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現狀分析(高分求《浙江省茶葉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論文一篇,3000~4000字!)

时间:2024-06-02 04:52:14 编辑: 来源:

系列問題

其一,按目前茶葉生產鏈源頭環節之小農經營方式,茶鮮葉中的“農殘”含量很難有效監控

一旦因衛生質量不合格遭到退貨,難以追究“污染責任”,出口公司承擔全部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這在無形中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其二,出口公司削價競銷之同時,為了降低成本,只得對茶葉加工廠壓價,而加工廠又對茶農壓價

作為小生產主體,茶農既無獲得價格保護的權利,同時也無需承擔出口茶農殘超標的責任,這種責、權、利關系嚴重扭曲的市場關系,必然降低生產經營效率

由此可 見 ,提高茶葉基層生產主體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推動茶葉產業化進程,其意義十分深遠

浙江省的茶葉產業化試點對于跨越“綠色壁壘”已經初顯成效,省內最大的茶葉出口企業— 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通過“公司十基地+農戶”的經營運作模式,實現從鮮葉到成品茶的全程質量監控,在2002年上半年全省對歐盟出口大幅滑坡的情況下,該公司向歐盟出口綠茶1166噸,僅比上年同期減少3

2%

3

3 關于進一步完善出口茶葉交易制度問題出口茶的貿易條件之惡化,與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的不盡合理有著一定關系

目前 ,肯 尼亞、斯里蘭卡等以拍賣方式出口的紅碎茶生產國,在出口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出口價總體保持堅挺,且明顯高于我國

這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交易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

與我國茶葉出口長期以來一直采用的單純合同訂購方式相比,拍賣交易有其固有的優點

其一,作為公平交易的平臺,拍賣市場沒有進人壁壘,國外中小客商都可參與交易

對出口企業而言,因交易渠道被一些國外大公司壟斷所造成的價格上任人擺布的現象,就可得到較好的避免;其二,拍賣市場信息公開,具有價格導向功能,可較好地防范因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殺價”行為;其三,拍賣市場的起拍價這一操作工具,能為出口產品提供最低的價格保護

上述幾點,幾乎都觸及到當前我國茶葉出口經營機制之癥結

由此 可 見 ,建立合同訂購和拍賣相結合的“雙軌制”出口交易制度,這是改善我國出口茶貿易條件的一條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徑

浙江省作為全國茶葉出口的龍頭,有必要也有條件開展茶葉拍賣市場的試點工作

只有大膽嘗試,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才能不斷完善茶葉出口交易制度,并在全國作出示范

參考文獻1 衛龍寶

中國加人WTO對浙江農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

浙江省茶葉 學會第九次代表大會論文集,2001:54^5 72 陳宗愁等

加人WTO對中國茶業的影響與對策,茶葉科學,20 02 ,2 2(1):1 63 屠水根

淺談余杭燕青茶出口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中國茶葉加工,20 02

4:18^ 20

茶葉營銷的市場現狀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樹最早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茶葉行業已逐漸成為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出口創匯的優勢農業行業,備受國家重視。2019年,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茶葉種植國、世界第一大產茶國,還是全球茶葉出口的主要國家。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茶葉進出口增長受阻,貿易形勢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1、茶葉行業進出口現狀:出口為主

2017-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量呈上漲趨勢,2019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達36.66萬噸,同比2018年增長0.5%;進口量4.56萬噸,同比增長19.3%。我國茶葉出口規模遠大于進口規模。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物流不暢,企業開工延遲,中國茶葉對外業務遭受阻滯,進出口量都出現了下滑。2020年上半年,出口總量下降,為17.6萬噸,同比下降1.7%;出口總額為9.94億美元,同比減少7.7%。

2、細分產品進出口特點分析

我國出口的主要茶葉品類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2019-2020年,綠茶是主要茶葉出口品類,2019年中國綠茶出口達30.39萬噸,占出口總量的82.8%。2020年上半年,綠茶出口量占比提高到了84.3%。

我國進口茶葉中主要產品為紅茶。2019年紅茶進口量為3.64萬噸,占總量的79.9%;2020上半年我國紅茶進口比例變化不大,占比80.2%。

2019到2020上半年我國茶葉進出口均價均出現了整體下滑,但是,紅茶的進出口均價卻出現了逆勢上升。2020年上半年我國茶葉出口均價為每千克5.22美元,進口均價為每千克2.54美元;紅茶的出口均價從每千克9.91美元增長到了每千克12.14美元,進口均價從每千克3.46美元增長到了每千克3.7美元。反觀其他主要茶種例如綠茶、烏龍茶的進出口均價都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3、進出口地區分布現狀

從出口省市來看,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發展較快,中國茶葉出口省市向中西部戰略轉移的趨勢明顯。具體來看,浙江省繼續保持領先,上半年茶葉出口7.8萬噸,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44.4%,同比下降1.1%;其后四位依次是安徽省、湖南省、福建省、湖北省,茶葉出口量分別為3.1萬噸、1.7萬噸、1.2萬噸和8,205噸。其中,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茶葉出口實現逆勢增長,同比分別上升17.8%、6.7%和4.7%。

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六大洲129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和非洲是我國最主要的茶葉出口市場,合計占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80%以上。按量排序,主要出口國家有依次是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美國和加納,摩洛哥占出口總量的22.7%;

2020年上半年,我國對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加納等國的茶葉貿易總體穩定且呈不同程度增長;對美國的茶葉出口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33.4%。在當地嚴峻的疫情形勢下,物流不暢、需求不穩以及實施入境貨物管控措施等是影響茶葉訂單執行或新訂單萎縮的主要因素。

2019年按進口量,印度和斯里蘭卡是我國進口茶葉的主要供應國,分別按進口量占比30.8%和29.5%,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亞和肯尼亞等其他國家和地區。

2020年上半年源自斯里蘭卡和印度的茶葉進口量分別為5328噸和4122噸,同比分別下降為19.1%和19%,占我國上半年茶葉進口總量的30.8%和23.9%。

4、進出口趨勢展望

雖然2020年全球被疫情席卷使得茶葉進出口規模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由于政策利好等方面,在未來茶葉進出口規模還是有望增加,但是茶葉進出口的市場單一和結構失衡現象會繼續保持下去。

——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中國茶葉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及其效應研究的內容簡介

本研究以國際貿易理論、競爭力理論以及貿易效應理論為依據,對我國茶葉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及其效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從而了解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我國茶葉貿易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力求尋找增加茶葉貿易的途徑,為政府提供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以下部分:首先回顧了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歷程,接著分析了世界茶葉市場的供求與競爭狀況,讓我們了解到中國茶葉貿易的現實環境。在此基礎上對茶葉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如下方面的分析:茶葉貿易的成本一價格、茶葉貿易的經營主體包括茶農戶和茶葉企業、國際國內政策及環境、進出口因素以及在主要出口國家市場包括摩洛哥、日本、美國、烏茲別克等的競爭力進行了系統深入地分析。最后就中國茶葉出口對世界市場、國內茶農戶、茶葉企業、地區經濟、生態環境等的影響效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世界茶葉市場處于壟斷競爭的狀態,茶葉供給大于需求;我國茶葉出口企業的成本構成很復雜,其中成本高于價格,茶葉出口企業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我國茶農戶中直接生產大宗鮮葉交售給出口企業的農戶行為對出口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而生產名優茶到交易市場被茶葉企業收購部分的茶農戶的行為對出口起著間接的影響作用;茶葉企業特別是茶葉出口企業直接決定著茶葉的出口貿易;技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影響很大,起著阻礙的作用;政策特別是國內外貿政策直接影響我國茶葉貿易;中國茶葉在主要出口國家市場競爭力各異:其中在摩洛哥市場具有競爭力,在日本市場不具有競爭力,在美國和烏茲別克市場雖然有競爭力,但是茶葉出口結構與進口市場結構發生沖突,從而影響了茶葉貿易的發展。我國茶葉出口對世界綠茶價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主導著世界綠茶市場,但不能主導世界紅茶市場;同時我國茶葉出口影響著世界茶葉消費結構等;我國茶葉出口對地區經濟起著促進的作用,特別是對茶葉生產和貿易大省,如浙江、福建、安徽等;同時影響著我國茶葉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茶葉出口反過來影響著茶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茶葉出口決定著茶葉出口企業的命運并直接改變茶葉出口企業行為;出口貿易對山區生態經濟環境也具有間接的影響。

針對研究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對策:首先,盡快加強茶葉企業的規范化管理,轉化企業經營理念,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從而降低出口成本;其次,從源頭把關茶葉質量,例如,規范茶農戶的生產行為、嚴格審查茶葉企業特別是茶葉出口企業的生產技術、操作流程等每一個環節,提高出口茶葉的綜合質量水平;第三,繼續穩住傳統出口市場,特別是摩洛哥市場;同時,對美國和烏茲別克市場要進行研究,調整我國茶葉出口的結構,提高我國在美國和烏茲別克市場的出口潛力;對日本市場,我們要轉換經營策略,開拓新市場;第四,我國茶葉出口企業要與國際化接軌,及時地獲取市場信息,引進先進的技術、經營理念和技術人才,講究策略,重視茶葉生產和貿易的每一個環節,穩定老客戶,開拓新市場;第五,政府要加強調控力度,對茶農戶和茶葉企業給予相應的鼓勵和措施,例如,給予茶園生產基地補貼、獎售政策等;地方政府發展山區茶園生態旅游業,改善山區環境,增加茶農收入,促進茶產業發展和茶葉貿易發展,使中國茶產業及茶葉貿易向良性化發展。

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變化!

19世紀中國茶葉貿易獲得大發展有多種非常直接的原因,一是歐美茶葉市場需求激增,在中國購買量巨大,中外茶葉商人展開競爭,促進了茶葉市場發展。二是打破了延續多年的廣州制度后,通商口岸增多,中外貿易額增加很快,尤其是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后,西方列強對中國采取所謂“合作”的外交政策,這帶來了中西貿易關系幾十年的穩定。另外,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后,國內形勢比較穩材料信息定,產茶區重新迎來中外茶商,為國內茶葉貿易的繁榮提供了條件。事實正是如此,19世紀中葉以后,大批中國茶商和西方茶商代理人從條約口岸到內地直接向農民和生產者收購茶葉,并形成內地收購制度。有學者對這一時期中國的貿易化水平評價很高,稱“農產品商品化,是貿易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內地絲茶收購是它再好不過的證實”。(25)

茶葉貿易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是較為明顯的,突出表現在茶葉種植面積增加和茶葉從業人口數目眾多等方面。茶葉出口貿易增長導致舊茶區擴大種植面積,新茶區不斷被開辟出來,有的地方甚至拔除別的經濟作物,改種茶葉。如福建武夷山在1850年代后茶樹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在玉山及河口鎮一帶,即是在武夷山的北面,栽種著大量茶葉,以供外銷。上萬英畝的土地都種著茶樹,而且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