支持海警維權任務中需承擔海域偵察監視、對不明目標抵近識別、引導海警攔截的任務;搜集海域資料的任務中承擔搜集氣象、水文資料的任務。

以上各任務互相交叉,按照任務類型來分就是偵察\監視\目標識別、巡邏與應召反潛、海上打擊、搜索救援4大類;但由于各個任務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需結合具體情況分別進行說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