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對外貿易排名世界第幾位(世界經濟大國前十排名)

时间:2024-05-04 11:29:52 编辑: 来源:

經濟和高速發展的非洲經濟,2020年底前西班牙的綜合國力將超越意大利,甚至會有更高的國際排名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區別 中國的香港地區是發達地區,以香港為例,可說明很多問題

1、收入水平

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是內地的十倍

在香港,建筑工人每天的工資500港幣

內地的建筑民工每天的工資50到100元人民幣不等,大部分在60元

大學的副教授月薪8萬港幣,一年約100萬港幣

內地大學普通教授平均很難掙到月薪1萬人民幣

北大的副教授阿憶倒苦水,說一個月只有三、四千工資,這也是實情

2、教育水平

彈丸之地的香港有香港科技大學等眾多高校

高校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高校多,民眾受教育的機率也高

不像內地,大家爭破頭想去那幾所好學校

而放眼世界,這些學校卻又名不副實

沒有一所像哈佛,甚至連新加坡的國立大學都比不上

試想,在中國內地,僅有一千多所高校

美國僅兩億多人口,卻有三千多所高校

所以,我們的大學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們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世界銀行的兩分法

發達國家包括發達、中等發達、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四分類

目前發達國家也就20個左右,而發展中國家有100多個,籠統的講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自身來說,在政策上參考意義比較小

我們把中等發達、初等發達、欠發達國家統稱為發展中國家

對于發達國家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公認的標準是: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總量)和社會發展水平

按1995年前后的標準,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義匯率計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發展水平就可基本定義為 發達國家

近10年的發展,使8000美元這個標準已經落后了,2005年應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

按這個定義,在這10年,有8個國家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8個國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馬、斯洛文尼亞 、 以色列、 韓國 、馬耳他、匈牙利 和捷克

另外,阿聯酋、科威特等產油國人均GDP很高,但社會發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發達國家之中;摩納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國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臺灣、荷屬安的列斯等未獲國家地位的經濟體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號里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德國 (33,099) 意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新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浦路斯 (19,008) 巴哈馬 (18,190) 斯洛文尼亞 (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耳他(13,144)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從新增的8個發達國家來看,大多是原有發達國家的近鄰,如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匈牙利、捷克、塞浦路斯是歐盟成員國的近鄰,韓國是日本的近鄰,巴哈馬是美國的近鄰

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在發達國家之中,盧森堡仍位居榜首,而且與第二名的差距繼續拉大 ;愛爾蘭的人均GDP在20年前只是發達國家中的中下水平,2005年已躍居世界第5名,是過去20年中經濟最成功的發達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東歐國家在經歷了90年代初轉型期的陣痛之后,在過去10年間紛紛走出低谷,成為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國家

東歐國家中轉型最順利且最靠近歐盟的斯洛文尼亞、捷克、匈牙利已經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而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國也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預備梯隊中

在人均GDP 的下一梯隊中(5500-9000美元),有下列國家: 塞舌爾(8,892) 愛沙尼亞 (8,885) 斯洛伐克 (7,963) 克羅地亞(7,764) 立陶宛(6,796) 墨西哥(6,566) 波蘭 (6,373)拉脫維亞 (6,150) 智利(5,742) 如能保持發展勁頭,它們有可能在未來10多年內成為新增的發達國家

對于中等發達國家的理解,學術界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

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將每年世界發達國家8大類發展指標數據進行計算,得出的平均值即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科院現代化報告課題組則認為,第二次現代化評價的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各國的平均值即可視為中等發達國家

《中國城市年鑒》總編組參照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出的城市現代化評價體系人均GNP的現代化標準為5000美元以上

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和外匯儲備世界排名是??

中國國際收支的持續“雙順差”和對外資產積累

與其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也曾經長期苦于外匯缺口、資本缺口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承受著國際收支逆差的壓力。歷史上,自從清朝中期外國走私商大規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以來,逆差就是中國貿易收支的常態。1891—19;56年間,中國貿易收支只有,1年順差,其余35年均為逆差,這46年累計逆差總額30.26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進口總額(197.252億美元)的15%。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貿易收支總體上仍然呈現逆差格局。1980—1989年間,中國除兩年之外均為逆差,收支相抵累計逆差442.9億美元。相應地,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一直很少。195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不過1.57億美元;直到1981年末之前,我國外匯儲備從未達到10億美元,1950—1980年間甚至有11年年末外匯儲備不足1億美元。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國際收支格局開始悄然巨變,經常項目(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等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成為中國國際收支格局的常態。在資本項目上,中國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列,在所有國家中也名列前茅。在經常項目上,1990年以來,除1993年之外,中國歷年貿易收支均為順差,且順差額與日俱增:1995年以來,中國歷年貿易順差均超過100億美元,2005年高達1019億美元,創造了中國年度貿易順差的歷史最高紀錄,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2006年1—6月,我國貿易順差又達到了614.4億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包括外匯儲備在內的對外資產規模迅速膨脹,中國從對外凈負債國發展成為對外凈資產國,1981年末,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達到27.08億美元;1990年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0.93億美元一996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50.29億美元;2005年一年增量就超過了2000億美元,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高達8188.72億美元。2006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9411億美元。5月2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首次公布《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提供了2004、2005兩年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余額數據,在這兩年我國國際投資頭寸均呈對外凈資產態勢,且對外凈資產大幅度增長。2004年,我國對外凈資產1203億美元,在全世界已公布數據國家中排行第六;2005年,我國對外凈資產猛增139%達到2875億美元,世界排名將進一步提升。隨著國際資產的增長,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資收益項目從2004年的逆差S5億美元轉為2005年的順差106億美元。

中國之所以出現連續10多年的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并導致外匯儲備和對外資產總額持續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極為成功,以至于中國崛起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的最大變化。1978—2005年,我國大陸進出口總額從206.4億美元上升至14219.06億美元,增長67.89倍,年均增長16.97%;其中出口總額從97.5億美元上升至7619.53億美元,增長77.15倍,年均。增長17.52%。目前,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之位。與此同時,在中國迅速擴張的國內市場、無與倫比的規模效應和范圍經濟、日益改善的投資環境等眾多因素吸引之下,外資紛紛涌入中國,中國成為國際投資者心目中的最佳投資場所。

此外,從2002年“人民幣升值論”興起之后,熱錢流入對“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貢獻也相當突出。在正常情況下,旨在獲取匯率變動收益的熱錢流動應當納入資本和金融項目,但我國資本項目管制井未完全開放,很多熱錢是偽裝成經常項目收支流入的,因此,其規模的準確數字很難給出,不過很多人認為一年應該有上百億美元乃至幾百億美元的規模。

“雙順差”和巨額對外資產的影響

“雙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對外資產存在正反兩方面影響。其正面影響首先表明我國已經徹底擺脫了目前仍在困擾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外匯缺d。其次,巨額外匯儲備增強了我國經濟的穩定性。。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國有著充裕的國際支付能力,不會被債務危機或壓制本幣匯率的投機性貨幣攻擊打倒。盡管在當前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的環境中,壓制人民幣匯率的投機性貨幣攻擊似乎相當遙遠,但外匯市場從來就是風云變幻莫測,1993—1997年間,人民幣升值壓力不亞于今日,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幾乎一夜之間,人民幣就轉而承受了巨大的貶值壓力。

除了加劇貿易爭端之外,“雙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分析2004、2005年中國國際資產負債構成及其變動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特點是官方儲備占我國對外資產的絕大部分,且增長快于其他資產,導致官方儲備在對外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上升。這一特點給我們帶來如下負面后果:

首先,它使得我國政府儲備管理部門承受了過高而且越來越高的風險,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收益率與安全性難以兩全的困境。

其次,外匯儲備增長過程導致我國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操作的主導權。外匯占款早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發行的主渠道,貨幣供給增速超出貨幣當局預想,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初制定的全年廣義貨幣供給(M;)增長目標是15%,實際執行結果是增長17.57%,增幅~2004年末高2.94個百分點。由于外匯儲備增長過快,換言之也就是通過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增長過快,目前我國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導致資產價格大幅度增長。在證券市場,2006年上半年,上證指數上漲44.02%,深證成指上漲50.22%,漲幅為全球股市之首,位居第二、三位的俄羅斯和印度股市漲幅分別為52.79%、12.89%。在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價格上漲幅度明顯超過整個消費價格漲幅,一些重點城市房地產價格漲幅更為驚人。從房地產市場到股市、期貨市場,面對當前中國資產市場的一派“繁榮”景象,不少論者喻之為日本20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但那時候日本內資制造業有著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