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中國對外貿易總量世界排名(中國商品全世界排名第幾)

时间:2024-06-03 08:22:41 编辑: 来源:

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意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韓國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綜合國力分析: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 三、中國的綜合國力 → 四、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展望 → 附:國力測算的過程簡介 (來源: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綜合國力分析:

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國的綜合國力,這里選擇了世界主要經濟、國土面積和人口大國進行綜合國力比較。挑選的主要大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韓國。

表1 2004年各大國GDP及基本國情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英國

法國

中國

加拿大

韓國

印度

俄羅斯

GDP

(十億美元)

11733.5

4667.8

2704.3

2120.9

2019

1649.4

994.1

679.9

631

588.7

人口

(百萬)

297.29

127.68

82.66

59.63

60.06

1299.88

31.91

48.2

1091

144.2

國土面積

(千平方公里)

9809

378

357

245

557

9600

9976

100

3166

17075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買粉絲://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

注:GDP以當年匯率折算為美元。

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最顯著體現。從經濟力上看,美國遙遙領先,2004年,美國GDP為11.73萬億美元,占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達 4.67萬億美元,繼后是德國、英國和法國,中國處于世界經濟總量的第六位,GDP為16494億美元,俄羅斯處于這些大國中的最后一位,其GDP只有58.87億美元。從GDP人均占有量上看,美國仍然處于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達到近4萬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為3.7萬美元,繼后是英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GDP為 1.4萬美元,俄羅斯為4082.52 美元,而中國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數第二,僅高于印度(578.37美元)。

衡量一國的軍事力量比較困難,這里只是從軍費投入、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幾方面力量入手進行綜合考慮。從各大國軍費投入上看,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院(SIPRI)數據(見表2),2004年,美國軍費投入高達4555億美元,占全球軍費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國、法國和日本,軍費支出均超過400億美元,中國、俄羅斯和韓國軍費投入數相對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軍費支出排最后。從核力量上看,俄羅斯和美國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俄羅斯裝配的核彈頭數目為7360枚,其中,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有3380枚;美國裝配的核彈頭數有4896枚,其中,戰略性的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有680枚,兩國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毀滅性的能量。中國、法國和英國核力量也很強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從常規武力上看,美、俄總體實力都很強大,法國、英國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軍力量非常強大,中國陸軍力量非常強大,德國的軍工非常發達。從武器出口看,俄羅斯、美國都是武器出口大國,各占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當的武器出口。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認為,美國和俄羅斯屬于全球軍力的第一陣營,英國、法國和中國屬于第二陣營,德國和日本屬于第三陣營,印度、韓國和加拿大處于后面的位置。

表2-1 2004年各國軍費支出 單位:十億美元

國家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德國

中國

俄羅斯

韓國

印度

加拿大

軍費支出

455.3

47.4

46.2

42.4

33.9

35.6

19.7

15.5

15.1

10.6

占 GDP 比

3.88

2.23

2.29

0.91

1.25

2.16

3.35

2.28

2.39

1.07

資料來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國、俄羅斯數據為SIPRI估計。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國 單位:%

國家

俄羅斯

美國

法國

德國

英國

占全球比重

0.32

0.31

0.08

0.06

0.05

資料來源:同表2-1。

表2-3 世界核力量:裝配核彈頭數 單位:枚

國家

美國

俄羅斯

英國

法國

中國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裝配核彈頭數

4896

7360

185

348

400

30~40

30~50

200

資料來源:同表2-1。

說明:美國戰略性的核彈頭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680枚;俄羅斯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計為部分裝配。

在外交力上,美國的強大表現在幾乎所有的外交領域,美國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導力,表現在核不擴散、裁軍、反恐等事關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動中的倡議力,美國在聯合國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聯合國的一些決定,當聯合國的決定對其國家利益無益時,它甚至有不聽的能力。美國也有自己的許多盟國,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由于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勁,美國對外經濟與軍事援助力都很強。盡管發動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影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如伊拉克戰爭結束后一年多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幾個關于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基本體現了美國的意圖,聯合國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占領國地位。

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處于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陣營。中國在外交倡議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對“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起倡導作用。中國雖然沒有盟國,但與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國和東盟、中國和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等等的戰略伙伴關系。作為在安理會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于中國整體國力的限制,對外援助力量較差。法國的外交特點是獨立性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是北約成員國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非洲法語區外交依托體系,經濟與軍事外援力量都較大。俄羅斯能夠提出一些外交倡議,有能力和美國在核控制裁軍問題上進行談判,其戰略導彈可以和美國進行對抗,它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外交預見性和整體性較好,但由于缺乏經濟實力,對外援助力差。俄羅斯資源非常豐富,使歐盟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自然資源成為俄羅斯一塊重要的外交牌。英國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議力,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英聯邦國家傳統勢力范圍,但外交上追隨美國,獨立性不強,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實力。

德國也是外交大國,由于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贏得了各國的理解和贊揚,名聲很好。作為戰敗國不能有核武器,軍事力比英國和法國弱,軍事援助力差。德國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歷史上也沒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體差于英法。但是,德國是歐盟的倡議國,是歐盟的火車頭,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與德國相比,日本經濟實力強,對外援助力強,在聯合國會費交的也多,使非洲國家對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導力差,外交方針得不到周邊國家的理解,名聲不好。在處理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有沖突,周邊國家警惕它。在邊境問題上,在收復北方領土問題上與俄羅斯產生矛盾,與中國也有沖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隨美國,外交獨立性較差,并因為跟隨美國失去了許多朋友,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國后面。加拿大外交倡議不多,在國際舞臺上一般是與世無爭的態度,與它國摩擦少,介入國際事務也不深,雖然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但在其中只是跟隨的地位,雖然加拿大與美國關系密切,但外交獨立性還是較強,不追隨美國太緊,對外援助力不大,歷史上沒有自己殖民地,屬于典型的“小康”國家。

亞洲新工業化國家韓國,總體上說國際影響力較小,外交倡議能力差,與美國是盟國的關系,人口少,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15%,經濟、軍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韓國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在東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典型表現在朝核談判上,在“六方會談”中,韓國態度對美國采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韓國是亞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右翼勢力的先鋒,在日本高官參拜“靖國神社”和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問題上,都率先奮起抗議,所以韓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印度的外交力已

搜索关键词: